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
第47卷第4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Ju1.2010
V01.47 NO.4
论秦代“刀笔吏’’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孔德明
(昆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系,云南昆明 650118)
[摘要]汉人辞赋并称,故今人常注意辞赋之间的关联,即注重楚文化对汉赋的影响,而往往忽略秦文化对于汉赋
的影响。秦代“刀笔吏”改进书写工具和书写技巧,简化文字,提高书写速度,为汉赋生产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他们编订的字书为汉代赋家奠定了文字基础,其近于“分别部居”的编订方式,使得汉赋具有了类于“志书”、“类
书”的接受效果;“刀笔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思维方式,又使汉代赋家在作赋时,抱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
的仪则心理,而形成闳衍巨丽的赋风;他们的好颂习惯,亦是致使汉代赋颂难分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秦代“刀笔吏”;秦文化;汉赋
[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4—0035—06
汉人多辞赋并称①,故后人常注意辞赋之间的
关联,注重楚文化对汉赋的影响②,而往往忽略秦
文化对于汉赋的影响,虽然刘勰《文心雕龙・诠
赋》有“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
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
王、扬骋其势,皋、朔已下,品物毕图”语_】
(P134),论及秦杂赋对汉赋的影响,但依然未能
引起人们对秦赋的注意。《汉书・艺文志》有“屈
原赋二十五篇。唐勒赋四篇。宋玉赋十六篇”_2
(P1747),而秦时杂赋只载九篇_2 (P1750)。所
以,人们在研究汉赋时重“楚”而轻“秦”,也是
情理之中的事。是秦文化对汉赋创作影响极小吗?
恐怕未必然。秦代的“刀笔吏”为应对公事之繁
杂,改进书写工具和简化文字以提高书写速度,这
会不会为汉赋的创作书写带来极大的便利呢?秦代
字书发达,会不会给汉赋作家奠定写作基础呢?字
书编写务必求全,会不会影响到汉赋创作时“必推
类而言,极靡丽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
也”_2](P3575)呢?同为字学家的西汉两大赋家
司马相如、扬雄都是出自蜀地,而蜀地在庄襄王
死,政代立为秦王时已归秦,其中会不会有一些联
系呢?秦人作文好歌功颂德,会不会影n向到汉赋作
家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代
表着秦文化主体的“刀笔吏”人手加以考察,来阐
释秦文化对汉赋的影响。
秦代“刀笔吏”在提高文字的书写速度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其一,改进了文字的书写工具——
笔,如蒙恬对毛笔的改进;其二,简化文字和研磨
书写技法,如李斯改籀书为小篆,程邈创隶书等。
通过改进书写工具和简化文字从而提高书写速度,
为汉赋的生产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
秦代“刀笔吏”对汉赋体式、文句的影响也是
不容忽视的。
大家都知道汉赋里有很多奇难之字,这就需要
赋家有很好的字学功底。要想弄清汉人作赋的字学
功底,我们得先从汉人所受识字教育和蒙学课本谈
起。《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萧何草律,亦著
其法,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
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
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
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
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苍颉》七
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
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
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
秦篆者也。……汉兴,阊里书师合《苍颉》、《爰
[收稿日期]2010—03—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学研究”(05BZW013)
[作者简介]孔德明(1972一),男,河南新县人,文学博士,昆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前文献文学研究
35
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
章,并为《苍颉篇》。”_2 (P1721)由此可见,合
并《苍颉》、《爰历》、《博学》三篇而成的新《苍颉
篇》,就是汉初的蒙学课本。所以,唐兰说:“汉
初,通行的字书,是合并了《爰历》、《博学》的
《仓颉篇》,那时的人都喜欢摹仿它,像司马相如的
