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杨震宁

更新时间:2023-03-08 08:36:17 阅读: 评论:0

至慧学堂-专业实习

杨震宁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左伯)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

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

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

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

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

研究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

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

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

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

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

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

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

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

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

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

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

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

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

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truth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

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truth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

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

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4

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

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

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

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

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

()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

学家之一”。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

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

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

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

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

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

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

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

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

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

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

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

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

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

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

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

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

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

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

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

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

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

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

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

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

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

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

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

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

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著作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荣誉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

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年表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

1942年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194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

1971年在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8: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35777130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杨震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杨震宁.pdf

上一篇:王小波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杨震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