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困境与出路
杨艳云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30070)
[摘要]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陷
入某种困境,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对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观点的曲解,第二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兴起与扩散对理论空间的挤占,第三是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求强度。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困
境的途径在于回到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可以澄清人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
点的误解或曲解,并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不同理论的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归
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研究的进步,新政治经济学将在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微调
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困境;出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与研究中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在外部,有来自非
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挑战;在内部,存在对基本原理认识与理解上的种种分歧;在所处环境
中,有来自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受到的冷漠;在实践中,有来自发展与改
革需要提高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加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的
责任。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能够正视发展与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与困境,同时还要能够寻找出其解决的方法与出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前
发展中的首要任务。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政治经济学被特定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
在人们一提起政治经济学,就认为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的
定义也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取代了。”无论学者们对于政治经济学
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存在怎样的争论,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政治经济学已经被
绝大多数人认定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独有的。“现在人们不知道政治经济学的
定义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地位与作用如何。人们知道的只是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即马克思所作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的确
定。”“政治经济学”一词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17世纪就有了政治经济学概念。
1767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到19
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大都把自己的经济学
著作称作政治经济学。无论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政
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在现实中,不存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
学”的区别,只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属于理论经济学学科。
19世纪中下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创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从恩格
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所
用的书名看,他们所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道路,即对前述古典政
治经济学及其所依存的社会展开批判的道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的代表作
《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对于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态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社会演变的规律,正如
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
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这种否认现存制度永恒的观点遭到前所
未有的反对和批驳,这也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即政治经济学把代表私人利益的
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
依存社会的批判,实际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
使得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代表作的《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并在
19世纪下半期和几乎整个20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风靡全球。包括前苏联和中
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资本论》为结构框架,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编成教材,大大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些国家
的影响力。由于理解和编写差异,这些做法也在曲解或者误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观点的可能。
“历史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后产生的,经济学这一名称是从
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的”。现在,如果再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
学的唯一形态,那么这样的观点不是持有者无知,就是有意混淆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独特性,或者抹煞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
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学术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上是在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陷入困境,随后在课
堂上表现出来并使理论教学陷入困境,最终通过这些课堂听众把这种困境扩散到
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陷入困境首先要从自身理论的发展演变中寻找原
因。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中陷入困境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状况
密切相关,并且受到西方现代经济学进入中国的严重影响。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曲解
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历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即经典阶段、
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著作和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形式,这一形式确立了该体系
的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本质特征。传统形式集中体现为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这一形式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相适应。其基本观点是,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经济危机日趋严重,最
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将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形式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方法论研究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果,其研究对象是计划经济的弊病、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的变
化等,在研究方法上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合理成分。
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存在三种曲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观点的倾向。第一是扭曲或割裂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的观点。其典
型例子是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曲解。经典著作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并
给予严谨的论证。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试图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提出了效用价
值论、供需决定价值论、要素决定价值论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者要么是
混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要么是混淆“价值”与“价格”,或者干
脆就是为要素收入提供理论合法性。第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的阶段性特殊理论当作普遍真理来对待。其典型例子是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认
识。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根据世纪之交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特征得出的特殊结
论,这一结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问题在于,不但此后的马克思主义者,
而且反马克思主义者,都把这一结论当作马克思主义普遍观点加以批判。这种
做法有悖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从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经济的解释
力。第三是不愿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锋芒指向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实
践。其典型表现之一是前述“两部制”体系教材的缺陷。一本教材的同一个范畴,
在资本主义部分是被批判的,在社会主义部分却受到鼓励。比如资本概念,在讲
授资本主义部分时,我们主要突出其榨取工人劳动的剥削性;在讲授社会主义部
分时,资本有助于组织和扩大生产的有用性成为我们重点讲解的内容。
(二)时代主题冷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切意识形式都可以找到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影
响的消长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是探索经济运行规律
的科学,最终落脚于经济制度的变迁。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迁的时代,它
就格外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科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对平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趋于回落,政府
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逐步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上来。因此,研究经济
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具体规律的西方现代经济学及各类应用经济学受到社会密
