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1.1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
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
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
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
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
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理解要点:
1、此处“范围”规定的是ISO9001标准适
用的应用范围,此范围不应当与组织的质
量管理体系范围相混淆。
2、总则中明确了本标准适用于:一是组织
2/123
需要证实其能力是否能稳定地提供满足顾
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二是通过
组织体系的有效应用,可以增强顾客满意。
这说明了2000版ISO9001标准适用范围的
扩大,不仅仅可以用于内部或外部证实组
织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还可以通过体系
的有效应用,达到顾客满意。
3、凡是提到顾客要求时,总与适用的法律
法规相联系,体现了满足产品要求,包括
明确的、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要求。
4、增强顾客满意,还应包括体系的持续改
进过程,而不仅是防止不合格。
1.2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
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
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
3/123
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
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理解要点:
1、本条款说明ISO9001标准是通用的,适合
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
织。但应当承认新标准的全部要求不是对于所
有组织都必然相关,因此本条款允许使用者在
符合条件时,对标准某些要求进行删减。
2、标准提出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
时,可以考虑对其删减。删减应符合以下的条
件:
------仅限于ISO9001标准的第七章,即产品
实现的有关条款要求;
------不会由于删减,而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
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能力。
------不会因为删减,而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
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责任。
3、删减某些要求,对组织来说,是必须慎重
4/123
对待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存在需要删减的相
关活动。如某个工程公司只有施工资质,没有
设计资质,就以考虑对7.3设计和开发条款删
减;某个产品制造厂开发的产品直接投放市
场,不存在由顾客提供技术或原料进行代料加
工等活动,就可以考虑对7.5.4顾客财产进行
删减;某个质量管理咨询公司,服务提供过程
不存在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就可以考虑对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进行删减。
4、某些外包过程,涉及到组织应承担的责任
也不能删减。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某设计是
外包的,施工是外包的,监理是外包的,但公
司对这些外包项目都负有责任,因此涉及到的
相应条款如7.3设计与开发等也不能删减。
5、由于组织和产品特点多种多样,对某个组
织的某项活动能否删减,应当结合其实际情
况作出判定,不可能有一种公式化规定。删减
条款涉及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涉及到相
5/123
关活动和过程是否受控,涉及到组织和顾客双
方的权益,因此使用时要认真对待。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
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
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
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组织
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ISO9001:1994
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
语“分承包方”。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6/123
理解要点
1、本标准采用了ISO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2、2000版ISO9001标准使用了新的供应链,以
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ISO9001:
1994
分承包方供
方顾客
ISO9001:
2000
供方组
织顾客
以上新的供应链与1994版的对比,不难看出:
2000版ISO9001将“组织”代替了1994版的“供
方”,将“供方”代替了1994版的“分承包方”。
这样更改,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使用情况。
4.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
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
7/123
的应用;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
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
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
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
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
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
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
程。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是建立(包括形成文件)、
8/123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
总体思路,也是质量管理原则中的“过程方法”
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
应用。
2、总要求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
应用。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
组织有着不同的过程,如果与产品相关的某些过程
未能识别,并予以控制,势必将影响到提供给顾客
产品的符合性。
通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
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上述过程又可展开,如产品实现过程可包括:产品
实现的策划、识别和评审产品要求、设计和开发、
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等过程。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也称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
还应当进一步展开,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
9/123
的产品有密切的关系。每个组织的生产流程或服务
流程几乎都不相同,如同样是机械制造企业,有的
有铸造、锻造等毛坯行产过程,有的则没有,也可
能采用外包。对过程的适当的展开,是对过程实
施控制的前提。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
包过程,组织也要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因此,准确
地识别和判定所需的过程,是建立、实施质量管
理体系的首要任务。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时,应当针对下述问
题提问并得到回答:
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些什么过程?
有无影响到产品符合性的外包过程?
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是什么?
过程的顾客是谁?(说明:顾客有内部和外部的,下
一过程就是本过程的顾客。)
这些顾客的要求是什么?
过程的“所有者”是谁?(说明:所有者可指过程涉
10/123
及的关键部门或主要责任者。)
b)确定这些过程顺序和相互作用。
过程顺序,便于确定每个过程的输入是什
么,输出是什么,本过程与哪些过程有相关关系、
接口关系。通常,流程图是识别过程顺序的较好方
法。
与确定过程相关的问题是:
组织的过程的总体流程是什么?
如何描述流程?采用过程图或流程表?
过程间的接口是什么?
