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北京西山唐刹引证
作者:白秉全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8期
【提;要】本文通过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引征的方式,在西山的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
寻古问今,访碑问石,遍查方志,引证了西山上50座唐代古刹,用来展示北京西山上唐代佛
教建刹的史实。这些寺庙中,有的历史久远,有的闻名遐迩,有的隐秘深山,有的踪迹皆无。
在古代人们就认识了“风水”,建寺经常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至今很多
也是名胜景点。希望引证有助于北京唐代佛教乃致历史文化的研究,并对现实产生的积极意
义。
【关键词】佛教史;寺庙;唐代;北京西山;建筑史;历史地理
北京大西山是太行山脉的余脉。南起房山区拒马河谷,北抵昌平区关沟,西至市界,东临
北京小平原。面积约三千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长约九十公里,宽约六十公里。
山水秀丽,人文厚重。在历史上,西山上过往寺庙,数量惊人,不分大小,无虑三千,大有甲
天下之势。①由于山区较平原地区人为扰动较少,虽经千年,至今仍有遗迹可寻。笔者经多年
踏访探究,偶得唐刹五十座加以引证。不揣梼昧,抛砖引玉。
1.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白带山。隋末唐初僧人静琬创建。初名智泉寺,后
改称云居寺。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
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四壁镶嵌经
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九洞共藏经4196块。现存唐塔数座,以静琬的墓塔和唐代金仙公主
塔最为著名。
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六月三十日,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幽州涿县智
泉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幽州智泉寺舍利塔下铭》②
云居寺,隋为智泉寺,以泉名也。③
2.瑞云寺;位于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房村,始建于东汉,隋唐辽金,明清民国时期,皆有
修葺。2013年重修。寺有四进,天王殿、药师殿、菩萨殿和千佛阁。还存元代《故大行禅师
通圆懿公功德碑并序》碑。
瑞云寺,在清水社村,即唐李克用、李存勖建亭百花山之所。有碑记云:寺始汉明时,历
唐、宋、辽、金、元至我明,重翻三十八次。元有赐敕,今不存。④
寺创自隋唐间,岁月既久,兴废屡经,迄今而为名刹也,俗以百家称。元释雪成:《重
修瑞云寺碑略》。⑤
龙源期刊网
3.灵泉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灵水村西莲花山下。建于汉代,明代名灵泉禅寺,规模宏
大,有山门、天王殿、关公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等。现仅存山门一座。院内有一株古槐、
两株银杏树为灵水八景之一。
灵泉寺,在凌水村,起自汉时。弘治年僧员海重修,庶吉士王伦记。⑥
4.天开寺;位于房山岳各庄乡天开村南,始建于东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
印度僧人慧晟来到中国。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来到此地,创建天开寺院传播佛法。现
在天开寺已重建,还有天开塔、兴隆禅寺、念佛堂、观音寺合五处景点。
本朝水师修塔筑基掘得石幢,载云:维开山第一代华严慧晟禅师者,系中印土之梵僧也。
东汉光武十年岁在甲午,西域诸大菩萨入理圣人,庚戌春驾莅斯山,因驱龙索水。此上方开创
之源也云云。⑦
天开古名刹,在房山之麓,规制始于汉,历晋隋唐迄五季,盛于辽,废于金季之兵,至元
十年岁次癸酉,应公禅师始来住持,次建栗园寺,次皇后台东西两寺,次建涿州设济寺,规模
庄严拟于天开,又建中院于寺南沙河。元魏必复《天开中院碑阴记》⑧
5.兜率寺;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圣水峪的上方山上。上方山是天开寺的属院。魏孝静帝天
平二年(535)已建寺。上方山以兜率寺和72庵著称,兜率寺南北朝时开山,隋唐扩建。五进
殿宇居山正中,依次抬升,群峰环拱,诸庵翼附,甚为雄伟。大殿释迦殿为单檐庑殿四面出
檐,四角各悬一明柱,据说依然保存着唐代的建筑风格。
永熙壬子,⑨开阐宗猷教也,乙卯退院,戒贪位也。来山结茅,心知止也。《百咏南禅师
塔记》⑩
都城之西南隅,有房山者,苍颜秀壁,盖名山也。其中有兜率寺,兜率,上方宫名。何取
于斯名?盖山之崖拔出,而寺居其上也。传说肇自陈隋间,隋时修建,代不乏人。明嘉靖年三
十七年(1558年)《重修兜率禅寺碑记》碑存院内。!
