猴子捞月教案设计
猴子捞月》以寓言故事为题材,通过精美的图画、简洁的文字,敲开
孩子稚嫩的心门。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猴子捞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
帮助!
活动目标:
1、感受传统民间故事的趣味。
2、理解倒影与水的关系。
3、锻炼语言描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五册第9-13页。
2、挂图《猴子捞月亮》。
3、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幼儿用书,边听故事。讨论
——教师:为什么猴子们要去捞月亮?
——教师:月亮到底在天上还是在水里呢?
二、边看挂图边分析再听一遍故事,探讨细节。
1、幼儿与好朋友面对面坐好。
——请幼儿和好朋友面对面坐在一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好朋友
的特点。
——教师: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好,我们来仔细看看好朋
友吧。
2、说说好朋友什么样子。
——是谁发现月亮掉进水里了?学一学他的样子。
——猴子们是怎样去捞月亮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月亮被捞上来了,可是为什么又打破了呢?
——猴子们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回到故事的整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你喜欢这些猴子吗?为什么?
——他们是聪明的猴子还是傻猴子呢?为什么?
——夜晚的水里除了月亮的影子,还会有什么影子呢?
——要是在白天,小猴子能从水里看见影子吗?
活动延伸:
1、在自由活动时间里播放故事《猴子捞月》让幼儿加深印象。
2、进行故事表演游戏,教师可以扮演老猴子,引导幼儿表现故事
中的一些细节。
教学反思:
孩子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
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
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
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
我找来绿豆和芸豆来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在把绿豆、
芸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
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棕色的椭圆形表示芸豆,在绿豆和芸豆的下边
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
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松松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
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
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
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
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
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
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
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
哎,你看芸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
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
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
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
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
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
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达得更清楚。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
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
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
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
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
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
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9:3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257021327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捞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捞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