我们需要哪些文件,如文件程序、作业指导书?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
准则和方法。
在识别和确定过程及其接口关系后,就要确定确保
过程有效运行的准则和方法。准则,即对每个过
程应符合的要求或过程标准。通过对准则的确定,
以达到每个过程期望的结果方法,即如何控制、如
何测量的规定或程序。
11/123
确保过程有效运行所需准则和方法的问题是:
过程结果中所期望的特性和不期望的特性是什
么?
对过程监视、测量和分析的准则是什么?
如何将准则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产品实现
过程中?
收集数据有哪些适用的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这是支持过程
运作和监视过程的必要条件。
确保资源和信息获得的问题是:
每个过程需要哪些资源?
有哪些沟通的渠道?
组织如何提供关于过程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组织如何获取反馈信息?
组织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组织需要保存哪些记录?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过程。这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
12/123
有效性的重要活动,通过检查为针对过程运行中的
问题采取措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针对监视、测量和分析过程的问题是:
组织如何监视过程业绩,如过程能力、顾客满意?
必要的测量有哪些?
组织如何分析所收集的信息?
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
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针对实施必要的措施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改进过程?
需要采取哪些纠正措施
这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了吗?
措施实施有效吗?
3、以上六条要求,是过程方法的体现,其中a)、
b)、c)三条是策划,d)条为实施,e)条为检查,f)
条为处置,形成了PDCA循环。
4、需要说明的是,本条款提及在建立和改进质
13/123
量管理体系时,要识别外包过程,并纳入对体系
的策划中。至于如何控制外包过程,则要按7.4
采购条款要求去实施。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所需的文件;
e)本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
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
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注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
略程度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的复杂程度;
14/123
b)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媒体。
理解要点
1、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文件的作用是能
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和运行所必须的。
2、本条款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的五
项要求: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本标准中可以看到只涉及对文件控制等六项活动
提出形成文件程序的要求。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的文件;
过程应形成文件,其文件化程序要足以支持组织
有效的运作。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
规模和活动类型不同,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
15/123
程度不同,人员的能力不同,对所要求的文件多
少和详略程度也不同。因此这类文件的类型和数
量,一定要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评价这
类文件是否起到了增值作用,文件多少是否适度。
e)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从本标准中,可以查到带有4.2.4要求的有21处
(其中7.6有3处)。
3、应当认识到,标准提及的五种是质量管理体
系文件的起码的要求。
在ISO/TC176/SC2/N525R文件要求指南中还提
到,尽管在标准上没有特别要求,但能够为一管
理体系起到增值作用的文件,也可以为组织考虑
使用。如:
过程图、流程图或过程描述、组织结构图、规范、
作业指导书、内部沟通文件、生产计划、批准的
供方清单、检验和试验计划、质量计划。
4、文件结构和形式也可由每个组织来决定。如一
个小型组织可能会发现,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
16/123
描述包含在质量手册中是适宜的,包括标准所要
求的所有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大型的集团则可
能有总部的、区域的若干个手册和复杂的文件
层次。
4.2.2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
与合理性(见1.2);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
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述。
理解要点:
1、质量手册是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
件,它可以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
理体系一致的信息。
2、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手册内容至
少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
17/123
合理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与本标准范围不是一个
概念,它是指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受控的范围,
包括与覆盖的产品、场所和部门有关的全部过
程。这个范围与组织的质量承诺和承担责任相
关。因些,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范围
可以包括全部产品、场所及其所涉及过程,也可
以由于某种原因,范围只覆盖其中部分产品及其
过程。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如果要删减某些要求时,手册
中应对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做出说明,因为这
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变动。这种变动又和
组织及其顾客双方权益相关。
b)体系文件的文件程序或对其引用;
文件程序可以写入手册中,也可以引用,
这取决于组织的规模或产品的复杂程
度等多种因素。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18/123
这是4.1条款的具体实施,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应当在手册中予以表述。
3、应当认识到,标准所提及的三项要求,是质量
手册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一本完整的手册,还可
以从组织的实际出发,添加一些内容,如组织机
构图、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对手册的管理等。手册
的条款也不一定要与一一对应,只要内容包括了即
可。手册编写要符合组织实际和使用习惯有利于使
用,并达到应有的增值作用。
4.2.3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
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
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
控制: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
适宜的;
19/123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
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
标识。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中所使用的文件应予以控
制,因为这些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
程如何有效运行,和运行结果如何证实。文件
失控,将影响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
施。
2、本条款要求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文件
的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处置等
活动实施控制。控制内容包括:
a)为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文件在发布
