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

更新时间:2023-03-08 11:12:08 阅读: 评论:0

质量月-小儿感冒发烧

新闻专业主义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香菜籽)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总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2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

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

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

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

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

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

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

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

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

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

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

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

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

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

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

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

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

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依

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其本来面目。

19、新闻实践——是以某种客观事实为新闻传播或接受对象的活动。

20、新闻时新性——指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3

21、新闻时宜性——指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

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22、独家新闻——指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相对独家新闻——即时间差新闻,指抢先或者首次播发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绝对独家新闻(01考)——即非时间差新闻,指那些事实被掩盖着,不经记者发掘,很难公之

于世的新闻。

23、瞬态新闻——指于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其所蕴含

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24、新闻自由(98、00考)——就是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

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25、新闻党性(98、07考)——是新闻传播者站在所属阶级或正当的立场上,去从事收集、报

道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新闻活动。

26、新闻党性原则(03考)——是新闻传播者在从事一切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所属阶级或政

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的原则。

27、新闻道德(98、00)——是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也是新闻传播者的行为准则或规范。

28、新闻自律——新闻传播者对其自身所实行的道德约束。

内心信念——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

表现形式。

新闻自律组织——是以新闻界权威人士为主体的新闻评议机构。

社会公德——指人们在交往中应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它反映的是全民族、全

社会的共同愿望。

29、新闻行为——指新闻传播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的所作所为。

30、境遇道德论——又叫境遇决定行为论,指因特殊情况的需要或正当的理由,新闻传播者可

以随时违反某种新闻道德准则。

31、绝对主义道德论——新闻传播者不可稍加背离新闻道德的准则,即使特殊情况的需要、有

正当理由也不能放松对新闻行为的道德约束。

32、反强制主义道德论(01考)——否定一切新闻道德准则,认为新闻行为的发生时随机的、

自由自在的、不可预料的。

33、新闻舆论——是舆论主体借助于新闻传播媒介和方式对舆论对象所表缪那个的共同意见。

34、舆论(04、06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

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35、新闻宣传——通过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向受众灌输某种观点,并劝导他们接受这种观点。

36、连续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作多次有序的报道。

37、深度报道(01、02考)——它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其基本特点是在全面报道

某一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向。

38、新闻信息——是通过新闻传播者所反映的变化着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或差异性。

39、新闻可读性(98考)——是指新闻能够吸引读者去阅读或便于顺利阅读的那种特性。

40、阻抗——是阻碍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在认识和理解新闻事实上取得一致性意见的

干扰因素。

主观性阻抗——指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接受主体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即二者的记忆

痕结构不一致,它与新闻的可达性相联系。

客观性阻抗——指新闻载体成为阻碍新闻事实顺利传播的干扰因素,它与新闻的易受性相

关。

4

41、新闻趣味性——指新闻具有情趣和意味的那种特性。

42、新闻价值(07考)——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客观素质或属性的功能适合自身需要所作出的

肯定性评价。(注: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不同,新闻的价值是指新闻的政治价值、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考虑的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

的问题,并不考虑新闻的社会效果问题。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把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混

为一谈。)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43、受众(05考)——在传播学上,它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它指的是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

视的观众。

44、受众期待——是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主观愿望。

受众认知期待——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认知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受众情感期待——是手中在接受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以情感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识指向。

45、受众动机——是新闻受众之所以接受新闻事实的诱因,是新闻受众参与新闻实践活动的出

发点。

46、硬新闻——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其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

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并且报道应尽可能的准确,信息尽可能的量化。

47、软新闻(05考)——指那些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

无直接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

资。

48、受众定位(05考)——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

题。其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

两部分内容。

49、新闻指导性(00考)——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受众的

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新闻的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行动,帮助受

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50、新闻选择——即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是

对事实的选择。

51、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

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52、媒介生态环境——指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生态环境。

传播学——名词解释

(一)重要概念

1、传播(05考)——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架子花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3、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4、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是用的以象征符

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5、传播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5

6、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

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7、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

的信息传播系统。

8、内省式思考——是一种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9、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0、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1、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相应的组织目标,在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

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12、大众传播(06考)——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

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

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3、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

境。

14、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

介通过对象征**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5、传播制度——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6、大众传媒——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

构,因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顾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或大众传媒。

17、受众(05考)——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最直观的体

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

18、传播效果——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第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

在受传者身上因其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

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

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9、意见领袖(06考)——由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

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任务,他们作为媒介信息或影

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20、舆论(06考)——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

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

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21、把关人——也称守门人,由传播学先驱卢因最先提出此概念。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

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

的过程就是把关。

22、监督批评权——是受众享有的三大基本权利之一,具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受众有借助新

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二是

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23、两级传播(06考)——是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的著名的伊里县研

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媒介信息不实直接到达受众的,二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

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再到手中的传播过程。

24、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合意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它揭示的是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6

25、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意义的共同

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26、热媒介(07考)——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

解。

27、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8、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

29、刻板成见(04考)——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

着对该物的价值评价或好恶感情。它可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对新事

物的接受。

(二)次重要概念

1、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

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3、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

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间的的隔阂等。

4、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5、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

动。

6、符号解读——即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与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7、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

符号形式传递或交流的精神内容。

8、象征行为——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者思想感情的行为。

9、编码——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即大众传

播中,其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10、解码——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1、象征符——是一种由其解释着产生的符号,作为与之同义的某个别的符号的替代品,它不

仅从形式上讲是一种替代物,而且从内涵上讲由于具有“意义”而获得一种解释。

12、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3、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4、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

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

15、群体——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6、集合行为——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7、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

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它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

18、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19、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20、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

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21、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

来的过程。

7

22、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

境。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信

息环境最主要的营造着。

23、“电视人”——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它

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因收看的环境是在背

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空间中进行,使得他们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

会责任感弱。

24、“容器人”——由日本学者野牡提出,指在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内心犹

如“罐装”的容器,孤立、封闭。

25、充欲主义——指电视唤起和引发了热门的欲望,刺激了人们对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26、国际传播——日本学者生田正辉将其定义为“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

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7、信息主权——指在现代社会,信息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国家对信息必然享有保护、管理和

控制的权力。

28、逆反心理——指受众对外来的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有一种抑制心理,一般有五种形

式:对外来信息不予理睬;驳斥外来观点;故意歪曲外来观点;贬损信息来源;需求社会支

持;从众心理。

29、从众心理——指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在认识、行为和观点等方面发

生与群体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30、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从群体活动中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

感。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11:1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45128130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闻专业主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闻专业主义.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