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理解和使用
成语是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都
和成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各类文体中如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说明文、学术论
文等,成语均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可以这样说,要学好语文,掌握成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学
上要达到一定境界,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非常关键。
一、成语的含义和特点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意义完整的、结构上定型的、在语法上与单词等价的固定性短
语,是现成的或既成习用语。如成语“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并不是四个字字
面意义的简单相加;结构上则不能改变字眼或顺序,不能说成“鼠目光寸”等;在句中则起
一个单词的语法作用,如“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陈登科《赤
龙与丹凤》第一部)一句,“鼠目寸光”跟“有眼无珠”都是“徒”的定语。
二、成语的来源和结构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继承下来的
A、古代书面语言:有的属于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有的属于寓言故事:刻舟求
剑、狐假虎威;有的属于历史典故:负荆请罪、破釜沉舟;有的属于诗文名句:忧心忡忡、
老骥伏枥。
B、群众口头语言:水到渠成、千夫所指、狼子野心、正大光明。
2、当代创造出来的:一穷二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扬长避短、
饮水思源、自力更生、按劳取酬、争分夺秒、穷则思变、厚今薄占、史无前例、与时俱进。
3、从外民族借用来的:火中取栗(拉·封丹寓言)、象牙之塔、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心心
相印(佛教经典)。
(二)成语的结构
在五万多条汉语成语中,有三字格的,也有五字、六字、七字格的,如“闭门羹”、
“莫须有”、“欲速则不达”、“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但绝大多
数成语(约占96%)为四字格式。这些四字格的成语,其内部语素的组合是有一定的语序
和层次的。汉语语法的各种结构,几乎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概括起来,成语的
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关系(内部又可分陈述、支配、偏正)
陈述的并列式:由两个陈述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烟消云散、兴高采烈、风平浪
静、苦尽甘来、天翻地覆。
支配的并列式:由两个支配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发号施令、有条有理、贪小失
2
大、避重就轻、患得患失。
偏正的并列式:由两个偏正式的词语并列而成的。例如:深谋远虑、暴风骤雨、左顾右
盼、四分五裂、粗枝大叶。
四个语素的并列式:青红皂白、生老病死、声色犬马、喜怒哀乐、礼义廉耻、骄奢淫逸、
吃喝玩乐、是非曲直、之乎者也、悲欢离合。
2、陈述(主谓)关系:白驹过隙、叶公好龙、气象万千、啼笑皆非、耳目一新。
3、支配(动宾)关系:顾全大局、投其所好、扣人心弦、饱经风霜、以强凌弱。
4、偏正关系:不速之客、庞然大物、世外桃源、窈窕淑女、倾盆大雨。
5、补充(后补)关系:感激涕零、盛极一时、体贴入微、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6、连动关系:守株待兔、束手待毙、过河拆桥、负荆请罪、结党营私。
7、兼语关系:望子成龙、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请君入瓮、纵虎归山。
三、成语的理解和掌握
每个成语都有它的特定意义,有的成语的字与意义的关系比较简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
它的意义来,如“视死如归”、“对牛弹琴”、“千方百计”等,但更多的成语,其意义不是每
个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如果望文生义,难免用错。下面就归纳介绍几种理解和掌握成语词
义的方法。
1、对于并列关系的成语,可以根据对文的规律推导出疑难词语的词义
所谓对文,原本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
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分别叫“同义对举”和“反义对举”。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
我们常常可以由一个熟词或词的常用义去推断另一个生词或词的冷僻义。在成语中就可以
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推到疑难词的词义。如:
殚精竭虑追亡逐北身体力行摧枯拉朽求全责备待人接物
