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浣溪沙的原文及赏析
古词浣溪沙的原文及赏析
此词为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乡间的见
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
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下面是课件网我网络整理的苏
轼古词浣溪沙的原文及赏析以供大家学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沙》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
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
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
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
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用沈
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
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
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
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自己,由于情感
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
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
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
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
之地,也极可能即举目所见之景。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心情
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
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的心情,
正是由于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的心
情,也无可劝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
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
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
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
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
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
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
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
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
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
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
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
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
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
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
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
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
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
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
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
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
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
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
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
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
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
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1:2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96039195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浣溪沙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浣溪沙原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