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几何图形“圆”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作者:南月慧
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09期
摘要:圆作为一种规则几何图形,大到圆形的天体、小到自然界的许多圆形物种,圆形
十分常见。人对“圆”的崇拜,也成为一种原始崇拜。欧洲建筑,从万神庙到圣彼得大教堂,圆
形的穹顶不断发展。中国园林建筑中,圆形的窗棂运用较多。中国当代建筑中,红砖美术馆、
深圳万科第五园等建筑在设计上都运用了圆形,并且起到了很好的空间效果和视觉效果。“圆
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不仅有实用意义,也具有精神意义。
Abstract:Thecircleisakindofregulargeometricfigure,largetocelestialbodies,smallto
manyroundspeciesofnature,shipof"circle"isalsoakindof
anarchitecture,fromPantheontoPapalBasilicaofSaintPeter,the
egardenarchitecture,
ckgallery,Shenzhenwankefifthgardenandother
buildingsareudinthedesignoftheround,
roleof"circle"inarchitecturaldesignisnotonlyofpracticalsignificance,butalsoofspiritu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圆形;万神庙;红砖美术馆
Keywords:circular;pantheon;redbrickgallery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95-03
0引言
人们对天体的崇拜,似乎是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初就已经存在的了。太阳东升西落,夜间星
空照耀,目之所及,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和圆有着巨大的关系。天圆地方,日月星辰,无不是
被圆形控制着的。所以,圆形,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精神意义的形状。
而“圆”在建筑设计的运用,也很早就出现了。古罗马的万神庙穹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的
圆形窗门,是“圆”在建筑艺术运用上的成功案例。近现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圆形在建
筑上的运用更多样化、更灵活化。如路易斯康设计的孟加拉国议会大厦,墙面上开12米的圆
形窗洞,圆洞上又有走廊斜穿,并且制造对应的观赏点,形成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这是开创性
的设计。董豫赣在红砖美术馆的设计中,也特别突出“圆”形造型元素的变化性。这都体现了近
现代圆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既有对历史建筑的传承性,又有独特的创新性。
龙源期刊网
前人对于“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研究的较少。特别是对于几何图形“圆”在建筑设
计中的效果,研究更少。多是通过对圆形所产生的圆润感,和其他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方形
等)所产生的效果,做对比性分析。较少通过研究研究圆的尺度,不同的建筑类型运用圆所产
生的效果进行分析。所以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尺度的圆形,不同时期、不同建筑类型运用圆所产
生的艺术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为以后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运用圆形提供依据和参考。
1古罗马万神庙圆形穹顶
神明以什么形状和人类发生互动?古希腊时期,由于结构、材料的限制,人类的回答是方
形的神庙。这些神庙有着恢宏的外部形态,但是内部空间无法解放,巨柱林立,很难形成完整
的、能承载人类精神冥想意义的内部空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古罗马时期,万神庙的落
成,人们在它43.3米直径的大穹顶下,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穹顶就像天宇,笼罩着
渺小的世人,人们在其中举办宗教活动,穹顶中央8.9米直径的圆洞中散发出来的光亮,正是
上帝之光。
几千年后,即便宗教文化已与当时有了千万般的变化,但是,当人们再度进入万神庙时,
那种神圣的精神震撼力依然影响着人们。也许,此时,人们才发现,建筑已经脱离了宗教本
身,将自己也纵身变成宗教了——这是建筑空间本身的宗教意义。
龙源期刊网
万神庙虽然在内部空间完胜,但是却没能避免在外部形象上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外部形
象的不突出,致使人们更加重视其内部空间。在罗马万神庙之后,人类想方设法地把教堂做的
更高耸,外部形象更突出。从圣索菲亚大教堂到佛罗伦萨大教堂,再到圣彼得大教堂,人类在
穹顶的外部形象上,可以说逐步取得了完胜。圣彼得大教堂突出的穹顶,创造了建筑史上一个