名存实亡舍本逐末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避实就虚阳奉阴违
2、对于有些成语,只要掌握了其中一个关键字或疑难字的意义,整个成语就不难掌握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成语中的一两个关键字别住手脚,结果导致望文生义的错误,所以记
住这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
不速之客杀人越货赴汤蹈火不能自已拨乱反正不求甚解
任重道远走马观花痛哭流涕日薄西山尾大不掉欣欣向荣
望秋先零文不加点铤而走险心广体胖理直气壮不刊之论
3、有些成语中的虚词值得我们注意
载歌载舞言归于好铤而走险突如其来卓而不群率尔而对
羌无故实下车伊始语焉不详生死攸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有些成语中的同义复词值得我们注意
穷极无聊如其不然百无聊赖语无伦次休养生息囤积居奇
3
5、有些成语中的通假字应引起我们重视
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跳梁小丑名列前茅洞心骇目
掉以轻心自怨自艾高屋建瓴打破沙锅问到底
四、成语的使用和规范
(一)读准成语的字音
掌握和使用成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音。从古代到现代,成语的语音在不断变
化,而且汉字又不是表音文字,不象英文那样一看便知读音,必须与语义联系起来才行,部
分成语中的一些字虽字形与现在的一样,但仍然保留了古时的读音,极易发生误读,甚至有
些字到现在已不再使用,只保留了古汉语的印记,使今人更难掌握它的读音。
1、疑难字的读音
这里说的疑难字,主要是指现在已不常用的字和易与形近字弄混的字。如:
暴殄天物怙恶不悛刚愎自用不卑不亢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弄巧成拙面面相觑纵横捭阖残垣断壁病入膏肓一丘之貉
2、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
也往往不同。成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容易读错,贻笑大方。
不省人事省吃俭用深恶痛绝恶贯满盈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妙趣横生飞来横祸生杀予夺丢三落四别无长物毁家纾难
自怨自艾心宽体胖呼天抢地拾级而上窗明几净荷枪实弹
(二)掌握成语的写法
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统一体,成语一般由四个汉字组成,而且是表达一个整体意
义,因此,要正确掌握好成语,就必须注意成语书写的规范化,避免写错别字。成语书写形
式不符合规范化要求的,主要有下列五种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最为常见。
1、因误写同音字或近音字而致误
(1)那么只有去问窦松贵,他是明正言顺的队长,又是在党的,也一定知道内情。(曹玉
林《苏醒的原野》)
(2)他们在河两岸修地堡、盖城池,好淫烧杀,无恶不做。(俊然《长长的乌拉银河》)
(3)白麻皮含蓄地笑了笑,不慌不忙地翻出手中的两张“爱司”,温文而雅地说:“对不
起,统统被我吃进!”(叶辛《蹉跎岁月》)
2、因误写形近字而致误
(l)只是因为他是太平镇上的当权人,又是丁大耳朵的管家汉,为了利用,也只好虚与
委婉。(李英儒《女游击队长》)
(2)小沈想起党团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决定揠旗息鼓,避免了一场殴斗。(《人民日报》
1981年5月5日)
4
(3)刚睡醒的苏平不暇思索地答道:“二的平方等于四,四的平方等于八。”惹得全班同
学哄堂大笑。
3、因误写同音近形字而致误
(l)你热爱金泉河,熟悉金泉河的脾性:夏天象一匹桀傲不训的烈马,咆哮奔腾,一泻
千里;秋天象一个温柔文静的姑娘,轻泛涟漪,明丽可爱,……(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2)解放前,回回多是肩挑贸易,朝谋夕食,读书人如凤毛鳞角。(马瑞芳《煎饼花儿》)
(3)他不畏艰苦,风尘朴朴,跑遍全国的山川大地,创建了“地质力学”,在勘探矿藏、
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青年》1979年第8期)
4、因“字”的排列次序不当而致误
(1)要是在党外人士面前不宣传,棱模两可,或者干脆装哑巴,那样做,我就感到实在
太别扭了。(艾煊《山雨欲来》)
(2)三多娘眉笑眼开地站在大门口,由杏花陪伴着,一直等他们在小学转角处消失。(司
马文森《风雨桐江》)
(3)旧中国就象一个衣服上打着无数补钉、带着一群号饥啼寒的儿孙、受尽凌辱的苦难
的母亲。(《浙江日报》1980年1月19日)
(4)三十年后,后人编辑的冼氏(冼玉清)遗著刊行,中国文化又重演着一段火尽薪
传的故事。(陆键东《一个女子与一个时代》,《收获》1997年6月)
5、因其他原因而致误
(1)河流万里,总有个头,海阔天涯,也有个边。(路一《赤夜》)
(2)不到前半晌,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现在已经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挤得水泄
不通。(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3)她,一忽儿在帐房里招呼招呼,一忽儿到帐房外人群里去看看,忙的不得开交。(杨
友德《俄洛天刚亮》)
(三)避免成语的误用
成语既然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本身自然是合于规范的语言材料。然而,在实际运