《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
都是。后平帝时,爰礼等百余人,说文字未央廷
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
颉》,这类字书的编集,到东汉时还很流行。”_3]
(PP.340—341)足见这三部秦代字书对汉代文化
影响之深。而编订这三部字书的都是秦代的“刀笔
吏”,《史记・李斯列传》云:“李斯者,楚上蔡人
也。年少时,为郡小吏。……乃从苟卿学帝王之
术。” ](P2359)又云:“高日:‘高固内官之厮役
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 钔(P2549)
而“草律著其法”的萧何也曾是秦代“刀笔
吏”,熟谙秦吏事,《史记・萧相国世家》:“秦御史
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
一
。秦御史欲人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4
(P2014)萧何还是一个书法高手,羊欣《笔阵
图》:“(萧)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陈隐等论
用笔之道。何为前殿,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
如流水。’,[ 书法高手往往比常人更关注文字。曾
为“刀笔吏”并为书法高手的萧何,深知熟识文字
和书写能力对“刀笔吏”的重要性,故其沿袭秦律
中的“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
史”之条。太史公日:“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
碌碌未有奇节。及汉兴,……位冠群臣,声施后
世,与闳天、散宜生等争烈矣。”l_4](P2O2O)足见
其人在汉初影响之大。这些都有可能决定汉制对秦
制的基本沿袭,于是,沿袭秦代的蒙学教育制度也
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仓颉篇》“这种字书,都是把日用的文字,编
成文句,以便记忆”[3 (P341)。当时的“日用的
文字”,对于后人来讲,就成了奇难之字了。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汉初草律,明著厥法,太史
学童,教试六体;又吏民上书,字谬辄劾;……鸿
笔之徒,莫不洞晓。且多赋京苑,假借形声,是以
前汉小学,率多玮字,非独制异,乃共晓难也。暨
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l_】
(PP.623—624)汉大赋里的奇难之字,在当时只
不过是出自小学课本而已,对熟识《仓颉篇》的人
来说,作赋和读赋都不会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36
《仓颉篇》是有韵的,黄德宽先生通过“将
《居延汉简》9・1A+B+C简与阜阳COO1+C002
简相比照,基本可得到第五章全文”_6 (P10),发
现“《仓颉篇》以四字为句,一般是隔句押韵,每
章一韵到底”_6](PIO)。“不入韵的句子,《仓颉
篇》往往使用韵部接近的字,近似交韵”_7]。所
以,“作为一种童蒙识字书,《仓颉篇》以当时通行
的四言韵文形式编排零散的汉字,尽量将意义相
同、相近、相关的编到一起,有助于习诵和记忆,
使字的认识与词的掌握融为一体” (PP.11—
12)。“如果说《仓颉篇》中同类部首字的类聚还不
是自觉的行为的话,那么到汉代史游的《急就篇》
运用‘分别部居’的编排,对部首的认识就开始初
露端倪了。”L6](P12)《急就篇》开宗明义:“急就
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
用日约少诚快意。”_8](P1)这样的编排方式,使
学童在识字的同时,便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作文作赋
的用字习惯。“尽量将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的编
到一起”及后来的“‘分别部居’的编排”,恐怕就
是‘‘及长卿之徒,诡势环声,模山范水,字必鱼
贯”_1j(P694)的基石了。
由上可见,《仓颉篇》既为赋家在作赋时提供
大量奇难字的来源,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作赋时“分
别部居”的用字、用韵习惯,以致后人可把汉晋赋
作“类书”、“志书”读,袁枚《历代赋话序》云:
“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
叙风土物产之美,山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
虫鱼则某某,必加穷年乃成。而一成之后,传播远
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
中笥,作志书类书读故也。”[9](P1)
赋与小学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阮元《扬州
隋文选楼记》:“古人古文,小学与辞赋同源共流。
汉之相如、子云,无不深通古文雅驯。-[1o3
(PP.388—389)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其
道与故训相俪,故小学亡而赋不作。”l_】 (P75)可
见字学功底对作赋之重要。龚克昌也说:“赋与小
学的关系也是很清楚的。我们从两汉四大赋家的作
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赋中运用了许多假借形声
字,很多古文奇字,它们都是所谓‘趣幽旨深,非
