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金元浦
马克斯·韦伯曾把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概括地总结为“世界的脱魅”,以之来描绘近代
数百年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它代表着人类告别神祈时代,走向追求公认智慧的客观知识的
长久探索。在社会科学中,它吁求人们不要假借现存权力结构的名义而去改写历史。而近年,
普里果金与斯登杰斯则倡导“世界的复魅”。世界的复魅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要求,它并不是
在号召把世界重新神秘化,而是意在更进一步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为
界限,使人们认识到两者都是通过时间之箭而构筑的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当代开放的社会科
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难题,是如何消除19世纪以来出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个假想的
自律领域之间的人为分离,是如何打通固有的社会科学的分科界限,寻找更适应当代现实的
跨学科研究途径。
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
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
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征的话,第三代生
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
一体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人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
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
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人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如果在20年前,有人说唱歌、跳舞、音乐、体育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简直是天
方夜谭;如果有人提出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在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
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
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世
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报道,90年代,国际旅游已同汽车工业、石油工业一样,成
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产业。而且,国际旅游正以迅猛发展的势态成长为全球效益最
大的行业。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及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宣告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料显示,仅在过去一年内,新经济已成为美国140
万“知识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如今,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NP的70%,加拿大GDP的
60%。1997年世界超大企业500强中,科技、文化、信息产业越来越多,娱乐产业迪斯尼,
其产业规模及赢利稳人世界前十强。近年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个
亿美元的票房价值,仅一部影片即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敌,美国《读者文摘》已发展
成年收人25亿美元的国际性大企业。至于高科技高文化附加值的计算机信息产业,更是来
势如虹,在1997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独占鳌头,数家企业跻身世界前十强。据称,美国
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文化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工
业”。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也将成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所谓经济的文化化,是说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
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经济的时代,全社会95%以上的人在为基本的生存条
件粮食而工作,现在发达国家仅有2%一3%的人口从事农业,便可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日
本的就业人员构成比来看,其第三产业就业者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20年23.8%,
1930年30%,1%5年43%,1970年46.5%,1975年52%,到八九十年代这一比率又大大提
高。工业经济的时代,数百万、上千万的人从事钢铁、机械、轻工等加工业,现在发达国家
已把大多数加工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总结出两句格言:“增
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幸福”,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需要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
德克在1980年“美国竞争力大会”上对1929一1980的美国经济做了数量分析。他测出,
在这50年美国生产力的增长中,40%是由知识和技术创新获得的,有12%是由于劳动力的
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获得的。在工业发达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人文化,使当代产业
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中的知识、科技、文化因素已日益跃居重要地位。而脑力劳动者
的数量则迅速增加。到1970年,美国“白领”职工与“蓝领”工人的就业结构比已为5:4,
到1980年,美国第一产业即农业和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仅占总比例的2.9%,第二产业即各种
制造业降到31.6%,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上升到65.5%。而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科技
管理人员也超过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无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自然要将重心
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第三产业方面。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人们的社会需要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
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极大增加,比如人们对书籍、音像、
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即使物质层次的
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地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讲究结实、耐穿、耐用,而更多地
关注审美、时髦、品牌与流行等服饰文化的当代特征。
70一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人们提出将第三产业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进行划分,将其中的脑力劳动部分称为第四产业,一般称其为知识信息产业。这一命名历
时近20年,才为我国经济所瞩目。进而当代服务业的异军突起,人们又将第四产业中的满
足人类心理感觉的服务业分出来,称其为第五产业。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
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人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
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
加人想象、故事和情感。他断言,在未来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
感情及生活方式。贫穷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人们消费的注意
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他甚至预言,未来
收人最高的人要数那些“故事大王”,一个产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给产品所编的内容。
这只要看看今日席卷全球的世界杯足球浪潮,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有学者提出,随着人类对
服务业、娱乐业、旅游业、影视业、信息业、网络业的日益增加的需求,未来的经济学将让
位于心理学。当然这是指中心地位的出让,而不是指经济学的消亡。实际上,今日的经济学
已在大力关注知识、信息、文化、乃至人的心理,因此,未来的发展不是心理学取代经济学,
而是经济学与文化学、心理学的双向交融,是经济文化学或文化经济学取代今日的经济学。
