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健

更新时间:2023-03-08 19:01:14 阅读: 评论:0

主体资格证明文件-零星工程施工合同

蒋昌健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怎样学习电脑知识)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由辩论辩词

大家想要了解阅读一下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主题的辩论

赛精彩辩词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自由辩

论辩词,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自由辩论

: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

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

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

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

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

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

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

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自由辩论切忌语言罗嗦。问题太杂,不得要领,形不成攻击力量。

正方第一个提问,机会非常宝贵,所以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

要具有前瞻性,攻击中又有防守,要能统领整场自由辩论。注意,问

题只要一个,表达要简洁明了。

第一个问题既没有扣住自己的命题,又没有危害对方的命题。只

有少数人能够做得到的道德在社会上不能推行,正方想用它来论证谈

道德离不开温饱,其实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既然有了超道德的存在,

那就必然有了道德的存在,因为超道德是道德的升华,是道德的高一

级境界。因此这一问谈的不是建立道德的问题,而是实行道德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同样没有扣住自己的命题,只是说明了“推行道德建

设”“同时发展了经济”这两手都抓才有今天的新加坡,论证的是今

天的新加坡为什么会是丰衣足食的,而不是论证新加坡的道德是在什

么样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于自己无益,反而还有害,

从提法上看,推行道德建设可不依赖于发展经济,也就是说可脱离温

饱,只是不能建设起一个丰衣足食的国家而已。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第三个问题更是不得要领,“皆有所养”即有温饱的问题,又有

道德的问题,恐怕更主要的是道德的问题,因为这是道德的实施。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

统。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

用贫困代替不温饱,有偷换概念之嫌。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

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这句话确有告诉人们只要是饥寒了,就可以去偷去抢的嫌疑。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象是说越穷道德就越

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

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

很方便的虚伪做法。

这个观点表述不太清楚,但蕴含的意味很深,倘若能将其放在陈

词中作为自己立论的一个基础,并将其展开,必将对正方很有利。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

一个不是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道德呢?

偷换概念,再次用“贫困”替换了“不温饱”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

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

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

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

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

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有自拉自唱之嫌,几乎不管对方在说什么,只管自己说自己的。

正方也不太注意自己表达的逻辑严密性。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

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

不包含道德观念?

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

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

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

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新的资料表明,二

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

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

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样去填饱自

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

“买鸟食”这个例子也起了一个很好的暗示作用,因为在人们的

定式思维中,不是人吃的东西一定是很糟糕的东西,但实质上,喂鸟

用的食物并不糟糕,一般都是谷物之类,如粟,玉米等等。正方还可

以利用这个例子反击反方,既然有能够供应穷人的鸟食,就说明了这

个社会并不缺乏温饱,至少不是长期缺乏。

西方社会普遍地来说,生活水平比较高,如果到了要吃粗粮的时

候,他们就会觉得情况很糟了,而不像我们比较贫穷的国家,缺乏温

饱时吃的是野菜、树皮。正方应该承接前面进行反驳。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

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

今天在坐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

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没有抓住对方的要害,应指出对方所说的这一切都是道德观树立

之后的事,而不是辩题所要求的,反方应论证在缺乏温饱的情况下,

道德观能够从无到有再到完善的建立起来。

正方如此反驳,实际上是承认了反方的论证。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

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

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

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道德已经在心里”提得极好,可惜的是在整场辩论过程中正方

没有将它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将它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

这句话前后矛盾,前面说因为道德已在心中,吃不饱也要谈道德;

而后面却说,饿了就不能谈道德了。

“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这是别人要求你谈道德还是自己要

求自己谈道德呢?语言表达不清。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

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位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

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

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

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这里说的是实施道德行为应该以温饱作保障,而不是说的建立道

德观念要以温饱为基础。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

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吗?

这个幽默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如果说吃了一碗“莫莫咂咂”表示

温饱的话,可这又是十年前吃的,如果说是对一种美味或一种情调的

回忆,可这又与辩题有何关系呢?这里有为幽默而幽默之嫌。

“不反对”意味着还有个更强调,从语义看,更强调的是不温饱

时谈道德,至于温饱时,则可不谈,并且一般都不会谈,因为后面有

个“能够”。尽管这里有误导对方,诱使对方转移论题的作用,但毕

竟还是一个破绽。

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

行为?请对方回答。

严嘉: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

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

孙学军:难道我们能不顾温饱而只谈道德吗?请回答这个问题。

在不知不觉中,正方的观点已经完全转移了,由温饱是谈道德的

基础,变成了既要谈道德又要保证温饱。

蒋昌建: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样?减肥小姐可谓是

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不是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吗?