师傅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这也正是
小学家作品的特色。”_】2](P219)而这些赋家和小
学家所读的蒙学课本,正是合并秦代“刀笔吏”所
编字书而成的《仓颉篇》。可以这么说,汉赋就像
是在楚大夫制作的框架里填着秦吏的砖,当然是依
照汉代的图案。而这秦吏的砖,都是堆放在《仓颉
篇》中的。
这就不禁让我们想起同是文字学家的西汉两大
赋家——司马相如和扬雄,他们在当时的赋坛上享
有极高的声誉,后人多有称赞。清程廷祚《青溪集
・论骚赋中》云:“子云之《长杨》、《羽猎》家法
乎《上林》,而有迅发之气;《甘泉》深玮,庙堂之
鸿章也。大抵汉人之赋,首长卿而翼子云,至是而
赋家之能事毕矣。后有作者,弗可尚也。”_1胡
(P116)尤其是被后人称为汉大赋奠基者的司马相
如,其赋作堪称“赋颂之首”l2 (P4255)。王世贞
更是把司马相如和屈原并称:“屈氏之骚,骚之圣
也;长卿之赋,赋之圣也。一以风,一以颂,造体
极高,故自作者,毋轻优劣。”[1 (P57)相如、扬
雄不仅赋作得好,而且字学功底深厚,《汉书・艺
文志》载:“《凡将》一篇。(本注:司马相如作。)
《训纂》一篇。(本注:扬雄作。)扬雄《苍颉训纂》
一篇。”l2](P1720)字学功底对司马相如和扬雄作
赋的影响,刘师培先生说得很明白。其《文说》
云:“昔西汉辞赋,首标卿云,摘词富贵,隶字必
工,此何故哉?则辨名正词之效也。观司马《凡
将》,子云《训纂》,评征字义,旁及物名,分别部
居,区析昭明;及撮其单词,俪为偶语。故撷择精
当,语冠群英。则字学不明,奚能出言有章
哉!”口 (P19O)章太炎《国故论衡》亦云: “相
如、子云小学之宗,以其绪余为赋。”[1 (P73)那
么,这两大赋家的蒙学之源是什么呢?当然是秦代
“刀笔吏”编订的字书。
司马相如和扬雄同为蜀郡成都人,而蜀郡又是
一个受秦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地方。秦孝公“孙昭王
开巴蜀,灭周,取九鼎”[2 (P1641),“庄襄王死,
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
中” (P223)。且蜀地常为秦国罪臣的流放之地,
如“长信侯毒作乱而觉”后,“及夺爵迁蜀四千余
家,家房陵”L4](P227)。相国吕不韦也因受牵累
而迁蜀,故有“不韦迁蜀,世传《吕览》”I4
(P3330)之说。《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
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
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景、武间,文翁为蜀
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
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
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 扬雄之
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
孔子日:‘有教亡类。”,[ (P1645)这就说明,蜀
地在汉以前及汉前期主要是受秦文化的主导。尽管
“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但依然
是沿用秦制。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云:“汉兴
以来,承用秦法,以至今日者多矣。”l16 (PlO09)
秦代“刀笔吏”“其小无内”_】 ](P99)、其大
无外的思维方式和好颂的作文习惯也影响着汉赋的
生产创作。“刀笔吏”的事务是琐细的,他们在办
理琐细的事务中养成了“其小无内”的思维习惯。
我们可从秦石刻中看到“刀笔吏”事务的“其小无
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
外,禁止淫泱,男女絮成。夫为寄獗,杀之无罪,
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4
(P262)还可从出土秦简中看到秦吏事务的“其小
无内”:“《秦律十八种》共202枚简,……每条律
文末尾均有律名或律名的简称。经睡虎地秦墓竹简
整理小组整理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
布律》、《关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
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
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十八
种。……《秦律十八种》并不是完整的律文,也决
非秦律全部,可能是墓主按其需要摘录的。”又
“《秦律杂抄》共42枚简…“・经整理小组整理有律
名的有《除吏律》、《除弟子律》、《中劳律》、《游士
律》、《敦表律》、《捕盗律》、《戎律》、《牛羊课》、
《傅律》、《公车司马猎律》、《臧律》等十一个。《秦
律杂抄》大约是根据需要从完整秦律中摘抄出来的
片段,其内容与《秦律十八种》没有重复。”l1
(PP.159—160)律令之细,可见一斑,真是想做
到“诸产得宜,皆有法式”_4 (P243)。“刀笔吏”
是事无巨细,务必周全,小到对百姓的伦理守则和
官吏的道德操守都做了具体而微的规范,其他方面
的细法便可想而知了。
秦以法治国,何谓法?法不仅仅是指狭隘的刑
罚,“一切模范都是法”L1 (P328),《周易・系辞
上》:“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
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孔颖达正