不可超越的高峰,它所创造的建筑形式一再被模仿,经久不衰(如美国白宫穹顶、云南师范大
学商学院主教学楼穹顶等)。在此之后的建筑里,再也没有哪一个建筑空间的内部效果,能够
取得如万神庙那样的令人震撼的效果。圣彼得大教堂等建筑虽然在外部形象上超越了万神庙,
但是与此同时,内部空间的震撼力上却比不上万神庙。可以说,万神庙是“圆”在建筑空间运用
历史上第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建立在当时技术不发达的基础上,43.3米直
径的穹顶,和它中央8.9米的圆洞,以及从顶部射进来的上帝之光,都造就了它内部空间的完
美。
2孟加拉国议会大厦对圆形的运用
路易斯·康,被现代建筑师们称作精神的教父、哲学建筑师。他有着和许多建筑大师类似
的经历,在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出世之前,他有过一段游历欧洲的经历。在他的笔记本上,零
散的绘制着欧洲古典神庙、教堂等建筑。这次游历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影响,这
个敏感且敏锐的建筑师,自己也承认,在和欧洲古典建筑的对话中受益匪浅。他的一些作品也
许和万神庙对他的启发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游历使得路易斯·康的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潮流建筑
师,他的作品给精神匮乏、精疲力尽的人们带来了通往精神家园的光。
他的作品孟加拉国议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加拉国议会大厦给人一种强烈的精
神震撼。区别于现代建筑对传统的完全否认,也和后现代建筑中盲目的模仿传统建筑、混乱的
使用传统元素不同,孟加拉国议会大厦是用传统的精神,创造出的一个崭新的事物。尼采宣称
上帝已死,但是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中,上帝又回来了。上帝存在于他的建筑的细节当中,存
在于他的建筑巨大的圆形构件当中。我们又重新找回了存在于建筑中的宗教般的精神力量。
万神庙中,上帝从空间的顶部进来,而在孟加拉国议会大厦中,上帝从各个角度进来——
空间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孟加拉国议会大厦中,有时候,圆形是完整的,有时
候,圆形只出现了一部分,又有时候,圆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嵌套的。巨大的圆拱,
和被圆拱切割成圆形的光线,似乎带着上帝的身影。人们在康的建筑中感知精神的存在,倍受
感动。
孟加拉国议会大厦是他毕生的最后一个作品,也许在这个作品里,康遇见了上帝。上帝告
诉他要使用圆。圆的完美,让这座建筑,如纪念碑般充满着精神力量,充满着感染力。
和万神庙相似之处在于,孟加拉国议会大厦所运用的圆的尺度都是巨大的,在这个巨大尺
度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这种强烈的尺度对比,和被圆所修饰的光影的对比结合起来,使得孟
加拉国议会大厦极具精神震撼力。
龙源期刊网
3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圆形门窗
中国传统建筑和欧洲传统建筑相比,在体量上没有太大优势。例如,鼎盛时期的太和殿,
其高度不过37米,但是和太和殿时期相当的圣彼得大教堂,其高度已达137米。但是,中国
人却擅长做小的空间,在人们生活的细节里,大大小小的圆形,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
其是在园林建筑中,圆形出现的频率更为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可能无法让人想起来凝重或沉重的宗教气氛,但是却能给人带来温馨的
生活气息。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人将生活过的诗情画意的文化,人们乐在其中,艺术也由此而
来。园林建筑没有宗教建筑的凝重,却体现了世俗生活的无限活力和遐想。
园林中圆形的门窗像女子们用来绣花的扇子,很有画意的感觉。它大多尺度合宜,轻巧不
张扬,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态度平和怡人。有时候起到框景的作用,和方形相比较,它有自
己圆润的特点,给人一种特别的亲近和宁静感。
中国传统建筑对圆形的运用,大都和人身体尺度相适宜,充满了日常生活的味道。和万神
庙、孟加拉国议会大厦所运用的巨大的圆不同。这两种不同尺度的圆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
果。巨大尺度圆,更让人觉得有种宇宙观,有种神圣感,带着建筑自身所传递出来的强烈的视
觉效果和空间感受,人们很难忽视和抵御住这种感觉所带来的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力。而小尺
度的圆,所带来的是亲近的、日常的、调皮的感觉,它不恢宏不大气,不过分强调自我,形成
一种自然而然的氛围,形成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氛围。
4红砖美术馆对圆形的运用
红砖美术馆,乍一看,总给人一种向路易斯·康致敬的意味。它的很多空间,尤其是对圆
形的运用较多的空间和路易斯·康设计的空间具有着相似性。如:四面均是方形中切圆的空
间,如圆形窗走廊的空间,甚至是它的大厅,也很像孟加拉国议会大厦的大厅,只是在体量上
小的多。这种小的空间让人想到中国园林里各种圆形的门。因为缺少巨大尺度的衬托,红砖美
术馆也给人一种生活感。人们行走在红砖美术馆,仍然像走在传统的中国园林里。
红砖美术馆对圆形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师的一种探索——圆形在建筑设计和空间设