6.潭柘寺;位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九龙山下,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
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俗称潭柘寺。寺院坐
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
阁等。有记载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
山建寺的。
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曰龙泉寺。旧志谓:有柘千章,今无矣。燕人諺曰:先有潭柘,
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春明梦余录》@
7.西峰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苛罗坨村西沟内的李家峪。始建于唐代,原名慧聚寺,也
称会聚寺。唐、辽、金、元时期重修,元代称圣泉寺。明代为西峰寺。原有山门、钟鼓楼,天
龙源期刊网
王殿,如来宝殿、毗盧殿、后楼等。塔院有唐代的俊公和尚塔和元代月泉新公和尚塔。现为疗
养院,存大殿一座、石碑三通、千年银杏树、西峰寺崇公和尚塔和载滢地宫等。
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会聚,元时改为玉泉。正统元年太监陶镕等重建,敕赐今名,有
记。景泰四年赐护持敕谕,检讨严素记。隆庆六年又敕赐碑,鸿胪寺卿王之垣撰。
#距府城西二舍许地名李家峪,有古招提遗址在灌莽中,碑記剥落无从考其创始之岁月,所
可见者唯有两浮图巍然独存,一曰俊公塔建于唐,一曰月泉新公塔前元至元辛卯所建。明正统
三年(1438年)《重建西峰禅寺碑記》。$
8.戒台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原名慧聚寺,
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
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和戒台殿。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俗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
寺。戒台寺和西峰寺在唐代都叫慧聚寺。戒台寺在山上,西峰寺在山下。俗称上寺和下寺。实
际上在唐代是一座寺院,两处寺址。
万寿戒坛寺,在小园村,辽清宁中建,名大慧聚寺。本朝宣德九年太监阮简等重建,正统
五年敕赐今名。%
9.慧聚寺;位于房山区长沟镇西甘池村。唐代建,为戒台寺的下院。今毁。有明碑两通和
金代严行大德灵塔。而夫慧聚禅寺,所隶顺天府涿州房山县独树里,而相传唐宋及元之遗
迹。……系马鞍山敕赐万寿戒坛下院也。成化十年(1474年)《慧聚禅寺重修记》碑。^
10.卧佛寺;位于海淀区香山街道寿安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
率寺,又名寿安寺、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十方普觉寺等,俗称卧佛寺。寺院宏大,有功
德池、钟鼓楼、山门殿、四大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寺院殿堂布局沿袭唐代
伽蓝七堂的法式。
寿安寺在煤厂村,唐建,名兜率,三易其名。宣德、正统年,高僧广霖募诸中贵重修,勑
赐今名。内有石卧佛一、铜卧佛一,俱长有丈有八尺,因相传为卧佛寺。&
西山卧佛寺,唐名兜率。后名昭孝,今曰永安。*
11.永安寺;位于海淀区香山公园内南部。始建于唐代,名永安寺、甘露寺,也称香山寺,
历经辽、金、元、明、清不断修缮扩建,至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成为香山静宜园的核心景
观,后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12年部分重建。
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
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国朝正统间,司礼太监范公弘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
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明成化五年
(1469年)《香山永安寺记》。(
龙源期刊网
12.胜果寺;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大觉寺西北。建于唐代。现存坡墙、砖石、残塔及古银杏
一株等。房山石经辽金刻经中金中都胜果寺尼姑了才施刻经板的题记。有“中都南胜果寺”
语。)南胜果寺在金中都城内,此为北胜果寺在西山。