不少的人很欣赏幽默的使用,我也比较赞同,但总觉得使用要特

别谨慎,因为幽默往往与你的理论只有某种相似性,并没有严密的逻

辑性。例如“减肥小姐”这个幽默,正方完全可以针锋相对地指出:

对方大可不必挂念这些小姐,她们都是温饱过剩才来的。其实正方也

注意了这一点,但提得太温和了,好像是怕伤害对方似的。

吴俊仲:对方已承认超道德行为不是道德。对方所有的论证与道

德论证都已证明是错误的。减肥中心那里是温饱的,对方理解错误。

谢谢。

姜丰:对方讲的无非是温饱也能谈道德。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反

对过了?问题是对方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请对方

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

道德都不谈。

这的确是个难题,类似于饥民哄抢食品的例子还有古籍所记载的

易子而食的例子并非没有,只是一点道德都不谈,那就很难确定了,

饥民之间,家庭内部总还是有些关心的。当然,正方如果能举出易子

而食这样的例子,相信在听众中是能引起反响的。至少它可以论证在

缺乏温饱的情况下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甚至丧失。

但这又不是个难题,因为这里说的仍然是道德观建立之后的事,

如果要准确地反映辩题,那么就得追寻到缺乏记载的人类之初的远古

时代,即使是那个时代,也应该是有基本的温饱保障的,要不然我们

人类又如何能延续发展下来呢?先建立道德观再解决温饱问题,这显然

是不可能的。因此,正方如果要求反方也举例证明人类如何在缺乏温

饱保障的情况下使道德观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或者成功地推行一种

新道德观的,这对于反方而言,同样也是个难题。

孙学军: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一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

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

批评吗?

温饱是必要条件与不能脱离温饱这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个前提条

件,也就是说,要先有温饱,后有道德;而后者则不一定,温饱可能是

条件,也可能是可以是目标,因为目标同样也不能脱离,一件事倘若

毫无目的,那么这件事也就毫无意义。

蒋昌建:任何理论应用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比解一个一次方程

都简单。请对方不要回避我们的问题,举出你们的实例来。

这句话应该是指空谈理论容易,而联系实际很难。

吴俊仲: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

立了。其次,对方的解释依然是在饥寒的情形你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要

求,这可以吗?请回答。

季翔:你的观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判干什么?

吴俊仲:对方没有任何攻击,难道就可以不成立了吗?没有攻击,

我就失败了吗?

正方明显理屈词穷了。

姜丰:就是因为对方可攻击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攻击不过来了啊。

蒋昌建:对方把温饱等于生存的话,我们说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处

于饥寒状态,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的话,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你

我之间恐怕不是在这里辩论了,而是在哪个阴曹地府里展开了。

严嘉:本该修身养性的和尚尼姑们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肠

过,佛祖心中留”的话,那恐怕是炼不成什么正果的。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发现道德的眼睛。莎士比

亚早就告诫英国人:“如果丧失天良,即使用钢盔铁甲包装起来,也

是赤身裸体的。”

姜丰:荀子早就说过:“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我们走向温饱的

过程当中,更要谈道德,否则不就是越走越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温

饱呢?

蒋昌建:对方认为贫困向温饱的追求过程当中,可以不谈道德,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所谓基本的理论,就是: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

大饱。

严嘉: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争则乱,乱则穷。”而是

“争则乱,乱则饱”了。

季翔:我方从来就不否认谈道德和温饱有关系,但关键是这个关

系是什么,是谈了道德才能温饱呀。

姜丰: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

我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实例来。

蒋昌建: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杆──

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学的教师,他一定

知道弘一法师在修炼的时候,可谓是不温不饱,但他还不是“佛心常

清静,无处染尘埃”吗?

从这场自由辩论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概念界定的重要性。正方

由于没有把命题中的重要概念讲清楚,所以在辩论中总是被动挨打。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9:0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732741315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蒋昌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蒋昌健.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蒋昌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