计上的运用的一种探索。红砖美术馆很好的结合了传统建筑材料红砖,同时向路易斯·康致
敬,运用了许多圆形和拱。(路易斯·康曾经说,砖最想成为的就是拱)。在此基础上,又把
我国传统园林那种曲径通幽、曲折多变、生活化表现出来了。这也给我们当代建筑师一种启
示。一个探索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启示。
5深圳万科第五园
龙源期刊网
深圳万科第五园最喜欢用的宣传照片,便是临近河水的两排小别墅。其中最吸引人的,便
是方形墙被切了一个圆洞的墙面。我们用反推法看这个设计,如果把这个圆形去掉,改成方形
或者其他形态的开洞,明显,这个空间所营造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气氛就降低了。圆形,以它固
有的灵动,带动了整个空间的活力和诗意。这也是王戈对此空间设计的创新和独特之处。
对比第五园这个圆形的尺度,明显,它和前面所说的圆形都是有差别的,它比中国传统园
林中所用的圆形的门要大的多,大约一倍左右。但是和万神庙和孟加拉国议会中心所运用的圆
形的尺度相比,它的尺度又小的多。这种圆尺度带给人很好的画面感。是整个第五园构图和空
间的高潮部分。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成功的运用了直径七米左右的圆形,创作出
了圆在建筑外立面的良好表现效果。
6几何图形“圆”运用方法总结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圆,可以创造宏大的空间,神秘的气氛,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和力量(如:罗马万神庙;孟加拉国议会大厦)。圆,可以创造生活化的空间,制造随和、快
乐的氛围,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受(如:苏州园林;万科深圳第五园;红砖美术馆)。圆,可
以单个运用,也可以组合运用。圆,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界面上运用(如:二维空间;三维空
间;四维空间)。每种运用方法所起的效果各有不同,但是都能散发出“圆”的灵性。
6.1不同尺度的圆对建筑设计的空间效果影响对比分析
万神庙的运用了43.3米直径的圆,是人体尺度的25倍。这种夸张尺度的设计手法,容易
让人产生距离感和崇敬感,被许多宗教建筑或具有宗教意义的建筑所运用。如:北京天坛建筑
群中的祈年殿,其直径32米,它的尺度是人的19倍。孟加拉国议会中心墙上开了12米的圆
形洞口,是人体尺度的7倍。
苏州园林中门洞上的圆形,直径一般都是和人体的尺度相适宜的。约2米到3米之间。只
是人体尺度的1到1.5倍,中国传统园林对圆的运用技巧,受到了近现代中国建筑的传承,如
红砖美术馆、深圳万科第五园。其圆的尺度都和中国古典园林中圆的尺度相当。
6.2当代建筑技术、材料发展对圆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欧洲历史上对圆的运用,主要在宗教建筑上,以穹顶的形式出现,
很少运用在建筑立面上。中国古典园林则是运用在非承重墙体或者承重性能要求较小的墙体
上。而近现代,随着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墙体得到了解放,圆在建筑立面上的
运用更多变灵活了。大尺度的圆形成功的运用到了孟加拉国议会大厦墙上,产生了非常好的建
筑艺术效果。圆形运用在建筑里面上的位置也更灵活了,如红砖美术馆便在几米高的砖墙底部
设计了三个圆形入口。
龙源期刊网
6.3圆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的未来展望
圆,作为一种纯粹的几何形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一直被运用在各种艺术上。而在建
筑艺术领域,更是有它的一席之地。虽然跨越千年,但是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不仅没有消
耗殆尽,却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能量。对圆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我们还可以尝试新的方法:
如圆和其他几何图形在建筑立面上的组合运用,不同尺度的圆在不同平面上变化运用,使用更
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特殊效果的圆等等。圆在建筑设计上运用的更多方法和技巧,也在等
待我们当代和后代的建筑师去努力开创、发现。
参考文献:
[1]童寯.江南园林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5](日)原口秀昭.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M].徐苏宁,吕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62.
[6]董豫赣.意象与场景——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J].时代建筑,2013(02).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2:58: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51483131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董豫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董豫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