洎会昌乙丑岁,大法沦坠,佛寺废毁。时节制司空清河张公,准敕于封管八州内寺留一
所,僧限十人。越明年,有制再崇释教,僧添二十。置胜果寺,度尼三十人。_
兹者旸台山古刹胜果禅寺者,……至正统三年间,有中贵谢公范……兴工崇造,至今固
结。正统十一年(1446年)《重修胜果禅寺碑记》+
13.大觉寺;位于海淀区北安河乡阳台山麓,唐建。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
代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明改名灵泉寺,又名大觉寺。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规模宏
大。据院内存辽碑称清水院为古寺,唐辽朝代相接,因此大觉寺始建至少应建在唐代。大觉寺
的古银杏树(树围7.7米)与西峰寺的千年银杏树(树围7.2米)和关沟大神木(树围7.8
米),树围大底相当。因为同处西山,后两棵都有记载为唐代,所以大觉寺的银杏树可以认为
是唐代古树。在当地人称大觉寺为下寺,胜果寺为上寺。胜果寺是唐幽州的名寺,依上文慧聚
寺上下两寺的关联。因此大觉寺在唐代有可能叫胜果寺。
阳台山者,蓟壤之名峰。清水院者,幽都之胜概。跨燕然而独颖,侔东林而秀出。那罗窟
邃,韫性珠以无类。兜率泉清,濯惑尘而不染。山之名,传诸前古。院之兴,止于近代。
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1
大觉寺在北安河,宣德年出内帑金重建,敕赐今名。正统十一年重修,有御制碑二道。2
14.开元寺;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白家疃村,建于唐代,规模庞大,历代曾修,今已不存,只
有古井,小庙和院墙等遗迹。
开元寺在白家滩,旧传唐开元年建。本朝弘治六年太监罗秀重修。中宪大夫李纶记。3
开元寺,开元年间建。寺在幽州城西,明人碑记称:“开元寺距都城五十余里,金山口之
西,玉河乡之原。旧传唐开元年建,基址尚存。”明李纶《重修开元寺碑略》4
15.福胜寺;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台头村,俗称西庙。创自唐朝,历经宋、元、明、清重
修。坐西朝东,现在院落格局尚存,南北有银杏树两株,北面一株胸径达2米。
今昌平之治南三十里台头村有福胜寺,创自大唐,历宋、大元。时有僧习公以来,迨我大
明正统间,殆有千年于兹矣。明万历《重修福胜寺落成记》5
龙源期刊网
16.金阁寺;位于石景山区石景山上,建于晋唐时期。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幽州卢
龙节度使刘总修玉皇殿并刻《佛本行集经》。明代重修改称净土寺。现有石室瘗窟、孔雀洞、
普安洞、普观洞、本来洞、还源洞、石佛等遗迹。
且夫净土寺,古刘师堰石记云: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鲜有存焉。
万历《重修净土寺添置田亩碑记》目前存于山顶。
孔雀洞左石门上题识曰:《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敬造,元
和十四年(819年)四月八日建。6
17.灵光寺;位于石景山区八大处的第二处。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初稱龙泉
寺。后称觉山寺,辽金明清及现代重修。寺院整饬,以佛牙舍利塔闻名于世。
龙泉寺,大历年间建。明宪宗作碑记称:“都城西一舍许,有寺灵光。其地直觉山,与翠
微山相近,……寺之始创,在唐大历间,旧名龙泉,屡毁于兵。明宪宗《御制重修灵光寺碑
记》7
18.三山庵;位于石景山区八大处的第三处。创建于唐朝。金元明清历代重修。山门面朝东
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
三山庵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五十二号,建于唐,清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属私建。8
19.香界寺;位于石景山区平坡山,为八大处六处。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名
为平坡大觉寺,明为大圆通寺,清为圣感寺,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寺坐北朝南,分左、中、
右三路,共五进院落。
圆通寺,在西山,唐名大觉寺。山势蜿蝼,百折而升,半山忽平坡,举目几席,因呼平坡
寺。成化间敕修,有御碑二,见御制(篇)下。9
20.宝珠洞;位于石景山区八大处平坡山顶,为八大处第七处。始建于唐。寺院内有正殿及
两厢配殿,殿後有岩洞,深广约五米,内砾石胶结,砾石颗粒状若巨珠,故名“宝珠洞”。
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四十四号,建于唐,清乾隆年间重修,属敕建。本庙面积约六分,
房殿共二十间。0
21.证果寺;位于石景山区八大处的第八处,始建于隋唐,初名史陀林,又名卢师寺,历代
重修更名,又名感应寺、大天源延圣寺、清凉寺、镇海寺,明代天顺年间改名证果寺。