20/123
前要得到授权人批准;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可能包括
由于不同原因而需要对文件进行修改的或是
为了保持文件的有效性而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实
施的,都要在文件变动后进行评审与更新,并
再次得到授权人批准;
c)识别文件的现行和修订状态;
文件状态是指文件是否有效或无效的状态。识别
文件的现行和修订状态可以用不同方法,如采用
文件状态控制清单或在文件上进行标识等。某
些文件经过修订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状态编
号来反映其不同的修订版本。
d)确保在使用处能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出于不同的需要,适用文件并不一定是最新版
本,如生产一些老产品的备件所需的图纸。
e)确保的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外来文件,一般可包
21/123
括: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与产品和过
程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来自顾客或供方的标准、
图样、验收准则等。对这些文件除识别外,还应
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通常作废文件要及时收回,并按照程序文件规定
进行处置,但若因某种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
对这些文件则应做好标识以防止与有效文件混
淆,形成质量事故。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
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
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
制。
理解要点:
1、记录是指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
动的证据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记录,是
22/123
为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和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提
供证据。但记录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量形成,
就不能更改或更新。所以这种文件不能用4.2.3条
款控制,而是按本条款控制。但要说明,未经填
写的记录表格,其制定和更新按4.2.3控制。
2、应编制形成的的程序,对记录进行控制。包
括:
记录的标识,如不同用途的记录采用不同的编号;
记录的贮存,如对贮存场所、温度、湿度的要求;
记录的保护,如采用措施防止记录损坏、变质,以
及必要时保密要求;
记录的检索,如编目查阅的规定;
记录的保存期限,按照记录的不同用途,确定不同
的保存期限;
记录的处置,如记录的销毁或对有长期保存价值的
记录进行归档。
5.管理职责
23/123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
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获得。
理解要点:
1、最高管理者是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
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即最高领导层。
本条款提出了最高管理者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
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活动中应承担的管理
职责,并作出承诺。
2、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承诺提供
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
性,这是以关注顾客为焦点的具体体现;
24/123
b)制定质量方针,给出组织在质量方面的关注
焦点;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以支持质量方针的实
现;
d)进行管理评审,以实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
价和持续改进;
e)确保资源的获得,这是质量管理体系得以运
行和改进的条件
3、以上五项承诺的证据,要通过本标准5.2、5.3、
5.4、5.6、6.1等条款的实施后获得。因此,本条
款也可以认为是管理职责的总的要求。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
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理解要点:
1、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存于其顾客,因此,最
高管理者应当将实现顾客满意,作为组织的根本
需求。
25/123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
以满足,首先要识别顾客需求,包括当前的和预
期的,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起来;顾客
要求确定后,应当转化为组织的要求;并体现在
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并将形成的产
品提供给顾客,以满足顾客需求;最后,还要获
得顾客是否满意的信息,进行持续改进。
3、本条款要与识别产品要求(7.2.1)和顾客满意
监视和测量(8.2.1)结合,说明了最高管理者职责
涉及从关注顾客要求到获得顾客满意的全部活
动。
5.3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
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26/123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理解要点:
1、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
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建立质量方针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对内可
以用于形成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显示组
织在质量领域的追求,以取得顾客信任。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组织的宗旨体现在组织的总方针中,总方针可能
涉及有增长率、资金、利润、环境、职业卫生与
安全等多方面的追求,质量方针应与总方针一致。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
效性的承诺;
满足要求(即满足顾客要和法律法规要求)和持续
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构成了质量方针的主
要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27/123
质量方针一般体现一种理念,比较原则和抽象,
要靠质量目标支持得以实现。而质量目标的制定
和评审又要以质量方针为框架,两者有着密切的
关系,并可确定预期的结果,帮助组织利用资源
达到这些结果。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在持续的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质量方针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因此,对方
针的持续适宜性要进行评审,这种评审通常可在
管理评审中进行。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
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
内容(见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
量方针保持一致。
理解要点
28/123
1、设置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
源以实现目标的活动就是策划。5.4条款“策
划”是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是组织的一
种战略性的策划。
2、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组织的相
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通过质量目
标的展开和落实,以确保组织总的目标实现。
相关职能和层次应当与组织的规模和实际需
要相适应。
3、质量目标要在质量方针的框架内展开,用
以支持质量方针的实现,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
致。
4、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通过实现质量目标来达到向顾客提供满足产
品要求的产品,获得顾客信任。满足产品要求
所需的内容,可以是达到相关产品的综合特性
或要求,减少或消除有缺陷的产品和过程的要
求,持续进行大幅度质量改进的要求等。
29/123
5、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包括定量或定性
的目标要求。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