由此,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就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向。文化与经济双向交
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反相承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发展的过程。研究和探
讨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学,离不开对当代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态势的考察,也离
不开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现实的基本估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生产力理论,对现实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当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发展文化经济
学的要求。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
实际上,经典马克思主义早就对精神生产力问题作过精辟论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也
对文化生产问题进行过细致研讨。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我们必
须重新认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重新认识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力的问题。
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发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经济思想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发现,这就是
它的大生产力观和精神生产力理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借助生产资料和工具,借助一定
的技术和思维能力,在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中进行的,没有生产力的生产不是存在的。文化也
是生产力,它合理地内含着这一当代世界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当代文化经济产业的生产作为
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也必然具有一种内在的生产力,它维系着推动着当代文化一经济活动
的进行。人类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发展的。如同马克思所言,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
力,人类总是在以往既有的生产力水平上从事生产活动的。文化的生产虽然有着与人类社会
同样悠久的历史,但文化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则总是与不同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马克思主
义一贯关注文化生产力问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
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他指出,“宗教、家
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
遍规律的支配”①。马克思在这里讲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说艺术是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
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把艺术与宗教、法、道德、科学等归为不同于一般生产的另一类生产;三是指出这类生
产虽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却是特殊的。其后,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论
述艺术风格形成的条件时指出,“社会组织”、“当代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
分工等,对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生产者有较大的影响。他特别强调文化的生产要“受到他(艺
术家)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条件的制约”②,并把它放在诸种条件的首位。“艺术
所达到的技术成就”,实际上是指构成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生产的技术的、经济的、生产水
准等与那一时代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制约因素。在这里,虽然马克思尚未明
确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但已对此作了深人的思考。
马克思在写(哲学的贫困》时,也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③。
“文明的果实”自然包括文化生产力的成果。很显然,马克思以人类文明的成果为所指的生
产力观念是一种大生产力观念。马克思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
摘要》时更明确地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平原和山区的差别,沿河流域、气候、土壤、煤、铁、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
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④
在这里,马克思把他的大生产力观念作了种类的区分,他认为存在着两种生产力,除了
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之外还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
在这种生产力之中。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是一贯的。与他早年提出的“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
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张完全一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解,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生产自然界与生产人类社会的能
力。人类在同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就必
须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这就发展了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同
时,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类文化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情)等等”也就产生
出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力以物的形式—物质产品或物质成果表现出来,而工具
则往往代表着此一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具体现了人类理性的智慧和文明,在工具上,
无疑凝聚着人类精神上、理论思维上掌握自然界的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
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社会生产便日益明显地区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社会分
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种生产力因而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
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实用
的、基础的、物质形态的主导品格;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马克思将
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归于其中,使其显现出更偏重于人类社会人文关系的特征和品格。
当代不少学者将之称为文化力或人文力,也是从这一角度立论的。显然,马克思区分物质方
面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表明了他对社会生产力这两个方面的各自特征的区别把握和分类描
述。
但是两种生产力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马克思还看到了二者相互间的多重联系,
看到两种生产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交融共为一体的特征。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其精神生产
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
意识形态特征。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
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爱浸透于全部文化生产过程,以某种有形无形
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所以,马克思把语言、文学、技术能力归人这种“精神方面的
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精神性特征,是不是就完全不具备非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特征呢?