用中,有些人由于未能掌握好成语,出现了下列所举的一些错误。
1、因不明成语意义而致误
成语绝大多数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有典故或来源,有的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这
些成为我们理解和使用成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误用。例如把“不刊之论”的
“刊”(删改)误解为刊登,把“不足为训”的“训”(典范,准则)误解为教训,把“危言
危行”的“危”(正直)误解为危险,……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望文生
义,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1)我这时才留心看到,有四五个彪形大汉,已扇面形向我围来,其中一个首当其冲,瞪着
红眼珠子,张着大嘴向我伸出了手,一股恶臭的酒气喷来,……(植林《一个女囚的自述》)
(2)那猫倒也不孚人望,吃了不少的老鼠。(《文汇报》1980年11月9日)
5
(3)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
中赤兔”(高考浙江卷)
2、因疏忽成语的适用对象、范围、场合而致误
有的成语只能用于一定的对象,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场合。比如“德高望重”只能用于
老人,“聪明伶俐”是对少儿的用语,“血气方刚”只能用于青年,青梅竹马、相敬如宾只能
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一挥而就、倚马可待、洛阳纸贵、江郎才尽等只能用于写文章或是文
学艺术之中,“万籁俱寂”和“鸦雀无声”都是形容“很静”,但前者用于描写自然界的寂静,
后者用来形容聚集于一定场合的人们极其安静,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等。如果在使用时不注意
其适用的对象、范围、场合,就会弄巧成拙。例如:
(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可谓汗
牛充栋。(2000年高考题)
(2)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3)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
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因忽略近似成语的差别而致误
有些成语字面上或意义上很相近,极易混淆。但仔细分析,它们之间一般都不能相互取
代,总有着细微的甚或是极大的差别。例如“粗心大意”和“粗枝大叶”都有“不认真”之
意,但前者指“思维”,后者指“做事”;“日薄西山”和“山穷水尽”都含有“到了尽头”
的意思,但前者形容衰老或腐朽的生命接近死亡,后者比喻陷入绝境。“不足为凭”与“不
足为训”,前者指不能作为凭证、根据,后者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其他如“舍
本逐末”与“本末倒置”、“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防患
未然”与“未雨绸缪”、“勉为其难”与“强人所难”、“身不由己”与“言不由衷”、“不胫而
走”与“不翼而飞”、“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望尘莫及”与“鞭长莫及”等都是。这
就需要我们根据使用语境,仔细辨析这些成语的同中之异,切勿见同而忘异。
(1)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高考浙
江卷)
(2)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所以他也喜欢上了音乐。
(3)今年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徇私枉法事件。
4、因混淆成语的褒贬而致误
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从感情色彩上也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如“克
己奉公”、“同仇敌忾”、“大刀阔斧”、“叱咤风云”、“从容不迫”、“肝胆相照”、“运筹帷幄”
等都是褒义的;“粉墨登场”、“沆瀣一气”、“道貌岸然”、“负隅顽抗”、“阳奉阴违”、“蠢蠢
欲动”等都是贬义的;“遍体鳞伤”、“人困马乏”、“自言自语”、“飞沙走石”、“犬牙交错”、
“漫山遍野”、“街头巷尾”等都是中性的。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目的、场合、
对象等的不同,来分辨其感情色彩,恰当地使用。否则,就容易出现褒贬不当的错误。如“自
6
食其力”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是褒词;而“自食其果”则是贬义词,把它说成“自己
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就是一种曲解。“深谋远虑”和“老谋深算”,“无微小至”和“无孔
不入”,“推陈出新”和“推波助澜”等,这类成语字面上相差甚微,但一褒一贬,却十分鲜
明。如果不认真区分它们的感情色彩和修辞上的差别,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文章的意思,甚至
产生相反的作用。