卢师山之卢师寺,据刘侗《帝京景物略》,始自隋仁寿中,元曰大天源延圣寺,明曰清凉
寺,今废,仅存有塔一。-
龙源期刊网
京西翠微山,故多兰若,而秘魔崖特幽胜,创自唐天宝间,卢祖感应禅师其缘起事迹,载
无相诸碑,历宋元明兴废不一。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兴秘魔崖证果禅寺十方常住缘起
碑记》=
22.双泉寺;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乡双泉山上,唐代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明宪宗赐
额香盘寺,清末刘诚印在塔院建别墅,近年重修。
双泉山,山在城西四十里许。按重修碑记云:山有二泉,唐时古道场也。Q
23.观音庵;位于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中街。始建于唐代,宋、明等代重修。坐东朝西,有门
楼、天王殿和正殿,两厢配殿各有3间。
吾乡旧有古刹白衣观音庵,创始于唐代,重修于宋明,……时寺住持僧海亮重修。清代咸
丰二年(1852年)《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三家店白衣观音庵重修碑记》碑存原址。
24.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辽代时重建,名白贴山院,金代改名灵岳寺。元代清代重修。寺朝向为南,由山门、前
殿。大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大殿释迦佛殿最为雄伟,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保存着唐代
的建筑风格。
有山曰白铁,突然秀出,势压群峰,中有精蓝曰灵岳寺,唐贞观年中创建。五代烽起,稍
废。辽(下缺)方栖心进道之所。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重修灵岳寺记》W
25.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又名弘业
寺,元明重修。寺北踞金柱山,坐北朝南,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
宝殿和两厢配殿10余间。遭侵华日军焚毁,现存大雄宝殿梁架是元代遗物,还存碑二。弘业
寺北魏孝文帝时期所建,旧号光林(寺),史树青先生说:“至于弘业寺所在地,则有待于在
‘依峰带涧’之地来考察。”E此地环境和寺名皆契合,莫非北魏幽州光林寺,待考。
灵严寺,在齐家庄,唐武德初建。永乐丙申,有张氏女生而灵异,落发为尼,居民为重
建。菊室道人和庵记。……以上离城约三百五十里。R
26.白瀑寺;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始建于隋唐,辽、金、元、明及民
国时期都曾重修。寺坐北朝南,前有门楼,寺内正殿3间,两厢配殿各3间。寺院西侧圆正法
师塔,塔建于金皇统六年(1146年),为密檐式塔和覆钵式塔。
燕京兆宛平第七区淤泥坑白瀑岭村北有古刹一座,名曰白瀑寿峰禅寺。创自隋唐之间。两
股清泉水清沙白,胜似天竺祗园也。《重修白瀑寺寿峰禅寺碑文记》T
龙源期刊网
27.栖隐寺;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全称仰山栖隐寺。始建于唐,辽代曾修,金
章宗西山八院之一。金代万松行秀曾任住持。1937寺遭日寇炮轰,仅存有围墙和古塔等遗
址。近年复建,规模宏大。
仰山栖隐自唐代始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仰山寺真迹铭摩崖记》Y
28.化凌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灵山顶峰,建于唐代。现残存台阶和墙址,发现有佛坑,
坑内埋葬石灰岩佛像4尊,佛像高1.8米,属唐代遗存。寺废应在清末民初。北部沟谷有圣因
寺遗址,乡民俗称“剩银寺”,明代重修称永翠寺,又称下寺。
北京第一高峰灵山主峰东侧,1982年发现一个佛坑,发现埋于土中的唐代坐佛三尊,头
部已失。《北京西山伽蓝名僧记》U
29.大云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主峰大云坨的台地上,始建于唐天授元年(690
年)。辽名大云山院。明天顺元年(1457年)十一月,明英宗为大云寺题写寺额,清代又有
重修。现仅存残余的基础。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均建大云寺,
此为天下大云寺之一。I
武则天颁布《大云经》,并命令全国诸州都必须建大云寺。本寺为当时幽州所建大云寺之
一。
30.宝云寺;位于昌平区阳坊镇二道河村北,建于唐代,寺圮,存有建筑基址和石碑。
宝云自唐徂今几千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宝云寺碑记》O
