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小橘灯》小桔灯怎么做
《小橘灯》.教案
(20XX年-05-2418:17:19)
第一课时
一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1.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几个问题: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②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在黑暗的旧中国?
③小姑娘家遭到了哪些不幸?
④面对这些不幸,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2.再默读一遍课文,默读时眼前要再现故事片情节,再现小姑娘
的举止动作、音容笑貌。读后,合上课本,列出复述提纲。
3.教师指定3—4位同学到前面复述,大家评议谁复述得最好。
4.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帮助纠正错误的字音。
二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姑娘性格特点
(一)全班讨论下列问题。
1.初遇小姑娘作者细致描写了她的外貌和衣着,说说:
①“瘦瘦的”“苍白的”“发紫”“很破旧”等词语,写出她生活在怎样的
境况中?
(缺衣少食,营养不良,饥寒交迫,小姑娘的境况正是旧社会广
大劳动人民悲惨境况的写照。)
②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姑娘的外貌、衣着是从作者所见的角度写的,从头到脚,细
致描绘,字里行间融入了深切的同情。)
2.打电话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详细记叙与小姑娘
的对话?
(交代小姑娘家的不幸遭遇,表现她面对巨大不幸却表现出勇敢、
镇定的性格。)
3.说说下面两面句话流露了作者对小姑娘怎样的感情。
①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的号码。
②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说明:要引导学生抓住“赶紧”“拉住”两个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这
两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小姑娘感情深化的过程。“赶紧”,出于同情要
帮助小姑娘;“拉住”,则洋溢着喜爱甚至依依不舍之情了。
4.“初遇”中,小姑娘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说明:讨论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引导
学生把握住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由同情到喜爱之情中含着敬佩。小
姑娘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决不是贫穷,而是对八九岁的小姑娘来说
超乎寻常的镇定与勇敢。
(二)先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说:“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应当
怎样理解“忽然”?
说明:要引导学生从把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入手,细心揣摩“忽
然”中蕴含的感情,防止“望文生义”。这里,“忽然”表现出一种牵挂和
急切的感情。
2.哪些语句描写了小姑娘的贫困和不幸?
(住:屋子很小很黑;吃:红薯稀饭──年夜饭;母亲卧病在床。)
3.说说下面句中加线词语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①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②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③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
(这些加点词语,写出了小姑娘坚定、乐观和机警。)
4.找出写制作小桔灯动作的词语,谈谈你对下面问题的理解。
①“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
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
下的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此时,小姑娘在想些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要着眼于培养联想能力。以情节
发展和人物性格为根据,合情合理的联想都应予肯定。基本要点是:
感激作者来探望,想到天黑路滑,要作个小桔灯送给作者。
②“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
边。”
为什么要“慢慢地”掏?桔瓣为什么要放在妈妈的“枕头边”?
(“慢慢地”掏,怕把桔皮弄破,写她制作小桔灯的精心;放在“枕
头边”,妈妈随时可以吃,写她对亲人的体贴入微。)
③小姑娘“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接着就
“穿”“挑”“点”“递”,这一串动作描写,是不是仅仅为了表现她动作的熟
练?
(还写出她怕耽误客人上路的心情,表现她对人的体贴入微。)
④制作小桔灯这件事,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美好的心灵?
说明: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有着成年人也难以
承受的重压,却仍然处处体贴、关心他人,这是令人感动的美好心灵。
5.讨论课文后练习题四。
说明:要防止对小姑娘的言、行作牵强附会的分析。小姑娘镇定、
勇敢、乐观的精神,早熟的性格,是黑暗阴冷的社会、贫困多难的生
活磨练的结果,更是父辈熏陶的结果,这是小姑娘形象感人至深的原
因。
三字词训练
说明:可以印发下面练习,课上完成,教师抽阅一部分以了解情
况;也可以用投影幻灯展示题目,学生用空白胶片或玻璃片作答,然
后用投影幻灯交流、订正。
1.给加线字注音。
大夫()大家()
打量()重量()
板铺()铺张()
削皮()剥削()
2.解释加线词语。
仄仄的楼梯()只有八九岁光景()
斑斑的血痕()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她惊异地说()灵巧的小桔灯()
第二课时
一理解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请一位同学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然后全班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把小桔灯和小姑娘联系在一起?揣摩作者思路,
说说你的理解。
说明: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作者
把小桔灯和小姑娘联系在一起,是思想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
小姑娘由同情、喜爱,到由然而生敬意,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与
作者交谈中制作的),正是她镇定、勇敢、乐观以及关心体贴他人美
好性格充分展示过程,作者借小桔灯赞颂小姑娘美好的内心世界,可
以说是水到渠成。
2.讨论课文后练习题五。
说明:讨论中,不要满足于能指出哪种分析正确,哪种分析错误,
要弄清错误分析的思路为什么是错误的,从而培养正确分问题的能力。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小桔灯”章的标题。
说明:要引导学生从“实”“虚”两方面分析。实:小姑娘送“我”小桔
灯是故事的中心内容;虚:借小桔灯赞颂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
性格,用小桔灯作标题,有增强抒情意味、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叙事中前后照应的方法
说明:对初一学生,只要引导他们了解从内容、语言形式上前后
照应的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师指导下,分别找出与下列语句照应的语句。
如:第一段“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段用“十二年过去了”
与开头照应。
1.第二段“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最后一段用哪句照应。
(“每逢春节”)
2.第二段“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第三段用哪句话照应?
(“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听话器”)
3.第三段“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第五段用哪句话照应?第
六段用哪句话再一次照应?
(“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被头上有斑斑的
血痕”)
4.第二段“她不在家……叫我等着她”第十一段用哪句话照应?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2:1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99079132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橘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橘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