(1)(韩美林)在美术界有较强的知名度,在社会上也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堪称炙手可热。
(《名作欣赏》1997.3)
(2)此次出演便稳稳霸住票房鳌头,各国观众趋之若鹜,(《人民日报》1998.4.12)
(3)转眼元旦到了,我们公司倾巢出动,到一家饭店饱餐一顿。
5、因重复成语的语义而致误
体现在句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或全部意思,如不加以细辨,就会发生误解。我们看下
面的例子。
(1)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的忙,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2)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
声誉。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由上可知,要正确使用成语,首先,必须理解成语的意义;其次,必须了解成语的用法;
再次,应采用成语的一般通行的形式,不要写错字、别字,也不要任意地加以拆散和变动。
五、成语的活用
成语作为一种凝固的语言现象,如前所述,通常是必须因袭定型,不能随便变动结构的。
这是使用成语的基本原则。不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出于修辞的需要,人们也可以适当
改变成语的外在形式,这就是成语的活用。成语的活用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抽换:从成语里抽出个别成分而换以其它词语。
(1)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人才。(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
例(1)中的“广开才路”是由成语“广开财路”抽换而成的。
(2)伫足远眺,书海茫茫,不能不望“书”兴叹了。(曹靖华《智慧花开烂似锦》)
例(2)中的“望‘书’兴叹”是由成语“望洋兴叹”抽换而成的。
2、增添:在成语里增词添语,扩充其结构成分。
(1)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水在海中总是要接近的。(《沫若文集》十一卷186页)
例(1)中的“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是给成语“百川归海”、“殊途同归”“戴帽穿鞋”。
(2)这算是宣纸的故事,也是后来鲁迅先生所说的抛宣纸之砖,引木刻之玉的“引玉”的
开端吧。(曹靖华《哪有闲情话年月》)
例(2)中的“抛宣纸之砖,引木刻之玉”是给成语“抛砖引玉”镶词嵌字。
3、削减:对成语进行削减,减去个别充分。
7
(1)香港虽只一岛,却活画着中国许多地方现在和将来的小照,中央几位洋主子,手下是
颂德的“高等华人”和一伙作伥的奴气同胞。(鲁迅《再谈香港》)
例(1)中的“作伥”是把成语“为虎作伥”加以削减。
(2)那样的乡村教育,我们既然绝对排斥,哪里可以让一个滥竽的人担任其事?(叶圣陶《倪
焕之》)
例(2)中的“滥竽”是把成语“滥竽充数”加以削减。
4、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
(1)万国电波传,四海雷声动,真是个空前盛会,说不完伟绩丰功。(赵朴初《普天乐》)
例(1)中的“伟绩丰功”是将成语“丰功伟绩”变动语序。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选挑上,自己背起来。(鲁迅《为
了忘却的纪念》)
例(2)中的“损己利人”是将成语“损人利己”变动语序。
5、拆离:拆散成语整体,分离开来使用。
(1)出版文艺丛书,也是他负责。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他是总管。这就得“任劳”
还得“任怨”。(臧克家《老舍永在》)
例(1)是拆离成语“任劳任怨”。
(2)我们两个人的“开源”的途径既不广,只得极力“节流”。(邹韬奋《经历》)
例(2)是拆离成语“开源节流”。
6、转用:突破成语的一般用法,临时改变意义色彩。
(1)这些坚定的人,好比屹立天地的岩石。它们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大水和热
火的锻炼,它们生成了一身坚强的筋骨,所以特别经得起狂风疾雨的打击。(陶铸《革命的
坚定性》)
例(1)中“水深火热”,一般用法是“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而这里却是临时用为
词面意义。
(2)敢想敢说又敢做,创造发明日日多,这样的异想天开好得很。(《人民日报》)
例(2)中的“异想天开”,一般用法是表示贬义,而这里却是用为褒义。
当然,成语的活用或新用并不等于乱用,活用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成语的本
来意义和引申意义,其次就是应该分清它的褒贬色彩,再次还需考虑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具体
的使用环境。否则,任何活用或新用都是站不住脚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5:0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30926419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为今用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为今用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