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
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
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
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
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
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
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
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
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
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
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
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
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
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
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
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
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
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
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
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
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
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
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
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
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
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
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
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
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
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
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
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
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
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
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
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
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象征主义】
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指象征主义流
派,二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1886年,诗人勒内·吉尔发表了《言词研究》一书,诗人马
拉梅为其写了前言。该书试图就波德莱尔以来的诗歌艺术给予系统地总结与肯定。稍后,巴
黎一个原籍希腊的青年诗人,用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提
出用“象征主义”的称号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在当时获得了广泛而热烈的响应,
文学史将这一事件作为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它肯定和
承认尼采的“超人”哲学和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对应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相互对应的关系,在可见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互
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它的美学基础是里普兹的“移情说”,佩特的唯美主义和柏格森的直觉
主义。从哲学和美学上,都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相对立,是对这种美学理论和艺术法
则的反叛。从创作方法上来看,象征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反叛,是浪
漫主义文学运动开始走向没落,现实主义转入批判现实主义阶段和出现自然主义分支的极端
时候的一种艺术倾向。它与批判现实主义同时发展着,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两大艺术潮流之一。
象征主义认为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它把文学重新拉回抒
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去。然而,它抒写的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异情趣,抒写
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诗的目的不是要读者理解诗
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读者似懂非懂.恍惚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其中的深意。
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而是追求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
迷离的意象。象征主义的倡导者马拉梅说:“指明对象,将使对诗歌所给予我们的满足减少
4分之3,因为那样一来,一切的美都渐次地成为鲜明的了,唤起关于对象的观念——是为
诗人的空想。这种神秘的完全的适用,便是象征。”象征主义一词,是由法国诗人莫雷亚斯
命名的,它的影响不限于法国,也不仅限于西方世界。我国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的诗
坛上的诗人,如戴望舒、李金发等人曾受过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写出了许多象征主义的诗
歌。
[方法汇编>艺术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
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象征主义理念和各国的文学传统和创作风格结
合,显得复杂起来。
法国仍然是象征主义勿庸置疑的中心。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
(1871-1945)。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
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其成名作是《年轻的司命女神》(1917),描写不同性质意识之
间的矛盾冲突。1922年,瓦雷里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诗作,包括《脚
步》、《石榴》、《风灵》等。
瓦雷里一生的颠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
统一关系。开篇“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诗代表在诗歌
创作方面瓦雷里的成就高过了他的前人马拉美。
除瓦雷里外,雷米·德·果尔蒙(1858-1915)和弗兰西斯·耶麦(1868-1938)也是颇
负诗名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前者风格柔婉清丽,注重对嗅觉的表达;后者则以淳朴的语言
风格著称。
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早年
曾担任过雕塑家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
就是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新诗集》(1908)
等几部作品集中。1922年,里尔克迁居瑞士,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在这段时间
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奠
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其风格晦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很
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极致。
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及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兰的威廉·巴特
勒·叶芝(1865-1939)和T·S·艾略特(1888-1965)。
叶芝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利用神话传说
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奥辛之浪迹》(1889)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古代英
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来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
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其诗作
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其后期的代表
作品包括《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在学童中间》等等。
叶芝是象征主义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
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
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
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之一。《荒原》取材自关于“圣
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
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
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艾略特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四个四重奏》,以高度抽
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
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是《四个四重
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
转向宗教剧的创作。
这一时期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还包括美国的华莱士·斯蒂文斯(1879-1955),其代表作《风
琴》(1923)和《黑色的统治》也是象征主义的杰出诗作。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指一块书板的两个半块,互相各取半
块,作为信物。逐渐用来指那些参加神秘活动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认识的一种标志、秘语或仪
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着重要的密切的关系,甲事物代表、暗示着乙事物。在象征活
动中,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
用具体的人的感觉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指某种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类情感或观念,如狼-贪
婪。
神话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为神话是文学之母,所以文学与象征不可分离。
二、什么是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是文学史上具有原型
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始于柏拉图,他不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
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
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
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
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三、前期象征主义:
1、分期:波德莱尔时期/魏尔伦、兰波、马拉美时期。
2、主张: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
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他们认为,在可
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
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
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3、风格特色:蒙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
多品味余地。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
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4、传播:19世纪9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衰落,其影响却越过边界传向世界各地:
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把它引进比利时。
王尔德把它引进英国。
格奥尔格把它引进德国。
里尔克把它引进奥地利。
哈姆逊把它引进挪威。
勃兰兑斯把它引进丹麦。
亚狄把它引进匈牙利。
巴尔蒙特把它引进俄罗斯。
达里奥把它引进西班牙。
四、后期象征主义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又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法国的瓦雷里继
续着马拉美“纯诗”的道路,在追求音乐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美国的庞德举起
了意象主义的大旗,领导了英美的意象派大军。俄国的勃洛克运用象征派的艺术,讴歌苏维
埃的革命事业。美国的艾略特则兼容并蓄,又融进了宗教意识,开拓了西方现当代诗歌的先
河。
1、主要代表作家: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英国
的艾略特,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2、前后期象征主义的共同点:
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
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
3、前、后期象征主义的不同点:
前期象征主义象征内涵意义单一、单义、简单,暗示和对应的关系相对明晰,而后期象征主
义则表现出多重、多义、复杂的特征,其内涵意义更具暗示性、联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
交错重叠,复杂难辩。
前期象征主义注重感情象征,通过对应和暗示,可以窥见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而后期象征
主义更在于表现理智,表达抽象的思想观念,着眼于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
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
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
五、代表作家作品:
1、保尔·瓦雷里(Valery,1871-1945):
法国人。青年时代崇拜马拉美,法学院就读期间结识了马拉美和纪德。23岁开始定居巴黎,
先在国防部认文稿起草员,后来又长期担任哈瓦斯社社长秘书。巴黎解放后不久去世。历任
国际笔会主席、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逝世后,戴高乐将军坚持主张为他进行了国葬。
在他一生中,1892-10-4-5日最关键,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从诗歌转向哲学思辩
和数学研究,用了二十年时间,他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精神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
系。最后结论是: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有综合能力,能够把感官的印象加以综合整理,
因此,创造的起点是理智对感觉的作用,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起点则是形式和结构。
--诗学理论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22:1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84701131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象征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象征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