31.法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北安河乡西北,建于唐代,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香水院,遗
址今为七王坟,即清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陵墓。奕譞在《妙高峰风水志喜并序》碑中提
到,“银杏树一株,围三丈五尺”,据有人估算直径约合3.7米,树为法云寺的旧物。北京古银
杏之最在密云區香严寺树径仅2.8米。记载说:“此鸭脚子(银杏树)植于唐代以前。”因此,
法云寺唐代应该有了。
一尊峰刺入空际者,妙高峰。峰下法云寺,寺有双泉,鸣于左右,寺门内甃为方塘。殿倚
石,石根两泉源出……金章宗设六院游览,此其一院。草际断碑,香水院三字存焉。……二银
杏大数十围。P
32.上方寺;位于海淀区西北聂各庄乡的观石山上。观石山{为北魏时期名山。寺始建年不
详,唐代应建,辽称上方院,元明清皆重修。原寺庙坐西朝东,有三重大殿,即天王殿、大雄
宝殿和三圣殿。目前仅存五檐六角七层的玲珑塔1座、古银杏树1株、残碑数块。因院前巨石
刻有“上方院应历十年十月十日”的摩崖题记。从辽应历十年(公元960年)到唐朝仅十年而
已。当地有谚语说“五云托上方”。五座都叫云的寺,像莲瓣一样,环绕着上方寺,上方寺是五
云的中心。五云寺是:大云寺、法云寺、石云寺,宝云寺和车云寺(或说青云寺)。石云寺和
龙源期刊网
车云寺待考,上文中大云寺、法云寺、宝云寺三座都是唐刹,五云若为唐刹,那么上方寺应该
是唐刹。
“上方院,应历十年十月十日”楷书,字高5厘米……。“应历”为辽代年号。应历十年,当
公元960年。可证此摩崖石刻距今已1035年。……据此,就上方寺的始建来说,断为唐代古
刹,也是可以大体确定的。《上方山遗址纪游》}
33.柏山寺;位于门头沟区沿河城村与沿河口村之间的万柏山下,建于唐代。有明代重修
碑。抗日战争被毁仅存山门,现有正殿和山门。寺内明成化八年(1472年)《重修柏山寺
碑》载:“考其本寺,始建唐朝”。
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
记。q
34.得胜寺;位于门头沟区河北镇边城南山中。始建于唐,明代重修,现只剩遗址残碑,屋
舍残垣断壁,钟楼梁架历经千载,摇摇欲坠。
德胜寺,在州治西南镇边城德胜泉上,盖唐寺也。w
35.和平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唐代名将尉迟恭建,以后宋、元、明、清各代都进
行修建,建筑规模宏伟,殿堂错落有致,遮掩于古树参天之中。
花塔村在州城西北三十里,有和平寺,唐建。《昌平州志》e
36.萬佛堂;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村,初建于唐代,原名龙泉寺,又称万佛龙泉
宝殿。还称万佛堂孔水洞。孔水洞洞壁存有隋唐时代雕像和刻经。现存万佛龙泉宝殿是明代重
建无梁建筑,堂内有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年)镌刻的“万佛法会图”等石刻。
吾闻幽燕胜概者,房山也。……由是唐幽州卢龙节度使颖国公朱公(朱希彩)……创造伽
蓝殿一所。……奏赐大历之名。元《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r
云蒙山直上皆石壁,下有水涌出,为孔水洞,俗名水帘洞,旧有龙泉寺,唐大历中建,今
四壁刻划佛像,更名万佛堂。t
37.灵鹫禅寺;位于房山区坨里镇北车营北谷积山上。唐代建,五代后唐天成(926-930
年)有记,辽代称之为谷积山院,元代敕赐灵严寺。明代正统四年敕赐灵鹫禅寺。寺有山门、
二进殿宇和4块石碑。
初为谷积山院,有石刻辽大康中《读经记》。迹其始五代唐天成中,已不知所起。金迄我
朝元统、至元又二百有余岁,栋宇存者十不三四。《大元敕赐灵严寺碑》y
龙源期刊网
38.法象寺;位于房山区良乡东关外燎石岗上,始建于隋,唐尉迟敬德重修。历代亦多有重
修,现存为古塔和新建四合院一进。昊天多宝佛塔系北宋时期辽代建筑,塔的形制平面呈八角
形,通高36米,是一座完全仿木结构的砖塔。
多宝佛塔,在燎石冈之东,相传建自隋时,五级玲珑,高十五丈,四面有门,阶级环上。
唐时尉迟敬德修。《良乡志县》u
39.灵峰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猫儿山顶峰之南,始建隋唐年间,猫儿山东麓为金代皇陵
所在,灵峰寺随作为了金陵的陵寝寺,规模宏大,明末捣毁金陵,遂废。现仅存遗址,地上散
落大量青砖、汉白玉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及《金代灵峰寺碑记》碑文已泐。山下有圆明寺
为灵峰寺下寺,今存,疑为唐建。
按灵峰寺在大房山阳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撮其略曰:
房山南下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隋,唐光启二年(886年)重建。《房山县志》i
40.木岩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西三里处。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辽天祚
