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
荀子
)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
(
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
的标准了,即使又晒,(木材)
也不会再挺直,
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
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
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
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
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
给你洪福
给你洪福 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
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
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
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
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
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
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
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
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
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
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
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
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
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
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啊。
啊。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x
ī
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3]
焉。”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ji
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w
à
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ch
á
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
<
连词
>
1.
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
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
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
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
介
>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
<
助
>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
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
<
介
>
相当于“于”
1.
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
助
>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
木使弯曲)
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
,资质、天赋)
,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
“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
博学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今义:加入。
3.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今义:与“真”相对。
4.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今义:金子,黄金。
5.
爪牙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
用心
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
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今义:绳子,绳索。
8.
跪
古义:腿脚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今义:跪下
9.
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
非加疾也
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今义:疾病
10.
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今义:赠送,给予
11.
寄托
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
(上、下:下:
名作状,
名作状,向上、
向上、
向上、向下)
向下)
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曲)
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快,走得快)
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
.于:
(
1
)寒于水
)寒于水
(比)
(比)
(
2
)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
3
)取之于蓝
)取之于蓝
(从)
(从)
2
.而:
(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递进关系,并且)
(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并列关系,而且)
(
3
)终日而思矣
)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表修饰)
(
4
)而见者远
)而见者远
(表转折)
(表转折)
(
5
)锲而舍之
)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表假设或承接)
(
6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
7
)
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
(连词,
(连词,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却)
却)
却)
(
8
)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
9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
.者:
(
1
)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
2
)不复挺者(……的原因)
)不复挺者(……的原因)
4
.焉:
(
1
)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意为在这里)
,意为在这里)
(
2
)圣心备焉(语气词)
)圣心备焉(语气词)
5
.利:
(
1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
2
)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
快)
快)
6.
之
(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代词代青)
7.
假
(
1
)善假于物也(借助)
)善假于物也(借助)
(
2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
3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
疾
(
1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
2
)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
绝
(
1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停止
(
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
源记》)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
3
)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极了
(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横渡
(
5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断绝关系
10.
强
(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强壮
(
2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有余
(
3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3
.善假于物也(状语后
置)
置)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
置)
置)
5
.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
,表示比较)
,表示比较)
6
.輮以为轮【省略
句:輮(之)以(之)为轮】
句:輮(之)以(之)为轮】
7
.輮使之然也【省略
句:輮(之)使之然也】
句:輮(之)使之然也】
8
.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
句)
句)
分析: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
学不可以已
"
,并加以论述。
"
学不可以已
"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
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等
5
个比喻。
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
变人的品性。
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等
5
个比喻。
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
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等
10
个比喻。
个比喻。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
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赏析
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在
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
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
一句。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
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恶”
的,
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
必须用礼义来矫正,
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
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
的“劝学”传统,
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
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因为在孔子看来,
“生而知之者上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
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
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
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
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
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
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
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
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
者更大的鼓励。
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
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
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
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
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
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
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
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
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
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
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
能“致千里”、“绝江河”,
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
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
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
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
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
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
《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
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
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
,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
,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
正如他在《性恶》
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篇中所说的:
“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
遥相呼应的。
遥相呼应的。
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
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
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
“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
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
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
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
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
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
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
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
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
习必须
习必须“善假于物”“善假于物”
、逐渐积累、
、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
持之以恒等见解,
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
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
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
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
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
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
作品来欣赏。
作品来欣赏。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4:3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570701311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劝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劝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