以及4.1的要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
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性
决策的体现,在新建或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中的
一种活动。标准对这种策划和产品策划分别提
出要求,更利于组织的应用。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不论是新建的,
还是改进的如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从1994版
向2000版转换,就应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
标和在4.1条款中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
30/123
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往往会涉及过
程、资源、机构、职责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对体系变更策划和实施时,要保持质量管理体
系的完整性。例如组织要对机构进行调整,涉
及到有人员的分配,职责的重新划分,程序的
的重新修订等,因此要在变更前做好转换的实
施方案,包括如何和处理好各种接口关系,以
保持体系完整和有效的运行。
3、策划的结果,可以是组织适用的任何文件或
相应的证据,如质量手册。
5.5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
和沟通。
理解要点:
1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是体系和过程得以运
行的组织保证。
31/123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
和沟通。规定部门和岗位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质量管理体系策
划中必须解决的一项工作。“规定”要有证据,可
以包含在手册中,可以出现在相关程序文件中,也
可以是一个特定文件。
3、对规定的职责、权限要在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
中沟通,增进理解,这是规定职责、权限得以有效
实施的必要条件。
5.5.2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
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
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
施和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
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
32/123
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
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理解要点:
1、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
代表。管理者可以是最高管理层成员,也可
以是一般的管理者,但要考虑到他是否能得到
最高管理者的委派,和能直接向最高管理者报
告工作这个条件。
2、管理者代表不论是否有其他方面职责,都
应具有以下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
施和保持,该代表受最高管理者的委托,能处
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
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
识,关注顾客要求在组织内进行有关意识培训
33/123
应是其一项责任。
5.5.3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
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有效性进行沟通。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存在着大量需
要沟通的信息。沟通能达到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传
递,以达到在组织内增强理解和协调行动,这对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是必需的,是确保质
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过
程,包括与沟通有关的各种活动。如沟通的对象、
内容、方法、时机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还要对效
果如何检查作出规定。
3、通常沟通的方法可以是采用不同的会议、内
部通知或通讯、电子媒体、各种声像设备等。
4、内部沟通安排是否要形成文件,标准未要求,
组织可以结合自已实际作出决定。
34/123
5.6管理评审
5.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
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
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理解要点:
1、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一种重要
方法,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职责。通过按
策划的时间进行管理评审,可以确保质量管理
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可以识
别对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以及变更的需要,
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体现在
那些方面?
任何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都于动态的客观
情况中,面临着各种内部或处部的变代,如依据的
35/123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换版、新的法规颁布、市场
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组织的领导成员调整、员
工的更迭、产品的更新、工艺路线的变动、设备的
引进等。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
适宜性。持续适宜性就是质量管理体系与所处的客
观情况的适应能力,因此组织要分析情况及时做
出体系与情况相适宜的变更。
3、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体现在哪
些方面?
无论是组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是组
织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对现有体系的变更中,都有可
能存在这样或那样未考虑周全的问题,如过程未能
充分地展开、职责权限或接口关系规定不够明确、
资源配置不相适应。由于这类原因,造成过程未能
受控或控制不好,这就是没有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
充分性。充分性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达到充分展开和
受控的程度。
4、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体现在那些
36/123
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策
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的结果的程序。策划包括制
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通过体系的建立、
实施和改进以达到方针、目标的全部活动。策
划的结果应体现在实现方针、目标的结果,又
具体体现在与体系有关的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
性、顾客满意的程度、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地运行、
针对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实施、是
否有效等方面。
5.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37/123
g)改进的建议。
理解要点:
1、为了做好评审,要向管理理评审提供充分、
完整和准确的信息,这是有效地进行管理评
审的前提条件。
2、管理评审应包括以下信息:
a)审核结果,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b)顾客反馈,包括满意和报怨。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过程的业绩包
括与过程准则和过程目标对比的结果;产品的
符合性包括产品和关键特性符合情况,除与自
已前期水平对比外,有条件时,还应当包括与
竞争对手或行业先进的水平对比等。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情况,包括针对日常生产
或服务提供所发现的不合格
和顾客投诉。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38/123
g)改进的建议。
3、这些信息要在评审前,由有关部门做好准备,
包括必要的数据分析。
5.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着的任何
