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词大全100首

更新时间:2023-03-08 11:46:44 阅读: 评论:0

绿色校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田园诗词大全100首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宣传方案怎么写)

[岑参早期山水田园诗初探]山水田园诗大全100首

岑参向来与高适一起被并称为盛唐边塞诗坛的“双璧”。尽管

其最终以边塞诗而闻名,然其早期却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并已

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岑参诗现存403首,边塞诗仅有77首,而

山水田园诗却有80多首(还不包括边塞诗中的20首左右以写景

为主的作品)。可见山水写景诗在诗人全部创作中的地位并不亚

于边塞诗创作。可以说,山水写景诗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诗人的一

生,不仅如此,其山水田园诗的有些特点在其后来的边塞诗中还有

所体现和发展,以致形成了其边塞诗独树一帜的风格。故分析其

早期诗歌,对于全面认识诗人及其作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

值。

一社会内容

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早期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一种诗歌题材,在

数量上几乎占了其早期诗歌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纵观这些作品,

不难发现该类诗歌内容上有一个由嵩阳时期的不涉尘世到长安

时期、三次出塞的表现现实,社会意义日趋深刻的明显转变过程。

嵩阳时期,指的是诗人二十岁第一次“献书阙下”、谋求仕进之

前,居住在嵩山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诗人作为一个涉世未深、无

忧无虑的少年,对社会廖无关心,尽管嵩山多和尚寺庙、道士道观、

隐士草庐,然终究是与世隔绝。故嵩山的秀丽风景也就自然成了

诗人此时所日夜关注的事物。因此作为该时期诗人诗歌创作的唯

一题材――山水田园诗,内容上也就相对单一、空乏了些,笔下的

自然一片清醇,尽显诗人之纯真、未经雕琢的心灵,如: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

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边,灌田同一泉。”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结宇依青嶂,开轩对翠畴。树交花雨色,溪合水重流。竹径春

来扫,兰樽夜不收。逍遥自得意,鼓腹醉中游。”

――《南溪别业》

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尘世扰攘、人生苦辛、尔虞我诈、追名

逐利,有的只是一份乐在其中的闲适、自在与宁静,在这平淡清新、

明白如话的诗句中深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晓畅舒适、韵味

隽永。虽说此时的诗句内容上并无多少社会意义,然却真实映射

出了诗人当时那恬然自得、喜好山水、乐于隐居的心境,并通过对

意象的恰当选取得以传达自身的具体感受、闲适心境。如前诗中

对于“桑叶”“芦花”“钓船”“青嶂”“翠畴”等意象的捕捉,无一不是为

缔造诗歌幽逸情趣、展现诗人与尘世无染、乐在其中的心境服务

的。

长安时期,随着诗人“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求仕生活的开始,诗

中描绘现实世界的内容渐次增加,如: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客舍梨

花繁,深花隐鸣鸠。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醉后或狂歌,酒醒满

离忧。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何当肯

相寻,澧上一孤舟。”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

这里,诗人除了写景之外,有了对尘世中客舍隔壁人家的新酒

以及对弹箜篌女子的关注,增加了生活的离忧等内容。显然这跟

诗人的生活发生变化是不无关系的。此时的诗人已走出那依山傍

水的草庐,开始真正、正式接触到社会,尤其是在长安期间的两次

出游,更增长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个人的求仕生涯令他屡

受别离、相思、奔波之苦,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颇有认识。诗

人原本宁静的心境起了涟漪,无忧不再。作品悠然自得的情境也

随之被悲凉忧愁所取代,社会内容增加。

二艺术价值

艺术上,受其少年时嵩山生活养成的善于捕捉事物具象特征

的能力以及诗人对自然风光独特感受能力的影响,岑参山水田园

诗风格独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造奇、主景、尚气。

1造奇,浑然天成

殷评价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称“岑参兄北皆好奇”。

究其成因,应是其受《法华经》影响较深之故,特别是经中所用的

种种比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些喻意、新奇的表现手法

对当时诗人的审美及创作心理产生了深深地震撼。观岑参早期诗

作,不难发现其用奇语、造奇意已有所体现: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诸峰皆

青翠,秦岭独不开。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东南云开处,突兀猕

猴台。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北瞻长

安道,日夕生尘埃。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胜概纷

满目,衡门趣弥浓。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早闻达士语,偶与心

相通。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惆怅飞

鸟尽,南闻夜钟。”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诗人写景喜摄取不寻常之奇观,并能用奇语将一个奇特变幻

之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动感十足,不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特

别是“悬”“喷”“雷”“白”“紫”等词的创新运用,令诗歌语言收到了奇

色双生的效果。

再如“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鄂》),诗人从

涧花的艳丽生发出燃烧的温度感,使云雨潭树都浸沐在春暖之

中;“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则把乡愁和客梦化作可捣、可燃之物……这些诗都可见出诗人匠