义:“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2叼(P82)《周易・
系辞上》又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
时。”[2o](P82)从这两句文字中,可以看出,“法”
是可包容万物的模范,这和《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所记的“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
(P249)是对应的,。“永为仪则”才是以秦始皇为
37
代表的“刀笔吏”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其追求
“永为仪则”的思维习惯又是其大无外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御史大夫劫、
廷尉斯等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
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
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
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
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
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
“诏”,天子自称“朕”。’……制日:‘……自今已
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_ ](P236)秦始皇要把自
己定为万世的皇帝模范,目的是要达到“是故主独
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l4
(P2554)。所以他务必让其余六国之民按照秦制生
活:“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P239)他还让李斯在石刻上反复告诫:“皇帝作
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秦圣临国,始定刑
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普施明法,
经纬天下,永为仪则”¨4j(PP.243—249)。
他们的“仪则”小到对“车同轨,书同文字”、
“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匡饬异俗,陵水经
地” 4 (PP.245—250)等具体细节的规范,大到
垂范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_4](P255)。“其小
无内”、其大无外的精神内核是追求大而全的一统,
但这种由“刀笔吏”制造的大而全的一统,不是框
架式的构造,而是叠加式的垒砌。是靠武力一个一
个征服,靠法令一项一项实施,最终完成累积式的
一统。“刀笔吏”们太务实,缺乏对社会人文的理
想建构,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故这种“仪则”的
内部是杂乱的,就像当时的著作《吕氏春秋》一
样,“《汉书・艺文志》把它著录于杂家,以后的学
者,……只肯定该书的史料价值,而认为它的学术
思想漫衍无所归心,不成一家之言”[2 (P1)。“刀
笔吏”们追求一种大而全的“仪则”,却缺少一根
贯穿零散杂乱条款的精神主线,只好生拼硬凑了。
这势必会导致他们所编的蒙学书也只不过是大而
全,但却有类无序,无学术思想,漫衍无所归心的
字书而已。“《仓颉篇》每句的组成,主要是相关字
词的罗列,字词之间、上下旬之间一般不具备语言
上的逻辑关系,即它们大多不表述完整的语
义。”[明(P11)这说明《仓颉篇》在字的排列上初
具“分别部居”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却是杂乱无
38
章。
“刀笔吏”这种好大喜全的思想及《仓颉篇》
的编排形式,都会影响到学童作文作赋。《汉书・
艺文志》有“秦时杂赋九篇”_2 (P1750),刘勰也
说:“秦世不文,颇有杂赋。”_1 (P134)在《汉书
・艺文志》中,“秦时杂赋九篇”系于“孙卿赋”
条下,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七略》次
赋四家,一日屈原赋,二日陆贾赋,三日孙卿赋,
四日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
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
也。-[11](P74)这是否说明,“秦时杂赋”亦多为
“效物”之作呢?那么,这些“杂赋”,又是不是秦
人为练字而“效物”呢?可惜赋已佚,不能妄论,
但它对汉初的效物赋,尤其是梁园赋家的效物赋应
该是有影响的。
这种好大喜全的思想波及到了汉人,正如清程
廷祚《青溪集・论骚赋中》所云:“长卿天纵绮丽,
质有其文,心迹之论,赋家之准绳也, 《子虚》、
《上林》,总众类而不厌其繁,会群采而不流于
靡。”_1 3_(P116)以致后人对汉赋有“志书”、“类
书”之讽。扬雄、班固和王充对此都颇有微词,
《汉书・扬雄传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
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
览者已过矣。”_2](P3575)《汉书・艺文志》:“竟
为侈丽之词,没其讽谕之义。”_l2](P1756)王充
《论衡・定贤》:“以敏於赋颂,为弘丽之文为贤乎?