决定的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
理解要点:
1、管理评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
果,通过管理评审,要在最高管理者主持
下,就质量管理体系和与体系相关的产品如何
改进决定。这种决定可以形成报告或会议纪要
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落实和检查。
2、管理评审输出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决定
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
39/123
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修订或调整,组织机
构的变动,人员职责、规定的调整或变更,以
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补充或换版等。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为了达到顾
客满意,组织应针对顾客反馈和产品监视与测
量等活动的结果,针对整个产品或某些关键特
性,做出改进决定,如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
老产品进行重大改进、或针对某个部件或关键
特性进行改进。管理评审要对与质量体系相关
产品做出改进决定,这也是ISO9001:2000标
准重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体现。
c)资源需求,包括需要补充或调整的人力、物
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对员工
再培训,强化质量意识教育等。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
40/123
性;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理解要点:
1、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建立、实施
和持续改进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与顾客要求
的产品符合性相关,因此资源管理是质量管理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
性。不论是新建,还是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其
过程,均需要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
资源,也包括硬件和软件,如对人员能力的培
训和开发。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为了满
足顾客要求,就要不断地设计开发新产品,改
进老产品,改进过程,这些都不能缺少所需
的资源投入。
3、条款提出应确定和提供的是“所需的”资源,
41/123
即满足体系运行和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必不可
少的资源。其获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
自有资源,也可能是外包的。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
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理解要点:
首先应识别从事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是否是胜任
的,符合需要的人员应具有适当的条件,包括:
教育,即与相关工作所需的学历要求;
培训,即与相关工作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
技能,即与从事岗位相关的必备技能要求;
经验,与所从事的工作经历相关。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
42/123
能力;
b)提供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
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
4.2.4)
理解要点
组织应确定并采取措施,以确保提供所需的人力
资源: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
能力。即6.2.1条款所提出的教育、培训、技能、
经验等是否符合要求;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
其他措施可以是公开招聘所需人员、外聘专家
等;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如培训是采取的
一种措施,是否有效,要通过必要的测验、考
43/123
试、面试等方法来评价,有时还通过实际操作
来验证是否达到培训预期要达到的要求;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
性。这就要加强对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
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并为组织实现质
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
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理解要点:
1、基础设施是组织运行所必须的设施、设备
和服务的系统。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
需的基础设备。确定并提供基础,是为了实施、
44/123
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也是为
了符合产品要求,达到顾客满意;维护则是为了
保持基础设施能力。
2、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相关设施
是指与建筑物配套的通风、照明、空调、电力
供应等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此处“设备”应当
是一种泛指的装备概念,可以是与过程相关的
各种设施、设备、工具、辅具、测量用仪器仪
表、生产或服务提供所需的专用器具等;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
工作环境。
理解要点:
1、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条件
可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
45/123
工作环境能对在环境中工作的人和物产生影响。
因此,也是需要重视和予以控制地的一种资源。
2、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
工作环境,应当考虑:
------与人员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适宜的工作方
法,更利于发挥人员潜能、安全规范和防护设备的
使用,人类工效学的应用等;
------与人和物均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环境的温
度、湿度、照明、通风、洁净度、噪音、振动和污
染等。
不同产品要求符合不同的环境条件,如生
产电子集成电路元器件的场所要求超净环境,生
产精密测量器具场所要求恒温和防振,而一个棉
纺织厂的纺纱过程,除了温度要外,还应保持一定
的湿度。
7.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
46/123
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
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
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
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
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
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
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2:组织也可将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
程的开发。
理解要点:
1、产品实现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从识别与
47/123
体系相关产品要求开始到向顾客交付产品并包
括交付后服务的全部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直
接增值的过程。从本标准附表B.2中,可以识别
它与1994版ISO9001标准以下条款有关:
4.3合同评审;;4.4设计控制;4.6采购;4.7顾客
提供产品的控制;4.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4.9
过程控制;4.11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4.12检验
与试验状态;4.15搬运、贮存、、防护与交付;4.19
服务。
2、7.1条款的意图是指每个产品实现前,首先应
当进行策划,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产品的目
标和要求。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
的其他过程要求相一致,即符合4.1条款中提到
的要求,要识别被策划的产品所需的所有过程,
