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的集合知识点
高中数学的集合学问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
一个对象叫元素
留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
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
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但凡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
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需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留意: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把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
殊要留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分;(2)与的区分;(3)与的区分。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
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觉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把握好的
有关的旧学问,可进展补缺,以削减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
力量,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教师的讲解进展比拟、分析即可提高
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育自己的自学力量。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预备和精神预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消失书、
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剧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
书、下棋、剧烈争辩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安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
到。
耳到:就是用心听讲,听教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
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教师讲课的表情,手势等
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承受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专心思索,跟上教师的数学思路,分析教师是如何抓住重
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下列问题或参与争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根底上划出课文的重点,登记讲课的
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
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殊留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
学问和新学问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经常是对一节课所讲学问的归纳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根底上把握本节学问方法的纲要。
4、要仔细把握好思维规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坚持下去,就肯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高中数学考试答题技巧
把握时间
由于,根底中考力量,所以要注意解题的快法和巧法,能在30分钟
左右,完成全部的选择填空题,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在平常当中肯定要
求自己选择填空一分钟一道题。用数学思想方法高速解答选择填空题。
先易后难
所以,只做选择,填空和前三道大题是不够全面的。由于,后“三难”
题中的简单局部比前面的根底局部还要简单,所以我们应当志在必得。在
复习的时候,依据自己的状况,假如根底较好那首先争取选择,填空前三
道大题得总分值。然后,再提高解答“三难”题的力量,争取“三难”题
得分20分到30分。这样,你的总分就可以超过130分,向145分冲刺。
后三题尽量多得分
其次段是解答题的前三题,分值不到40分。这样前两个阶段的总分
在110分左右。第三段是最终“三难”题,分值不到40分。“三难”题并
不全难,难点的分值只有12分到18分,平均每道题只有4分到6分。首
先,应在“三难”题中夺得12分到20分,剩下最难的步骤分在努力争取。
后3题不是只做第一问的问题,而应当猜测评分标准,按步骤由前向后争
取高分。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2:1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992531321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集合的概念知识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集合的概念知识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