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其诗语求奇警、意亦造奇的特色。该特点在

其边塞诗中达到了极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

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颜色相同,而且梨花盛开

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

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

2主景,情景相生

岑诗无论是早期诗还是后来的边塞诗,无不体现了其主景的

特色。元代陈绎在《诗谱》中就曾明确指出高岑在边塞诗上前者

主理后者主景这一显著区别。岑参早期一直生活在嵩山,这种亲

山林远人事的生活使得诗人从感情上就与自然特别亲近,目光也

更多地投注于自然。在自然中激起艺术灵感,在诗作中赏玩自然

美景,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归依。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霁凉

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暮秋山行》

这首诗写暮秋山行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

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

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

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诗

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

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

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苍霁凉雨,石路无飞

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

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

逼真,使人如临其境,恰如殷所说,“宜称幽致”。以下由“千念”一转,

写所感。“悲”字则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此时正值岁暮时节,而迎萧瑟

秋风,诗人百感交集。以“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暮节”是由

头。“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的

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昨

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以已鸣,芳草色陈,比

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

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

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

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

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

二字则为“暮秋山行”作了总的归结。

全诗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合,寓情于景、情景相生,

突出了诗人“千念”之悲集于一身,“疲”于仕途奔波的心境。

宗白华先生说:

“艺术意境底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底象征。我人

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

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底全副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

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艺术意境的最佳创构是打通主客观界限,进入“物我合一”境

界,使自然客观成为“人化的自然”,巧妙“移情”。

再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的“莫道东山远,衡门在梦思”、

《还东山洛上作》的“仲秋萧条景……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等,

都是借助客观景物,以我观物,来抒发诗人离别思乡、仕途坎坷、

焦虑郁闷的种种情怀的,真正做到了景为情设、情因景显、情景互

生、水乳交融的高度统一。

3尚气,动静互衬

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对人体,气是充实生命

的;对艺术作品,气则决定着其存在的价值。这里的“气”当然含有对

作品形象生命的概括,它是一种力,颇富动感。而自然恰恰又是有

时清净有时喧嚣,既瞬变又永恒的。加之受《楞伽经》影响,诗人于

是在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方式上,也就特别注重生命内在的动

感,而不拘于事物的外在形貌。诗人总能以流变的、幻化的眼光看

取万事万物,注重表现事物的飞动之势、事物间的联系变化。“即

使是写相对静谧的山林,与其他田园诗人如孟浩然描写的细腻、

幽寂不同,岑诗写得飞扬、空阔、流变。”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

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

山行》)。

岑诗的写景,平常中能看到神奇,静谧中能见到奔涌,可见诗人

非常善于刻画动景,做到动静的辩证统一。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

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高冠谷口招郑鄂》

此诗写作者访友未遇、饱览山色而归的情景。首先展现朋友

空斋在暮色氤氲中传递出一片清冷之气,令人不免扫兴失望。然

而四周荡漾的春光、雨中红火绚丽的涧花、云雾蒸腾下摇弋的潭

树……不仅给人暖暖的感觉,而且令人感受到他们的生机勃勃。尽

管朋友远隔红尘,久居山野,少有访客,然而幽静的居所之境却有檐

峰下鹿群嬉戏朝夕相伴。不失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于是诗人自

然设想友人踪迹……诗中“然”字写出了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

像烈火燃烧似的;“暖”字运用拟人,写出了春云低垂,潭边树木好像

都要为他们送去温暖似的。二字不仅生动地描写了郑鄂居住地的

环境优美,而且借此诗人很好地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这种生活的羡

慕之情。全诗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以静显动的手法,将动感极强

的丝丝细雨、嬉戏鹿群与静默的空斋、清冷的门径、深邃的大山

等静景彼此对照,相互衬托,和谐统一了起来。

再有《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中,微

雨初起,石鼓时鸣,天上云开,瀑流喷壁,如雷轰鸣,山中的一切无不

在“动”。诗人以其独特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赋静景予流动的生

命,创造出了一种动感、立体感甚强的境界。

概而言之,岑参早期的山水田园诗可以说就是其边塞诗的前

奏,诗人早期山水田园诗所追求的正是他后来边塞诗所取得的成

就,也因此成为了其边塞诗别具一格的原因。分析其早期山水田

园诗,对于肯定诗人在写景诗方面存在的艺术价值、全面客观认

识这位以边塞诗著称的诗歌大家本人及其作品都有着积极的意

义。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1:4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47204130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田园诗词大全100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田园诗词大全100首.pdf

上一篇:西安方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