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妙趣横生
作者:张永杰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1年第06期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熟读成
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囫囵吞枣边读边思、理解意思边读边想、情境还原边读边
悟,这些策略都能让朗读教学妙趣横生,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教学;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59-02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人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的体现,学习文言文有利
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那么,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呢?中国母语教育几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告
诉我们,熟读成诵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得生动,读得兴趣盎然,读得忘
我投入呢?
一、囫囵吞枣边读边思
大声朗读是母语学习的最有效路径。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读多了,语言的感觉就有了。
(一)自主反复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教学文言文,第一步就是带领学生反反复复地读。鲁迅在他
的文章中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的……先生自己也念书。”这一段描写的就是古人读书的情景。一遍又一遍,直到滚瓜烂熟为
止。
熟读成诵,从古至今都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读的要求,可以分
几个层次。首先是读正确。古文中难读的字,生僻的字,古今读音不一的字,都要读准。其次
是读通顺。根据自己的语感,将文言文读成一个整体,特别要注意停顿准确,读出完美流畅的
感觉。
(二)多样趣味读
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但可以避免乏味,而且可以激起学生读的兴趣。
师:大家读得那么好,增加点难度,变成了繁体字,谁再来读?
囊螢夜讀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师:再增加难度,在古代,文章都是竖排版的,而且没有标点符号,你能读准吗?
师:从电视中,我们注意到古人读书时,往往摇头晃脑,我们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读一
读。
师:古人读古文,往往会吟诵出来,特别有味道,想不想听?
(教师吟诵)
在教学中,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反复触摸文言文的语言,繁体字版、竖排版,摇头晃
脑读、吟诵……没想到,文言文还可以这样读。多样化朗读使学生形成了文言文语感。
(三)平仄起伏读
平仄读是古人读古文的常见形式,在教学中偶尔采用,学生也会充满好奇。
在执教《精卫填海》时,在朗读环节,在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我就让他们尝试
着“平仄读”,平声要读得轻而长,仄声要读得重而短。学生感到很新奇、很有趣,读得生动活
泼,读得妙趣横生。
二、理解意思边读边想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必要的理解还是要有的;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理解的方法,
为将来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
(一)借助注释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都附有注释,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大部分难
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依靠插图
插图既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譬如,统编教材四年级
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对于“多子折枝”,有学生误理解为“多个孩子将李树枝条折下
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插图。当看到图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时,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多子折枝”的意思。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1: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游玩。
师:听出来了吗?是几个好朋友吗?
生2:应该是许多好朋友。
师:也就是说,“诸”的意思是——许多。你怎么知道“诸”是许多的意思?
生3:文中提到“诸儿竞走取之”,“竞走”的意思是争先恐后地跑过去,要有很多人才可以
说“竞走”,所以可以推断出“诸”的意思是许多。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下文去推断理解,好办法。掌声送给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语境,经过思考、推测之后,常常可以“猜”出大部分词语的
意思。这种方法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
三、情境还原边读边悟
(一)想象表演
请看《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學片段。
师:你觉得故事中最有趣的是什么?
生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写得特别好玩。那么多的孩子跑
着去摘李子,唯恐跑慢了摘不到,而王戎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师:动与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确非常好玩。谁来说说看?
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儿曰,一儿曰,诸儿竞走取之,一儿,一儿,唯戎不
动。
生2:一儿曰:“这李子红艳艳、水灵灵的,一定非常甜。”
生3:一儿曰:“伙伴们,快走啊,有免费的水果大餐了。”
师:于是,大家飞奔着走过去,他们会怎么做呢?
生4:一儿像猴子一样,噌噌噌三下两下就爬到了树上,摘了好几个李子。
生5:一儿拿来一根竹竿,将李子敲打下来。
师:为了摘李,各显神通。那我们四人小组,把这样的情景表演出来怎么样?
(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
师:看了他们组的表演,说说诸小儿是什么样的心情,王戎的表现又如何。
生6:特别激动、欣喜,有的小儿还口水直流。
生7:王戎显得特别冷静、淡定。
师:是的,王戎在观察,在思考,在做出判断。那你们能把诸小儿的迫不及待、欣喜,王
戎的冷静、淡定通过朗读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当学生展开想象并表演当时的情景后,他们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这段文字就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再次朗读时,就能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诸小
儿与王戎的鲜明对比了。
(二)情节导图
请看《自相矛盾》的教学片段。
师:读完《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我们有些同学不禁笑了。故事的情节很有意思,你能梳
理一下吗?
生1:(起因)夸耀矛、盾→(经过)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结果)无法回
答。
生2:
师:同学们梳理得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想想看,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朗读的
语气、情感有什么不一样?
生3:当楚人夸矛和盾时,肯定是自以为是、随意夸大的。有人问他时,应该是充满疑问
的,也有可能是嘲笑的语气。楚人不能自圆其说时,估计他很羞愧。
生4:最后揭示道理,应该像智者一样告诉大家。
师:大家讲得很有道理,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情节梳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还原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看到了故事发展的波折,体会到了
人物的情感,从而为读好做了铺垫。
(三)进入角色
请看《两小儿辩日》的教学片段。
师:《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子的观点是?
生1: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也”。
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生2: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如同盤盂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
吗?
生3: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靠得近感觉热,离
得远感觉凉吗?
师:这么一听,两个小孩子说得都很有道理哦!你赞成谁的观点呢?你赞成谁,就读谁说
的话。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
通过这么梳理,有的学生赞成第一个小孩,有的学生赞成第二个小孩。接下来,再让他们
朗读,学生就把自己当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哪还是两小儿辩日,分明是找到了对手,自己在跟
对手辩论,朗读的情感、语气就水到渠成了。
文言文的特点决定了朗读是体悟、涵泳的好办法,读占鳌头,就能妙趣横生,读既是方法
也是目的。我们期望在朗读中,学生学会思考;在朗读中,学生积累经典;在朗读中,学生喜欢
上文言文,养成大声朗读的良好习惯。
(责编刘宇帆)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0: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93092132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妙趣横生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妙趣横生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