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凌叔华的女性创作
[摘要]凌叔华的小说以其创作的独特性、思索的深刻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
代影响颇大。但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状况,使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批判。对
于文学作品的评判,应回归于文本本身。从文本角度说,凌叔华的创作在当时的
女作家中走出了另一种新路。
[关键词]女性创作独特性深刻性文本本身
凌叔华成名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准确地描写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的生
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而赢得美誉,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凌叔华创作的独特性
凌叔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取决于时代语境给予她的可能性,“五四”潮起潮落
之间彰显出凌叔华对女性命运思考的深刻性。
1.时代语境的可能性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给中国
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妇女解放”与“社会改造”、“劳工神圣”成为当时流行的口
号,新文学运动必然会把妇女解放、农民命运等重要社会问题作为最主要的题材,
女性生活内容因此成为“五四”文学的表现对象。一批思想先进的女性作家积极投
入到文学创作中来,冰心、陈衡哲、庐隐、冯沅君等都有不俗的作品问世。“五
四”女作家们理智而清醒地表达了现代觉醒女性的内在要求——反封建,反传统,
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婚恋自主。
随着“五四”的落潮,社会又重现死气一片。那些反叛的“五四”女作家们重又
陷入了困惑之中。她们不仅纤敏地感受到人生环境的压抑,更在恋爱婚姻中多了
一重女性命运的茫然,内心积满了怅惘、哀伤和备感孤独后的彷徨。与此同时,
鲁迅先生的断言:“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更是
划定了女性问题思考的话语边界。女性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在“回来”亦或“堕落”
之间有没有第三条道路?当大多数“五四”女作家陷入思想困境时,凌叔华走上了
文学创作之路,她以自己的创作为我们探索了第三条路。
2.女性思考的深刻性
“五四”新思潮洗礼下的凌叔华,很早就对女性的生存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
1923年,尚在燕大读书的凌叔华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读了纯阳性的讨
论的感想》,充分表明,凌叔华不仅深切体会到了男权现实中女性们的处境,还
敏锐地发现了这样的事实:“五四”时期虽然流行着“妇女解放”的口号,但“启蒙”
和“解放”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男性手中,知识女性还不能在男权标准内自由地发
出声音。这种鲜明的认识影响了凌叔华以后的生活并进而影响到她的创作,就在
1923年,凌叔华给周作人写信,阐述了自己的求学目的和创作动机:“中国女作
家也太少了,所以中国女子思想及生活从来没有叫世界知道的,我立定主意做一
个将来的女作家。”抱着这样的心愿,出身于豪门的凌叔华写作之初就将目光投
向了她自幼便熟悉的天地——高门巨族的深宅大院,描述了新旧两种女性的生
活。对于旧式女性,凌叔华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的附属的人生地位、狭小的生存空
间、麻木的自我意识以及时代风习对她们的影响,充分展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传
统积垢及其对旧式女性的束缚和摧残。对于新式女性,凌叔华没有泛泛地描写她
们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而是关注她们身上觉醒的现代女性意识与社会整体
意识的冲突,审视她们内心中仍然残存并导致她们重新失去生活坐标、再度沦为
家庭和男性附庸的传统意识。她“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
发现一切,温柔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走出了另一种
新路。”
3.女性创作的独特性
首先,凌叔华的创作体现了“五四”以来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的延续性。生
活在高门巨族中的凌叔华,亲眼目睹了父亲纳妾、母亲的无奈与屈辱,加之长期
浸润于这种大家庭的生活氛围中,使得她对这片天地里的女性人生十分熟悉。因
此,在塑造女性人物时,她没有将女性理想化也没有将妇女解放问题简单化,而
是以惯用的女性视角深入到女性的思想深处,从女性自身的角色意识来探寻妨碍
她们身心解放的原因,她的探索是对“五四”主流话语的深层拓展。
其次,凌叔华的创作体现了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的深刻性。她对笔下的女
性人物采取客观的审视和冷静的剖析,揭示出她们在无声的悲剧中毫无醒悟之意
的麻木,批判了女性自身的迷信刻板、庸俗无聊等精神弱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
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精神。凌叔华既对女性因愚昧而导致的不幸人生遭遇表示了
一定的同情,又对女性无知愚昧的精神弱点表示了批评和否定。
再次,凌叔华的创作体现了她对“女性解放”问题思考艺术表现的新颖性。她
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空间和叙述手法塑造了有血有肉、发人深省的女性形象。
她的独特取材与独到表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难以替代的贡献。
二、对凌叔华创作的认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凌叔华的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充分肯定。早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就曾有人对凌叔华的创作提出质疑和批评,“作者的创作态度不严肃郑
重。因为她是个有闲阶级的夫人,便养成了无聊、轻薄、滑稽、开玩笑的恶习。
而这种恶习便很充分的表现在她的作品里,使人读到那种作品时,发生一种轻视
厌恶的心理。”很多通行的现代文学史对凌叔华也常常是一笔带过,有些甚至只
字未提。因为凌叔华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有密切的关系,这两派作为有闲
的资产阶级而受到左翼文人和主流文化的批判,更由于凌叔华的丈夫陈西滢的政
治立场与左翼主流文学相左,使得凌叔华也有了右翼知识分子之嫌,因此,学术
界对凌叔华的研究并不充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没有她的位置。
在进行文学研究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家与文学史的关系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文学史长河中潮起潮落有时并非是简单的作家、作品所能
决定的。有关作品的阐释是一个意义不断增值的过程,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修正。而对凌叔华的研究,除了过去带有左翼观点的正史
阐释以及其他定论形态因素的框定,今天,更应回到文本本身,考查文本写作时
的语境。
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重新审视现代女性文学初期的创作,我们不难发
现,凌叔华的短篇小说,尤其是其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女性
特有的敏锐和精细,以温婉、恬淡的讽刺风格揭示了历史变革时期人性尤其是女
性身上的劣根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这一个”。尤其是凌叔华
文本所呈现的相对成熟的叙事策略,更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呈现了其小说
写作的不凡的才华。今天,我们研究她的小说,不论是对于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还
是探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52.
[2]张彦林.凌叔华·周作人·《女儿身世太凄凉》.新文学史料,2001,1.
[3]沈从文.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177.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转引自凌叔华《古韵》.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版,第3页.
[5]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转引自凌叔华《古韵》.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版,第4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5:4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1219419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凌叔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凌叔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