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阅读题(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2
第二节写景状物篇
知识积累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
三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
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
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顺序写。随着时
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
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
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
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
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
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就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
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3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字里行间所流露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题失误疗救】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困,不见全
体,漏洞百出。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2.一味摘抄,不会概括。或误以为“答案从文中来”一字不漏,原文照搬;或以为答案多多益善;或不懂
概括之法。对策:先划出相关语句,去“枝”留“干”,提炼筛选、优化整合、适当抽象、转换表达方式、正面
直接回答提问。
3.不辨关系,缺乏条理。高明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常见的有总分、并列、承
接、因果等。对策:先找出答案要点,然后辨明关系,去“分”保“总”,归类合并,仔细揣摩得分点,尽量避
免重复、交叉和遗漏。
4.游离文本,主观臆断。对策:转变观念,词由文出。
5.不扣题旨,过于随意。对策:加大审题和思维严谨性训练,多用“代入法”,代入提干,代入文本。
【写景状物类解题技巧】
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状物散文的形象比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整体把握了内容,明
确了全文的主旨,解答每一道题目都“想”到它与文章整体有什么关系,这就很自然地会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
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散文所运用的表
达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密切结合。记叙、描写往往作为基础,是铺垫;抒情、
议论往往是文章意旨之所在。在解答“感受到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含义是什么”之类的阅读题时,
若能够抓住散文的抒情议论句段或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字眼,就极容易从中获取答案。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
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散文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点,它或者①揭示特殊写作对象(如
郁达夫的《古都的秋》),或者②明示作者情感色彩(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者③暗点文章内蕴意旨(如
4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或者④巧设思考的切入点(如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等。
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
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名校真题
(雅礼系往年真题)
山的呼唤
①梦中,总通道郡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
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
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
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
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
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声籁、山的倾
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
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
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
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
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
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
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
空。
⑧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枫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
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
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
5
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
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于岩石的阴影下。身边所有的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
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⑨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
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
如一支柔美的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地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儿,此起彼应地互相唱
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
呼唤”,那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慑,让人迷惑。
⑩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地点登山的目的
①故乡湖南乡间的山游玩松林;③
成年后②欣赏美景;感受自然的魅力④
2.文中第7至9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①白天的玉山:
②夜晚的玉山:
3.仿造文中划线的句子内容和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山中的某一景物进行描写。
,时而,如;
时而,如。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夜游荡雁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6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
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
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
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
②窥视:
2.按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5:1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2372317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的呼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的呼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