则夫司马长卿、扬子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
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文如锦
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於弥为
崇实之化。-[223(P1568)
“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就是想把大而全的仪则
作到一种极致,使其赋作也成为天下赋作之“仪
则”、“准绳”。这就要求赋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运作组合零散知识成赋的才能,就是刘熙载
所说的“赋兼才学-D7](P101)。赋家往往是“其
小无内”式地对材料进行搜集,扬雄《答刘歆书》:
“雄为郎之岁,自奏少不得学。而心好沈博绝丽之
文。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繇,得肆心广
意,以自克就。有诏可不夺奉,令尚书赐笔墨钱六
万,得观书于石室。如是后一岁,作绣补灵节龙骨
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遂得尽意。故天下上计
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裔油素四
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二十七岁
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覆论,思详悉集之
燕其疑。张伯松不好雄赋颂之文,然亦有以奇之。
常为雄道,言其父及其先君惠典训,属雄以此篇
目,颇示其成者,伯松日,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也。”Ez3](P411)《文心雕龙・事类》亦云:“夫以
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
表里相资,古今一也。” ](P615)“其小无内”式
地搜集材料后,便是“其大无垠”式地构思,《西
京杂记》:“相如日:‘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
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作之迹也。赋家之
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
而传。”,l趴](P91)这就是刘熙载《赋概》所说的
“赋家之心,其小无内,其大无垠”¨1 ](P101)。王
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
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其变化
之极,如沧溟开晦;绚烂之至,如霞锦照灼;然后
徐而约之,使指有所在。若汗漫纵横,无首无尾,
了不知结束之妙,又或瑰伟宏富而神气不流动,如
大海乍涸,万宝杂厕,皆是瑕璧,有损连城,然此
易耳,惟寒俭率易,十室之邑,借理自文,乃为害
也。赋家不患无意,患在无蓄,不患无蓄,患在无
以运之。”l】 (P31)“患在无以运之”点出了作赋
的关键所在:把有类无序的“千古之材”构成一篇
“闳侈巨衍”的大赋,确实是非有大才者不能为之。
运用“其大无垠”的想象,把“其小无内”的材料
组合成赋,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却是其大无外的赋的
“仪则”,希冀其赋能成为后世作赋的模范。这就造
成了汉赋模拟板滞的特点,其根源却在秦代“刀笔
吏”那里。
“刀笔吏”也是好颂的,周青臣《进颂》:“他
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
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
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
下威德。 ](P123)李斯《议刻金石》:“今皇帝
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
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
石,以为表经。”l_2 (P121)他们认为面谀远远不
够,所以,每每“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E
(P244)。石刻中反复出现“祗诵功德”、“群臣颂
功”、 “群臣嘉德,祗诵圣烈”、 “群臣诵烈”
(PP.223—293)等字眼。刘勰《文心雕龙・颂
赞》:“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
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于时矣。” (P157)这
种歌功颂德的思想影响到了汉人,同时,也表现在
作赋当中。《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孙卿赋”条
下有“李思《孝景皇帝颂》十五篇”l2](P1750),
“客主赋”条下有“杂行出及颂德赋二十四篇”l2]
(P1752);刘安曾“献《颂德》及《长安都国
颂》”_2 (P2145)。梁园的赋家也是好颂的,他们
在咏物赋的后面总是加上一个颂的尾巴。如:邹阳
《酒赋》有“吾君寿僚万岁,常与日月争光”语;
路乔如《鹤赋》有“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
恩”语;公孙诡《文鹿赋》有“叹丘山之比岁,逢
梁王于一时”语;羊胜《屏风赋》有“藩后宜之,
寿考无疆”语。枚乘《柳赋》却是较直白地表达了
自己的忠心: “小臣莫效于鸿毛,空衔鲜而嗽醪。
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_2 ](PP.174—
190)“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恩”等颂语,与
秦琅琊台石刻中的“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
德,各安其宇”有相通之处_4](P245)。
后来赋家沿袭这一做法,更加以敷张,甚至全
篇似颂,以致在汉代赋颂难分。《汉书》中记载枚
皋“为赋颂好嫂戏”l2 (P2366),严助“作赋颂数
十篇”[2](P2790)。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只录其赋,未见其颂。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
气,似游天地之间意。”_4](P3063)《史记・外戚
世家》司马贞索隐:“《汉书》云‘女子楚服等坐为
皇后咒诅,大逆无道,相连诛者三百人’,乃废后
居长门宫。故司马相如赋云‘陈皇后别在长门宫,
怨闷悲思,奉黄金百斤为相如取酒,乃为作颂以
奏,皇后复亲幸’。” (P1979)对于某些具体作
品,也是难以断定是赋还是颂。挚虞《文章流别志
论》:“马融《广成》、《上林》之属,纯为今赋之
体,而谓之颂,失之远矣。”_23](P1905)刘勰《文
心雕龙・颂赞》:“马融之《广成》、《上林》,颂而
