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梁实秋代表作

更新时间:2023-03-09 01:51:27 阅读: 评论:0

执行力强的表现-编花篮儿歌

梁实秋代表作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阳江鹅乸饭)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

梁实秋

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

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

与"不隔"的文化心态。

1、生平简介

梁实秋,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

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

北京。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

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

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

比亚全集》。

2、翻译之路

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学校里的大员。青岛大学

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

“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

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

作十分忙碌。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

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

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

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

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

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

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

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

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

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

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

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

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

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

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

文江、徐志摩

、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

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

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

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

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

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5人。其工作为担任

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

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

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

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

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

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

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

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3、伟大成就

梁实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

利四世》等几个剧本

,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

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

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

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

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

《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

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

品、杂文

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

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

程。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梁实秋对翻译的观点>

1、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

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

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

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禁得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

即以使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

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

割裂。

好多年前,我曾受委托审查一部名家的译稿——吉朋的《罗马衰

亡史》。这是一部大书,为史学文学的杰作。翻阅了几页,深喜其译笔之流畅,

迨与原文对照乃大吃一惊。原文之细密描写部分大量被删割了,于其删割之处巧

为搭截,天衣无缝。译者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事。又曾读过另一位译者所译十六世

纪英国戏剧数部,显然,他对于十六世纪英文了解不深。英文字常有一字数义,

例如flag译为“旗”,似是不误,殊不知此字另有一义为“

菖蒲”。这种疏误犹可原谅,其大量的删节原作,重辄一二百行则是大胆

不负责任的行为,徒以其文字浅显为一些人所赞许。

3、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

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

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

细心体会其意义,加以咀嚼消化,然后以中文的固有方式表达出来。直译、意译

之益或可兼而有之。西文句通常有主词,中文句常无主词,此又一不同之例。

被动语态,中文里也宜比较少用。

4、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重要角色。

不要开翻译课,不要开训练班,因为翻译人才不能速成,没有方法可教,并

且没有人能教。在可能范围之内,师生都该投入这一行业。重要的是改正以往的

观念,莫再把翻译一概摒斥在学术研究与文艺活动之外。对于翻译的要求可以

严格,但不宜轻视。

5、主张译人语“国化”。

译文就更注重文本意境的传达,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不局限于形式的严格

对等。故在译文形式上相对比较松散,格律不严谨,在语言使用上,文风朴素清

雅,把原诗那种浓烈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素丽文笔呈现出来。比如“夏天也

嫌太短促,匆匆而过很明显”、“美繁荣事物总不免要凋落,偶然的,

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读起来更像是散文。可见,译者的风格在语言

风格的选取上、在形式格律的取舍上,都得到了彰显,尽管在传达原作风格上,

诗味不够,语言也不够华丽,该译文仍不失为佳译。至少我们看到了立体的作者

和译者。

6、梁实秋对翻译的一些见解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所以译者不是

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

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

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程中,

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

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

术的风味。翻译,若认真做,是苦事。逐字逐句,矻矻穷年,其中无急功近利之

可图。但是苦中亦有乐。翻译不同创作,一篇创作完成有如自己生育一个孩子,

而翻译作品虽然不是自己亲生,至少也像是收养很久的一个孩子,有如亲生的一

般,会视如自己出。翻译又像是进入一座名园,饱览其中的奇花异木,亭榭楼阁,

循着路线周游一遭而出,耳目一新,心情怡然。总之,一篇译作杀青,使译者有

成就感,得到满足。翻译是为了人看的,但也是为己。

昔人有言,阅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抄书。把书抄写一遍,费时费力,但于

抄写过程之中仔细品味书的内容,最能体会其中的意义。我们如今可以再补一句,

抄书不如译书。把书译一遍费时费力更多,然而一字不苟地字斟句酌之余必能比

较的更深入了解作者之所用心。一个人译一本书,想必是十分喜爱那一本书,花

时间精力去译它,是值得的。译成一部书,获益最多的,不是读者,是译者。无

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审慎,愚以为有学术

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译者不宜为讨好读者而力求提高文字之可读

性,甚至对于原著不惜加以割裂。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

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

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翻译人才需要培养,应由大学国文英语系及研究所担任

重要角色。

<翻译书目之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故事

>

1、主要翻译书目

梁实秋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结

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

盂雷特》《暴风雨》《吉尔菲先生之情史》《情史》《咆哮山庄》《百兽图》《莎

士比亚戏剧集20种》《雅舍译丛》《莎士比亚全集》。2、著名译文《莎士比

亚全集》的诞生

这当中最有名的算是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了,梁实秋翻译的《莎

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梁实秋在晚

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30余年

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正由于胡适先生

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1930年,

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个翻译莎士

比亚全集的计划。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

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实秋从一开始态

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八条具体实施计划,

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

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

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特别是当闻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

