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1:49 阅读: 评论:0

电脑搜索快捷键-吃狼奶的羊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成都的名胜古迹)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

触及年轻的心灵。"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

效果。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

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

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做到以心灵感受

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

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

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

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

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

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

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

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而

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这就是史考伯做法。心理

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

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

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

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

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

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

不会让老师失望。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

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三、"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

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

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

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

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

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

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树立的目标一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二是要不断

提高。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

望,又不要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只有不断给学生定出一个"篮球架子"那么高

的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必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的子目标要与

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第二、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德育也

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

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如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

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

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

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

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

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

厌的情绪。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

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

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

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

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

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

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

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

然后慢慢加热。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随

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最后,活蹦乱跳的青

蛙被烫死。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

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在

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

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

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

还是他。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

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

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

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

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

应力极差。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

只是悔时已晚。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之中。

六、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

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

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

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

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

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

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

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

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

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

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

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

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

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

流。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

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

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

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

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

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

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

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

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

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上,借名于莎士

比亚悲剧名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生活中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

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因此,当强迫人们

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

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比如,一个小孩子把手停在一张画上,

他的妈妈大声喊到:千万不要把画撕坏了!结果,妈妈话音刚落,画便应声而坏。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变堵为疏,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收到事

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孩子把手放到画上时,微笑着对他

说:"瞧,宝宝能帮妈妈贴画了。"结果,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如你所愿的把画贴到了墙上。

八、亨利效应--暗示期望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

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

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

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

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

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就这样,凭着

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后来,他

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

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

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

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教师用含蓄、

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

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

之处。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

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

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

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相信德

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5:51: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25909130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中的心理效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中的心理效应.pdf

上一篇:成人论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