传统的理解把文学艺术生产简单地看作是文艺创作活动的另一种隐喻性表述,其实文化生产
力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
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
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在论述劳动的特点时曾
指出:
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了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⑤。
象文学艺术这类最富精神性的生产也有一个物质的技术的制作过程,即由实践主体通过
特定方式的劳动改造某种材料而造成一个新的存在物。比如拉斐尔,“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
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
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
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⑥。
一句话,文化产品必须具备物质的依托方式。文学作品要经过作者的物质性写作劳动,
经过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等等环节,才能以书籍这种物质形式存在下来。绘画、雕刻也
要通过对一定的物质媒介的加工制作,才能以一定的形态彰现其艺术内涵。黑格尔当年就曾
指出,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的外表工作。因为在艺术作品中有一个纯然技巧的
方式,很接近手工业。这些特征在雕刻中最为明显,在绘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
他说,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的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
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生产力中包含着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两种生产力,这就一方面
从根本上否决了那种机械的、庸俗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也否
决了那种孤立的、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
其次,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作为一
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
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造精神的心
理活动。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研究一直忽略了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
历史背景,而对之作了一种纯粹精神的、美学的研究。对其中的“生产”这个词,仅仅作了
一种消饵了其历史性的隐喻性借用,“生产”即是创作。其实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或艺术
生产必然合理地含有商品经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的生产的全部特征。
文化生产力是整体的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传统的艺术生产研究仅仅从文化的个体生产
出发,仅仅局限于对个体精神制作过程的研究,这是完全不够的。实际上当代文化生产已经
日益成为一种巨大的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它
并不主要表现为个体创作心理变化,而通过当代媒介更表现为一种复杂的时时涌动的当代社
会心理潮流。
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
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
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
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三,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必然内含着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也就是
说,它有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史,有形成本体的历史过程,有对精神生产者的精神创造能力
的内在要求,也有对生产对象的内在要求。同时,它还受到生产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水平的限
制。
对此本世纪3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瓦尔特·本杰明也曾指出:“艺术像其他形
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艺术
生产力的一部分;是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它们涉及一套艺术生产者及其群众之间的社会关
系。”⑦因此他主张艺术家不能只关心艺术的目的:艺术接受、艺术欣赏,也要关心艺术生产
的方式和工具。这就从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角度提出了文化生产力内涵中的一些重要因
素。在文化生产力中,文化生产所达到的科技的社会化程度,是探测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数。
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开辟了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崭新思路,使我国当代
发展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长期以来,我国文化发展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下由国家统一规划
统一领导统一步调的“事业型”模式。国家财政统包,人员、资金、物资统分统配,一个“统”
字将文化事业包容无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历史性变革,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
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问题极其鲜明地突现出来。国家由财政
拨款的文化投资远远满足不了当代文化的高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新的更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文化发展模式。在我国过去的经济核算体制中,由于理论认识的不同,只承认物质
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把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价值排除在国民经济收人之外。从80年代中期
开始,我国正式采用与世界多数国家一致的核算方式,即用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国家经济发
展的程度,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划分各个行业。而文化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
重要部分,开始了由“事业模式”向“产业模式”的重大转变。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变
革。这场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联系在一起。文化大踏步
地进入市场,而经济性质也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性质之一。
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经济思想为指导,建设当代形态的社会主义
文化经济学,就是我们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文艺经济
学应当关注我国当前正蓬勃兴起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关注文化的投入与产出,
即当代文化经济的投资方式和经济效益,关注文化的产业化管理和市场运行机制,关注文化
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关注当代大众的文化需求与大众文化的消费。而要建设
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则一不能离开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这一基本现实;二必须承认我国
当前市场条件下的文化艺术仍然具有两重性,文化艺术产品既有非商品性,又有商品性;既
有价值,又有使用价值;既有精神价值又有物质价值。应当看到,我国文化市场的建立、发
育和文化产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发展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伐国经济有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相应的文
化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甚至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文化、科技、教育等方
面的投人产出仍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表现为对文化作为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
一的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办文化唯有“事业型”一种模式的传统思路和管理文
化的计划行政机制;另一方面,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看到当代社会
发展中正露端倪的“生态失衡”的潜在危机和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
当代经济转型的现实把文化转型,把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平衡、持续高速发展的严峻课题摆在
我们面前,现实迫切需要并呼唤新的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管理方式、产业机制和市场运作