帝天庆元年(1111年)定慧和尚重修,明太祖洪武至正德间重修。由于寺下藏有煤炭,积年
开采成为陷空区,清末塌陷寺圮。贾岛的《过木岩寺日暮》至今被人传颂。
法祖了空开山于天监二年,定慧修葺于天庆元年。此得之龟龙剥落中者,圣朝洪武初祖刘
禅师洪林者……重修,……于正德十五年落成。明郝勳《重修木岩寺碑》o
41.无相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北贾岛峪。唐代建,俗称贾岛庵,仅存遗址。无相寺是
贾岛出家修行的地方,位置在贾岛峪的尽头。房山八景名曰:“贾岛遗庵”。
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p
42.云盖寺;位于房山区石楼镇大次洛村,云盖寺的古建早已消失,新建寺院,名为祥云
寺。明嘉靖三年(1524)的《重修云盖寺碑》碑文中记载“及夫断碑之有曰其云盖寺□□□之设
也,乃贾岛修习之处。”碑在院中树立。贾岛“初祝发法善寺、一曰云盖寺。[
43.香光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下大韩继村北,唐代宝积禅师所建,坐北朝南,有
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地藏殿。庙右侧为宝积禅师塔。
大都之西百余里,房山之界。村曰韩姞。村北有古刹荒基,俗呼为少师园,扶残碑乃唐宝
积禅师所建香光佛刹也。明万历年《重修香光寺碑》]
44.中山寺;位于房山区张坊镇北白岱村北山中。唐代建,明清皆有重修。也叫中山禅寺。
曾名中山道院。近年重修。附近可以找到唐代的划痕砖。
龙源期刊网
截断碑中隐约辨认唐代此寺院僧众颇多。有库司、买料、知殿、知藏、香灯、荼头、钟
头、饭头、柴头、园头、菜头、碗头、水头、火头、知随等。A
45.磨碑寺;位于房山区南尚乐镇岩上村。寺为云居寺刻经加工碑石,因此得名。唐代始
建,现存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现存前殿名为佛殿。后殿名药王殿。当地人传说“先有磨
碑寺,后有西域寺”,西域寺指云居寺。可见寺的历史久远。
唐代又出现了香光寺、磨碑寺、谷积山寺、无相寺、大历禅寺、中山寺等等。S
46.洪恩寺;位于房山区燕山石化杏花西里南,寺初建于北魏,名龙溪寺。唐开元年间重修
后改名洪恩寺。金代磐宁宫。现遗址无存。
洪恩寺初建于北魏,那时叫作龙溪寺。唐开元年间重修后改名洪恩寺。到了金代,海陵王
完颜亮将先人列祖列宗迁往云峰山下重建了金陵,为皇帝贵族每年拜陵祭祀中途休息方便,便
将洪恩寺改建为专供皇帝休息用的行宫——磐宁宫。D
47.下寺石塔;下寺石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寺名
不详。现在下寺和上寺有基址可寻,仅存白塔。但是,它直接揭示了唐代在西山建寺,有上寺
和下寺的形式特点。慧聚寺、灵峰寺、圣果寺、上方寺、化凌寺和瑞云寺皆如此。其实,谷积
山的高桥寺(广智禅寺)和南口的佛岩寺皆有上下寺,或为唐刹,待证。
建于唐代。坐北朝南,为笋状四面小塔。通高约3.7米。平面呈方形。F
48.慧化寺;位于房山区张坊镇北白垈村,唐代建。原寺坐北向南,为三进院。尚存山门和
清代石碑,还有铸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铁钟一座。
张坊里北白带村后路北,有古迹寺基一处,遗存瓦砾,断碑石刻,字云“大唐幽州范阳县
北白带村慧化寺”名。清康熙《重建慧化禅寺记》G
49.十字寺;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北鹿门峪尽头三盆山南,始建于晋代,原是佛寺。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重修,一度改为景教寺院,辽代改为佛寺,应历二年(952年)至八
年(958年)再修,改名三盆山崇圣院。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顺帝赐名十字寺,恢復
景教。明清后又为佛寺。现存有汉白玉石碑两通及银杏古树。
僧人惠诚……游遥过此处,地名三盆山崇圣院。见……石幢一座,乃晋唐之兴修往代之遗
踪。《三盆山崇圣院碑记》H
50.竹林寺;位于丰台区王佐乡羊头圈村,马鞍山东麓。唐朝建,寺久湮,地名依存。辽代
城内的竹林寺后来与西山马鞍山竹林寺,应为一寺两址。“天德(1159—1152年)初,被旨主
竹林。……大定(1161—1189)间,迁(竹林寺至)潭柘(寺)。……不十年而潭柘(寺)落
龙源期刊网
成。……竹林(寺)实辽长公主赐第,制侔宫阙。虽为梵刹,而台门尚存。师谓非僧居所,宜
亟命撤达,得故砖百万,为方丈基甃,仍以其余,而鼎新其门。”J
唐万岁通天(696-697年)中,张韩公仁愿为幽都都督,斋阁尝闻梵呗音,使人踪之数十
里,至北山不绝,见华严尊者,延之至。尊者曰:公有愿乎?公曰:然,愿制僧伽黎五百缘。
尊者曰:可施与城西马鞍山圣竹林寺。戒台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戒坛建五佰罗汉尊者
碑记》K
51.毗卢寺;位于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办事处千军台,唐朝建,历代重修,民国间尚存。遗址