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
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其他七门核心课程间缺乏内在逻辑联系,
在基本概念、逻辑前提及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脱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由于其自身研究对象和出发点的规定,早就决定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其
在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根本变迁中的作用暂时告一段落。此外,市场经济在中国的
发展对年轻一代思想的影响,也显著地反映在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取舍上。众所周
知,当代学生学习各类应用课程的积极性显然高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积极
性,这种情况不是学科理论出现问题,而是受到就业导向的影响。“学生非常渴
求知识,但明显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学生渴望获得更多实用性的有助于就业的
知识,功利性的需求非常明显,这也表现在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就积极认真对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样一门理论性、思想性、阶级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认
真对待并非易事。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导向特性
使之与社会的功利性需求相背离,从而受到社会冷落。
(三)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兴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冲击
西方现代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它们都不研究根本经济
制度的变迁,在现有根本经济制度下集中研究微观经济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运行
发展。这门学科发展出其他诸多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学科,这个理论体系对现实经
济的具体解释和指导功能较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为有力。“从目前的教学
实际看,相当多的学校在减少政治经济学的课时,而在增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
济学、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而后者对进入高年级学习应用课程及在研究生阶段的
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现代经济学进入中国并发生重要影响是在20世纪
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经济著作进入中国,西方经济理论开始
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许多西方经济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可
以为企业所用,这些都逐渐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诸多的质
疑。如前所述,这些质疑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
没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缺陷找到有力的辩护。西方现代
经济学知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所崇尚的自由、平等、个人奋斗等观念进入中国的。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新自由主义。虽然新自由主义在国外受到严厉批
判,然而在中国,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和思想发展阶段的差异,它仍然得以
大行其道。尤其严重的是,部分研究者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内加入
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来挽救这个“缺乏生机”的理论体系。这种做法
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更加削弱了这个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并使之名声扫地。这
样,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因为它既不是
古典政治经济学,更没有获得现代经济学的名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意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现实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观点的现代意义在于,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误解,为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指出前进的方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崇拜者
经常批判马克思开创的政治经济学空洞、抽象甚至错误。然而西方经济学一次次
经受经济实践的捉弄,尤其在根除现代社会经济危机方面更是无能为力,只好提
出一些经济周期理论,至多解释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却无法解释经济周期
的根本原因。这些都使得西方经济学的光环蒙上一层阴影,马克思开创的政治经
济学在这个方面绽放光彩。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反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是持中立态度的人,都在
用“阶级斗争”代表马克思的社会更迭理论,全然不顾《资本论》中所反映的成
熟的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明确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即便探索到了自身的发展规
律,也不能跳过某个发展的自然阶段,至多能够起到“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多数都死守着《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
论断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似乎没有看到《资本论》中关于生
产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的论断,更没有理解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根据马
克思的论断,共产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才能够真正实现,在其他情况下
夺取政权的国家,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列宁和邓小平是两个能够真正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领袖人物。列宁在苏联人民夺取政权后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新经济政
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这使得国家经济在恶劣的政治环
境下取得了快速发展。邓小平在中国“文革”之后顶住各方面压力,坚持改革开
放,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战略。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并且任何社会都无法逾越社会发展的自然阶段,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目的在于保证政权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手
中,从而保证中国社会发展导向是共产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旨在促进经济发
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观点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只不过是其所描述的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阶段而已。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但没有证伪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仍然能够以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应当成为我们辨清现实实
践和未来方向的指南,继续为我们的经济社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出路
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非常必要和迫
切的,然而当大家都去一味探索新领域的时候,回头看看方向也许更有必要。马
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所面临的困境使得我们不得不回到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去,以
便我们寻找理论原点,还原一个理论体系的原貌。
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我们要做两件事:其一是重新审视
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产生这些经典理论的影响,其二是重申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些被
今天各种流派的评论家所争论的问题上的经典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对于更多具体现实问题
的理解和解决,就落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逐步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身上。“中
国的社会主义正在经历两个历史性的变革,即发展模式转变和体制转型。中国经
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正好与国际范围内的这两个转变同步。转变
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经济学在立足点和视野上要更高一点、更宽一些,将
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定位于世界经济格局之中,并将其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技术变
动和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探索是其他学科
不可替代的。”对于这些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政治经济问题,方兴未艾的以制度经
济学为主导的新政治经济学有广阔的活动空间,更便于对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制
度的微调做出解释。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以新政治经济学替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为
前者毕竟是解释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行为的,而后者则超越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试图在基于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社会关系中寻找跨越的桥梁和
途径。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领域,经济自由主义占据主导地
位,即便国家干预主义不时伴随经济危机而频频出场。然而两者的此消彼长,并
没有为经济活动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试图
提倡完全的自由主义,也不提倡完全的国家干预主义,而是试图提出一种建立在
生产资料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形式。这种经济活动形式从根本上
有别于当代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活动形式,从而能够避免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剥夺。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目前我们所有的制度实践都是为达到
这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形式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津.追寻彼岸:政治经济学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何炼成.为政治经济学”正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史正富,张军,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周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
[5]王资峰.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J].探索,2003.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3:1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52342131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资本论经典段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资本论经典段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