并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控制过
程。
本条款不要与标准5.4条款的策划相混淆,那是
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要求。
48/123
2、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
方面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即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明确其质量
目标和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在产品的标准
或产品特性中(对服务产品可指的服务规范),和相
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产品
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才能为识别过程、控制过程
提供依据。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包括识别与该产品有关的过程,包括管理职责,产
品实现过程与支持过程,以及为控制过程所需要
的文件,如程序、指导书等,以及与过程相关的
资源要求,如需要新增的设备、工具、组织人员
培训等。
c)针对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
试验活动,以及产品的接收准则;
产品可以包括采购产品、过程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49/123
确定这些准则可以为判断过程业绩和产品符合性
提供依据。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
记录。
4、策划的结果应形成组织适宜的形式,通常对
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称为质量计划,但有些
行业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或名称。
5、需要说明的是,7.3条款设计和开发主要是
针对产品的。有些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可用7.1
产品实现策划控制,但由于某些原因也可以用
7.3条款进行控制。如某些行业产品设计和开发
与过程设计和开发是结合一起的;又如某些过
程设计和开发十分复杂,采用7.3可以比采用7.1
控制得更细化、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
6、产品实现过程,除7.1产品实现的策划外,还
有7.3.1设计和开发的策划和7.5.1中提及的对生
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质
50/123
量体系策划间的比较,可用表2-3来表示。
表2-3几种不同策划的比较
条
款
名称主要内容和特点
5.4
.2
质量管
理体系
策划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识别
与体系有关的过程,确定过程,
控制过程。
7.1产品实
现策划
针对特定产品、项目、合同实现
的策划。明确产品目标和要求,
识别与产品有关的过程,确定和
控制过程。
7.3
.1
设计和
开发策
划
针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的
策划。设计和开发是产品实现过
程的一部分,其策划可视为产品
实现策划的一部分
7.5
.1
生产和
服务提
针对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
的策划。生产和服务提供是产品
51/123
供策划实现过程的一部分,其策划也可
视同为产品实现策划的一部分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
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
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理解要点
1、组织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以
及与顾客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
求,才能正确作出能否和如何满足这些要求的
决定,并实现这些要求,以达到顾客满意。与
顾客有关的过程,包括了确定产品要求、评审
52/123
产品要求和与顾客间建立有效的沟通。
2、7.2.1条款是如何识别包括顾客要求在内
的产品要求的有关内容,包括: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的要求,即顾客的明示要求,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是没有形成文件的。
B)顾客虽未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用途
所必须的要求,即隐含的要求,或不言而喻
的要求。如银行提供储蓄服务,必须为顾客保
守机密;酒店提供住宿服务,必须在接待新
客人前更换卧具和对客房进行清理,这些无须
顾客再提出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也是组织必须
履行的义务。如食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组织,必
须遵照食品卫生法;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必须符
合电气产品安全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如组织为了得到
顾客满意,主动作出对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某
53/123
些,免费为顾客定期上门维修服务等。
3、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地加以识别,
才能形成组织应满足的产品要求。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
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
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
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
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结果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
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
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
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54/123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订单进
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代之对有关的产
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
理解要点:
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一经确认,就形成了组
织与顾客间的一种“协议”,包含着涉及双方
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如不能实现与产品有关
的要求,就要承担某些不能履行协议的责任,
不仅仅只是经济损失,还影响到组织的信誉和
顾客的信任。因此,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
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提供产品前进行,
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预防功能的一种体现。
2、评审过程应做到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即7.2.1条款所要求的
四点;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定单要求已得
到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包括质量、数量、
55/123
交货期及其他要求。
这三项要求集中反映两点:产品要求完整明确;
组织有能力去满足。
3、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
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确
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复述顾客要求,再次
请顾客认可,或将顾客要求形成记录,或用
传真请顾客确认。
4、产品要求变更,组织应在文件得到修改,
相关人员知道变更的要求。
5、某些情况,如网上销售,对定单评审是不
实际的,此时要以上网信息如产品目录、规格
型号、产品特点和价格等的评审来代替,也就
是将所有上网信息都视为是向顾客的承诺。如
果不能按照上网信息表明的要求满足顾客,
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影响着组织的信誉。
类似这种情况,如对组织发布广告、宣传品
(在有效期内)的内容评审,要求是相同的。
56/123
7.2.3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
的有效安排;
a)产品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理解要点:
1、与顾客进行有效地是准确和充分理解顾客
要求,并满足顾客要求,获得顾客满意信息反