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胡适先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

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

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下去。”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

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

了。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

“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

战八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

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这时父

亲已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

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

完它。”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他说:“我就是

为了他这一句话,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梁实秋一个人承担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没有稳

定的环境,二没有可查阅的资料,其翻译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妻子程季

淑给予最直接的鼓励与支持,梁实秋不可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妻子季淑经常

询问梁实秋一天译了多少字,当梁实秋告诉她译了3000多字时,她就一声不响

地翘起她的大拇指。她虽然不看梁实秋的译稿,但很愿意知道梁实秋译的是些什

么,所以莎士比亚的几部名剧故事季淑都相当熟悉。当梁实秋伏案不知疲倦时,

季淑不时地来喊他:“起来!起来!陪我到院里走走。”她这是让梁实

秋休息。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

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漫长途中陪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像漫长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拼搏之后,终于到达了

终点。1967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剧本全部出齐。这个

奇迹极大地震撼了台湾文化界。8月6日,台湾的“中国文艺协会”、

“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

“中国语文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300多人参加的盛

大庆祝会,向为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功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天的《中华日报》

报道说梁实秋是“三喜临门”:“一喜,37本莎翁戏剧出版了;

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40周年;三喜,他的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夫邱士耀和

两个宝宝由美国回来看公公。”

此后,梁实秋没有松劲,又用一年的时间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诗集。至此,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40册算是名副其实地完成了。

<大师风采的逸事>

1、逸事之一

儿子梁文骐回忆,梁实秋教学数十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

布鞋,迭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常引得时髦男女窃笑,他却毫不在意。在师

大授课时,一次讲英格兰诗人彭斯(Burns)的一首诗,某女生听到动情处,竟泪

下如雨,伏案放声大哭起来。梁文骐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

他回答:“不,彭斯才应该觉得抱歉。”梁实秋上课,一度黑板上不

写一个字,他说:“我不愿吃粉笔灰。”

2、逸事之二

儿时,梁实秋特别憎恨他的小辫子,觉得像猪尾巴一样难看不说,早上起来

梳辫子也实在恼人。年岁稍长,听父亲读《扬州十日记》《大义觉迷录》等书,

又听父亲讲清军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梁对辫

子愈加反感。辛亥革命后,他马上跑到理发店剪辫子,虽然“连揪带剪,

相当痛,而且头发渣顺着脖子掉下去”,但内心“十分快意”。

梁实秋儿时顽皮,对读书不感兴趣,每当此时,母亲就高举笤帚疙瘩进行威

吓,但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一次,母亲监督他读书,读到“一老

人,入市中,买鱼两尾?步行回家”时,梁大惑不解,问母亲:“为

什么买鱼两尾就不许他回家?”全家大笑。

上小学时,梁实秋各门课程都应付裕如,唯独畏惧“算术”,他

说:“像‘鸡兔同笼’一类的题目我认为是专门用来折磨孩子

的,因为我当时想鸡兔是不会同笼的,即使同笼也无需又数头又数脚,一眼看上

去就会知道是几只鸡几只兔。”

3、逸事之三

清华对体育特别重视,毕业前照例要考体育,对梁实秋来说,最难过的一关

是游泳。考试那天,梁约好了两位同学各持竹竿站在泳池两边,以备万一。他一

口气跳进水里马上就沉了下去,喝了一大口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还没来得及

喊救命,又沉了下去„„两位同学只能用竹竿把他挑起来。他当然不

及格,一个月后需补考。虽然苦练了一个月,但补考时,刚入池中,他便一个劲

地往下沉,一直沉到了池底,摸到了滑腻腻的大理石池底,好在这次稍微镇静些,

在池底连着爬了几步,喝了几口水之后又露出水面,在接近终点时,从从容容地

来了几下子蛙泳,逗得一旁的体育老师马约翰笑弯了腰,给了他一个及格。

梁实秋对火腿品质要求甚高,对台湾熏制火腿很是不满,常说“有死

尸味”,视为下品。逢年过节,有人送礼,常有火腿一包,打开一看,或

有蛆虫蠕动,或有恶?扑鼻,无法忍受,弃之又觉可惜。梁百般思索,顿生妙计,

将火腿挂在墙外电线杆上,谓之“挂高杆”。片刻工夫,即被人取去,

如是者数次。夫人程季淑非常反对,梁却认为愿者上钩,不伤阴功。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1:5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978871321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梁实秋代表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梁实秋代表作.pdf

上一篇:宋江故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