似赋,何美文而失质乎!”l】 (P157)它们是赋而
似颂,还是颂而似赋,已经纠缠不清了。
综上观之,秦代“刀笔吏”对书写工具和书写
技巧的改进,对文字的简化,无疑为汉赋创作提供
了便利的客观条件;“刀笔吏”们编订的字书为汉
代赋家奠定了文字基础,他们近于“分别部居”的
编订方式,使得汉赋具有了类于“类书”、“志书”
的接受效果;“刀笔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
思维方式,使汉代赋家在作赋时,抱着“竞于使人
不能加也”的仪则心理,形成“闳衍巨丽”的赋
风;他们好颂的习惯,会不会也是导致汉代赋颂难
分的因素之一呢?总之,秦代“刀笔吏”对汉赋创
作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加以重视。
39
[注释]
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 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
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司 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
马相如列传》:“会景帝不好辞赋。”《汉书・枚乘传》: 没其讽谕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及灵均唱
“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汉书・扬雄传上》:“顾 《骚》,始广声貌。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
尝好辞赋。” 拓宇于楚辞者也。”
②《汉书・艺文志》:“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印本.
社,1958. [14] 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M].济
[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南:齐鲁书社,1992.
[3]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15] 陈引驰编.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M].北京:中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十五Fc].文渊阁四库 [163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
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黄德宽.汉语文字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 [17]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版社,2006. 1978.
[7] 胡平生,韩自强. 《仓颉篇》的初步研究[J].文 [18] 郑有国.中国简牍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
物,1983,(2). 学出版社,1989.
[8] 史游著,曾仲珊校点.急就篇[M].长沙:岳麓 [19]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
书社,1989. 版社,2006.
[9] 浦铣.历代赋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O]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
2007.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El0] 阮元.擘经室二集: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 [21]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
1993. 社,1985.
[11]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 [22] 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团,2006. [23]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
[12]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 中华书局,1958.
版社,2003. [24] 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程廷祚.青溪集[M].乙卯病月蒋氏慎修书屋校 1991.
On the Influence of“Petty Official"
in the Qin Dynasty on Creation of Fu in the Han Dynasty
KONG De—m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118.PRC)
[Abstract]People today norm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 and Fu,that is,the
influence of Chu culture on Fu in the Han Dynasty,but ignore the influence of Qin culture on it.The
“petty officials”improved the writing instruments and writing skills which improved the writing speed.
and provided a convenient situ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The wordbook edited by the petty officials
became the word foundation of Fu,whose edition style is similar to the annals and the like.
[-Key words-]“petty official”;Fu in the Han Dynasty;influence ‘
(责任编辑 周蓉/校对 小舟)
40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2:4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505881310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刀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刀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