体系。另外,经济流通的世界化和当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要
求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及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学习、沟通、批判与借鉴其市场模
式的运作方式,以适应并掌握当代文化的世界性交往的经济(经营)方略,并逐步建立完善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体制。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
化需求。
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如影视制品、音像制品、商业演出、商业性体育竞
技观赏,都表明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
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类别。我国当代从普
遍市民到文化精英,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不同档次
不同品位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既可能是对武打、言情等通俗文学及通俗
音乐的渴求,又可能是对高品位艺术等的鉴赏与涵容;既可能是生理感官上的颐养、休憩与
享乐,又可能是心理精神世界的探寻追索;反映出一个不同等级不同档次的需要序列。三是
当代社会浪潮式的文化时尚表明了当代文化需求的迅速转换。由于当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人
们追求新颖和刺激的文化心理得到高度张扬。文化热点频频移动,文化明星迅速代换。社会
舞台经常演出时兴时髦时狂的文化新剧,以满足人们快速变换的强烈心理需求。因此,这种
全社会日益高涨的大规模、多层次、快节奏的强势文化需求,单靠原先文化事业的“统管”
模式已根本无法满足,它历史地要求与之相应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
第三,当代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的现有机制的严重矛盾造成了当代文化自身生存、
发展的重大危机。
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当代社会中先前由国家财政统包的艺术团体、文化场馆(博
物馆、文化馆)、出版发行业、影视业,现在都面临着资金匾乏、人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有
的甚至面临着倒闭、解体的严重危机(实际上许多文化机构如新华书店、展览馆、博物馆已
经转业)。当代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行业的萎缩衰落形成了巨大反差,反映了文
化体制与文化发展的深刻矛盾。这种现状强烈要求冲破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固有模式、呼
吁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方式。要求转换文化管理职能与文化经营机
制,以新的产业和市场模式积累资金,改善文化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并在同当代科
技的密切联系中开创文化产业大规模高速发展,文化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崭新局面。
当前文化经济改革的现实实践,也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和发展文化经济学。近10年来,
我国文化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大大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开拓,文化产业迅速壮大,呈现出充满矛盾又充满生机的新的发展景观。
首先是一大批文化市场从无到有,迅速开拓。
1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文化市场。音
像市场最早脱颖,初具规模;演出市场(以至商业体育比赛)渐趋成熟,有冷有热;图书市场发
展迅速,规模巨大;工艺美术品市场沟通海内外,逐渐健全;而文物市场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则
从无到有,起点不凡;电影电视市场起起落落,交易热烈;娱乐、旅游市场遍及全国,迅速壮
大;特别是文化广告传播市场,异军突起,势头凶猛。一系列文化市场的建立健全,开拓了
文化发展的现实途径,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准备了现实条件。
其次,与文化市场的逐步建立相适应,我国一大批文化产业也逐步建立起来。
他们打破了改革初期以文补文,以多业助文作为文化“谋生”的权宜之计的思维框架,
而开始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音像业、图书业、
高档娱乐业、影视业等率先走上产业化道路,并正在组建规模更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与我国
其它产业门类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不仅有与其它产品相同的资金筹措、生
产经营等方面的困难,还受到原有的“计划”文化观念的影响制约,因而在产业规模、经营
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我国其它产业相媲美,也无法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
随着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之相应的文化机制的变革也在不断发生发展。各业
经纪人、制作人、拍卖人、代理人等新的文化经营者和经济流通经营环节逐步产生和建立,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业逐步发展,多种文化经营的运行方式也开始大胆探索、实验。可
以说,我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而又生机无限。
但是,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合理性并不能掩盖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
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市场运
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的矛盾,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网。
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产业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体制的
产物。所谓产业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
特征。作为产业,文化产业自然要进人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
济接轨。它所面临的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
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文化消费的涵养与供给、文化广告的创意与运营都必须遵
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文化产业毕竟姓“文”,它具有特定的观念性、精神性的特
质,这就是文化产业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是指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化艺术作为精神产
品的自身发展规律,文化艺术创作与接受的独特方式,实现精神功能的陶冶感染方式等等。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与哲学、历史、伦理、宗教、美学、法律等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它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
历史责任。它必须关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品格,构
建厚重完善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同时,作为文化,它又必须遵循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市场机制来看,文化产业的产业性必然先天地导致文化产品商品特性空前凸现,甚至
造成商品性独尊的局面,从而忽略文化产品的精神性特质。同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又必然
要求相当程度的规模生产,只有规模生产才有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它必然依循大
工业标准化、模式化的生产方式,追求大批量的投人和产出,这就导致了文化制作中大量复
制、模仿、“膺品”和一次性消费商品,从而无视文化的艺术本性,使独一无二的文化精品
创造趋于消亡。另外,文化产业的市场特性又与文化艺术所肩负的宏大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相矛盾,它当下的经济效益原则与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塑造积极向上、健康乐观
的当代人文品格的长远文化战略相互冲突。无庸讳言,我国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既有着
它兴起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又带有与生俱来的深刻内在矛盾。这是一个历史与
现实交给我们的悖论。在悖论中开辟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健康道路,是当代社会科学家义不
容辞的历史责任。
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②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⑦转引自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本文选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3:5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54827131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化生产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化生产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