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一、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
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
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
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
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
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
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
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
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
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
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
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
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
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
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
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
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
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
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
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
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
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
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
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
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
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
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
“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
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
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
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
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
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
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
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
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
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
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
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
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
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
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
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
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
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
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
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
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
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
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
及临行依恋的心情。二、阅读分析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
“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
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
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3)
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
计划得以实现。(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
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2.熟悉课文(l)教师范读。要求:认
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
读好句中的停顿。(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教
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读读,议议—
—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
得流利。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
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
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一、疏通文意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
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
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
语。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
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三、理解
课文基本内容(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2)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3)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
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
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
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
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四、完成练习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
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五、总结、扩展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
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
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
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
细。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
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
切,肝胆照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7:0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30447179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出师表课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出师表课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