在古道东,存部分残垣、断碑和古井。
毗卢寺圆觉寺。俱在黄各庄,唐朝建。L
52.圆觉寺;位于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办事处千军台,唐朝建。无考。
毗卢寺圆觉寺。俱在黄各庄,唐朝建。:
53.紫荆寺;位于门头沟田庄乡田庄村,俗称大佛殿。隋唐建。寺址已圮,疑是。
紫荆寺,在田家庄。相传隋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分居,议分紫荆,一夕枯死。兄弟
感悟,复合。荆亦复荣。即此地也。|
54.古佛堂位于门头沟区大峪。无考。
在大峪村,离城六十里,相传唐时建。a
结语:一、文章结束必须要提到一个人。昙无竭,幽州人。宋永初元年(420年),曾去
古印度取经,早于唐僧取经200多年。昙无竭回国后,“往来宛平西山诸寺”。s可见北魏时
期,北京西山就有很多寺院。二、北京建都以前的佛教史与全国的佛教史应该是同步的。司马
迁《史记》称北京在汉代已是“渤碣间一都会”。佛教从汉代传入,北朝时兴起,隋唐时经济发
达,文化昌明,幽州的佛教也到了繁盛期。从金代建都到元明清,北京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三、可以看出西山唐代的佛寺的分布,天开寺上方山、白带山、谷积山、百花山、马
鞍山、香山、观石山、石景山和八大处等是密集区。其实这些地方至今也是名胜景点。
注释
①《西山寺院甲天下》见《海淀报》1995年8月24日。②溥儒《白带山志》卷三·艺文北
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60页。
③同上卷三·考工第16页。
龙源期刊网
④R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九·寺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9页。
⑤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六·郊坰·西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54页。
⑥qL:|同④卷十九·寺观第228页。
⑦溥儒《上方山志》卷二·释儒。
⑧同⑤卷一百三十·京畿·房山县·一第2096页。
⑨为东魏孝武帝(拓跋修)永熙元年(532)。
⑩同⑦卷六·艺文。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五十六册,第30
页。
@同⑤卷一百五·郊坰·西十五第1743页。
#23同④卷十九·寺观第227页。
$同⑤卷一百五·郊坰·西十五第1743页。
%《宛署杂记》)卷十九·寺观第227页。
^《新日下访碑录·房山卷》2013年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66页。
&同④卷十九·寺观第226页。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六·卧佛寺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0页。
(同④卷二十·志遗第245页。
)黄春和《隋唐幽州城区佛寺考》见《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第16页-第23页。
_《全唐文》卷987唐采师伦《重藏舍利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529页。
+张文大《妙峰山碑石》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年第355页。
1《全辽文》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87页。
4同⑤卷一百六·郊坰·西十六第1764页。
龙源期刊网
5同+第462页。
6同⑤卷104·郊坰·西十四第1727页。
7同!第五十二册,第149页。
8《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第542页。
9同④卷十九·寺观第225页。
0同8第141页,第542页,第700页。
-同⑤卷一百四·郊坰·西十四第1716页。
=同!第七十九册,第23页。
Q缪荃孙《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页。
W《北京元代史迹图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4:36: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2137917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北京西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北京西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