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简介
篇一:初中文学常识: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祖籍湖北襄阳,
其祖迁居河南巩义。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
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善五律,被认为是唐代五律的奠基人。杜甫也曾
称赞祖父“吾祖诗冠古”。杜甫的父亲没有什么诗名,只做过奉先县(今
陕西蒲城)的小县令,但父亲却是杜甫的经济来源,因此杜甫在安史之乱
前家就安在奉先县。可见杜甫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知识分子小官
僚家庭,因此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从诗歌创作角度,杜甫应该算是中唐诗人,其主要成就是反映了安史
之乱以后的社会现实。但实际他一生只活了59岁,而安史之乱爆发时,
他已经44岁了。因此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四分之三)是在盛唐度过的,
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他的一生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0岁之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
游》)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房兵曹胡马诗》
这段时期他生活在盛唐,生活无忧,内心也充满自信。盛唐是一个出
狂人的时代,而杜甫又与李白、高适、岑参这样的大狂人交往,身上自然
也沾染了一些狂气。他自己就曾在《壮游》一诗中写道“放荡齐赵间,裘
马颇清狂”。这一阶段他曾漫游吴越(江浙)、齐赵(山东、河北)。因
此这时的杜甫内心充满了盛唐的激情和浪漫,充满了蓬勃的朝气。看到一
匹骏马,他马上就想到去驰骋,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胡马大宛名,锋
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
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教材上要学习的《望岳》就
是他24岁时游泰山时所写的。
二、困居长安时期(30至44岁):代表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
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科考失败:当时唐玄宗下诏征集天下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
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考进士。结果当朝宰相李林甫为
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不但让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而且居然告诉
玄宗无人中举。就这样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
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破灭了。
2、父亲病故:杜甫失去了生活经济来源。
3、坎坷求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四处求官,结果没有人理他,他曾
给唐玄宗上了三篇《大礼赋》,唐玄宗很喜欢,但只给了他个小官,俸禄
低得根本不够养家糊口。
4、儿子饿死:44岁那年,杜甫回家探亲,一进家门,哭声一片,原
来自己不到两岁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根据自己十余年困居长安的生活经
历和这次回家探亲一路上的见闻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首中的名句。杜甫已敏锐地意识到国
爱的危机迫在眉睫了。果然,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三、为官弃官时期(44至48岁):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1、战乱被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逃离长安,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3、弃官逃难
四、西南漂泊时期(48岁以后)
1、辗转入川:“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同谷
七歌》弃管后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甘肃)辗转到了四川
2、草堂春秋:“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杜甫到了四川成都后,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
堂,过上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是他生活的唯一依靠了。但生活仍
然是艰苦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迫
歌》)
3、再度漂泊: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了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
再度漂泊,离开成都,而此刻北方仍旧兵荒马乱,所有亲人都联系不上,
两年后经三峡流落到荆(湖北)湘(湖南)一带。
4、客死异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770年,
诗人59岁了,长期流浪的生活使他贫病交加。他流浪的生活是在船上度
过的,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影响最深远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陨落了,甚至没有
人给他送丧和默哀。但是他却被后世无限的景仰。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艺术
成就,另一方面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浓厚的爱国
主义思想。他被公认为“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篇二:杜甫介绍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心: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
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
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
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
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
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
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
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
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
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
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
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
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
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
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
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
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
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
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
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
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
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
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
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
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
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
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
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
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
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
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
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
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
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
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
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
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
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
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
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
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
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
“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
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
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
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
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
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
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
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
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
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
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
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
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
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
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
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
“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
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
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篇三:杜甫生平简介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747年)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
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
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
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作《望
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747-756年)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
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
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5:4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11912132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dufu.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dufu.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