馈的重要途径。组织应当对如何进行顾客沟通
作出安排,包括与顾客沟通的内容时机、方
法,沟通后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沟通的责任单
位和职责等。
2、本条款提出要在以下时机实施与顾客的沟
通:
a)产品信息,即在向顾客提供产品前,如何将
有关产品信息提供给顾客,包括了解顾客的需
求和期望,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组织的产品等;
57/123
b)问询、合同或订单,即在顾客提供产品成
交过程中的沟通,包括合同或订单的签定或修
改;
c)顾客反馈,即在向顾客提交产品以后,要
主动了解顾客是否满意的信息,也包括顾客的
抱怨或投诉。
7.3设计和开发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是指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
程、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术
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
于规定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时
可使用“产品设计和开发”或“过程设计和开
发”以表明不同的设计和开发的性质。
2、设计和开发是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关
键过程,通过设计和开发能将顾客要求以及相
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准确有效地转换到产品特
性或规范中,因此,要对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实
58/123
施有效的控制。
3、凡是组织具有设计和开发活动,不论是完
整的设计和开发,还是仅对设计和开发进行一
些局部性修改,都不能对本条款进行删减。即
使自己没有设计和开发能力,却承担着有关产
品的设计和开发责任,如房地产开发公司,也
不允许对本条款实施删减。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
b)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
确认活动;
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
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
予更新。
59/123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策划是针对每个设计和开发项目
的,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改进老产品,都应在实施
前进行策划。设计和开发策划也是产品实现
策划的一部分,如果产品实现只有设计和开发
阶段,如设计院的某些项目,此时设计和开发策
划也产品实现的策划。
2、设计和开发策划是确保设计和开发达到预期
目标的有效方法,组织在对每个设计和开发项目
实施策划时,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和不同复杂程序的产
品,其划分阶段也是不同的;
b)适合于每个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其中
有的项目在某个阶段可能仅有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活动,如某阶段仅有验证或评审;
c)与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也可
以是室、科、所、部门)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
60/123
保有效的,沟通管理可以包括与沟通事项有关的
人员职责、沟通内容、沟通方法、沟通时机以及
沟通效果检查等。
4、设计和开发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形成了设
计和开发计划,计划可依据其实施情况的变化而
更新。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
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输入是充分与适
宜的。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开
始,输入一旦确定,则对其后的各项活动、资源
61/123
配置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并为预期的输出明确了
应当达到的要求,也是对输出验证的依据。因此,
设计和开发输入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2、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形成记
录。设计和开发输入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即与设计和开发产品
的法律、法规,如安全、健康和环保有关的要
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其他必须的要求,如组织自已确定的一些设
计原则。
3、组织应对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宜性进行评审,输
入应完整、清楚、不能自相矛盾。评审的方法可
以是由有关人员审校、审批,也可采用会议评审
等形式。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对设计和开发的输
62/123
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
特性。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
果,即设计和开发的产品,如图纸、计算书、
配方、样品以及有关技术文件等。设计和开
发的输出应当符合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并
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等提供信息。因此,
要加以控制,并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2、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不同类型的产
品,输出的内容可能不相同。如机电产品可能
输出的是图纸、计算书、技术条件、说明书、
63/123
通用件、采用件清单等,而医药化工产品则可
能是配比、配方、技术要求,服装则可能包括
版型、样品等;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的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这些准则不仅是
针对最终产品的,也应当包括与采购、生产和
服务提供过程中作为检查是否符合的验收条
件;
d)规定产品安全或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这
些特性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或产品使用
时,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策划的安排(见7.3.1)对
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
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
64/123
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评审是指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
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设计
和开发的评审是在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确定的适
宜阶段中所进行的系统的评审,用于评价设计
和开发的结果(可以是阶段的,也可以是最终
的)是否满足产品要求的能力。系统的评审是一
种有计划、有程序的评审,对评审的目的、
时机、参加人员、发现问题的处置都有所规定。
不同类型和不同复杂程序的设计和开发项目
的设计和开发,其评审次数也不相同,有的需
要多次。如某电器公司产品设计过程中进行了
五次设计评审,分别在设计方案形成后;样品
工作图完成后;样品试验后;全部图纸、技术
文件完成后以及小批试制后进行。而有些产品
仅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如设计方案审定会,或
某产品设计文件审查会。至少进行一次设计和
65/123
开发的评审是标准的必不可小的要求。
2、对设计和开发评审的要求是: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3、评审的参加人员包括与评审阶段有关的职
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应形成决定,包括应采取
的措施,并形成记录。
4、这种系统的评审应当和设计部门的阶段文
件发放前的评审加以区别。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
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开发进行验证。验
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验证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
得到满足的认定。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
输入要求(包括阶段的和最终的),应按照设计
和开发策划中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
66/123
证。
2、设计和开发验证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除设
计评审外,常用的方法有:
变换方法进行计算;
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
较,也称类比法或经验设计;
进行试验和演示;
文件发布前评审。
不同类型产品往往采用不同的验证方法。如机械
产品、工程项目多用计算和试验;化妆品要进行
对人体皮肤的过敏性试验;药品往往要采用动物
试验和临床试验;服务设计除进行某些试验(如面
料的透气性、保暖性、防水性、色牢度等)外,有
时还借助服装表演来验证设计是否能满足规定
的要求。
3、验证的结果以及需要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
记录应予以保持.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67/123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
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
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
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
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确认是指通过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
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即是否满足顾
客或使用者的要求的认定,确认应按策划的安
排进行。
2、确认只要可行,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
成,但某些行业在产品交付前确认是不现实的,
因此也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局部确认。如工程
项目,设计单位可将全部完成的图纸、计算书、
试验报告等提交甲方确认。
3、确认通常是在使用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条
件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4、确认的结果以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
68/123
持。
5、关于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三项
活动的关系。
设计和开发的评审、设计和开发的验证与设计和
开发的一项活动是用于检查设计和开发质量的
三种不同方法,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它们的区别可用表2-4来表示。
表2-4设计评审、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的对比
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
目的评价设计结果
(包括阶段结果)
满足要求的能
力
认定设计
输出(包括
阶段输出)
是否满足
设计输入
要求
认定设计
和开发的
产品是否
满足规定
的使用要
求或已知
的预期用
途
对象相关的设计阶相关的设通常是设
69/123
段输出计阶段输
出
计和开发
的产品,提
供给顾客
的产品
时机设计的适宜阶
段可以是一次
或多次
设计输出
(包括阶
段)前
可行时,在
产品交付
前
方法通常是采用会
议方式
计算、试
验、演示、
文件发放
前评审
鉴定会或
对提供确
认的证据
的认定
参与
人员
与该设计阶段
有关职能的代
表
未规定要有顾客
或其代表
参与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适当时,
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
70/123
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
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见4.2.4)。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更改对产品满足顾客要求以及已
交付的产品都有直接的或相关的影响,因此对更
改必须重视并加以控制。
2、设计和开发的更改,通常是针对已完成的设
计和开发的输出,但也应包括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的阶段输出,这种阶段的输出已经过评审和批
准。
3、适当时应对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
在实施前得到批准。“适当时”,表明了对不同重
要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更改,要结合产品的实际决
定应采取哪些活动。如简单的更改,可能不再需
要评审和确认。
4、对设计和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
71/123
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评价内容可能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对互换性及接口等的影响,以及重新标识的必要
性;
对合同、进度和费用的影响;
对制造、试验和检验方法的影响;
对采购和库存的影响;
对维修、用户手册、备件和备件手册的影响。
5、更改评审结果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4采购
7.4.1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
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
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
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
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
录应予保持(见4.2.4)。
72/123
理解要点:
1、采购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即外购
产品和外包服务项目等。采购产品可以构成组
织向顾客提供产品的一部分,或对产品质量造
成了影响,因此要对采购过程实施控制。
2、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
求,要对供方和采购产品进行控制。控制的类
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
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如某个机器厂采购纸张
是用于办公的,此时对采购纸张的控制就可以
以是否有合格证明来决定是否采购;但是一个
印刷厂纸张是用于生产书刊的,此时纸张对印
刷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对纸张的采
购从严控制,如必要时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进
行考察,要求供方提供其质量管理系受控的证
明,以及产品的各种性能的检验报告等。
为了对不同重要性的采购产品实施不同的控制
方法,通常可以将采购产品根据其重要性分为
73/123
不同类别,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3、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
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识别和评价供方可采
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供方产品质量,如评价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序、质
量稳定性、证明符合要求的产品检验报告;
对供方相关经验的评价,包括供方质量业绩、与
提供产品相关的历史情况;
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和保持情况,提供合格产
品的质量保证能力;
供方的顾客满意程度和其他使用者的使用经验;
供方交付后的服务情况和发生问题时的处置能
力;
其他方面,如价格水平、履约情况等;
供方与其竞争对手相比的业绩。
4、组织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对供方实施有计划、有程序的持续动态管理,
不仅要选择、评价供方,并将合格供方形成名
74/123
录,实施控制,还要按照规定时间对已认定的
供方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
合格情况及其稳定性、交货及时性、履约程度
及提交产品后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不能满
足组织要求的供方,要采取继续观察、警告或
撤消其资格等处理,同时,也可以再增补一些
业绩优秀的新的供方。
5、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必要的措施应形成记
录和保持。
7.4.2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
是充分与适宜的。
理解要点
1、采购信息中表述了拟采购产品的有关需
75/123
求,是控制采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又一个重
点。这类采购信息一般都出现在采购文件和资
料中,如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合同或协
议等。有的采购信息也可能未形成文件,如电
话订货。
2、拟采购产品的信息,适当时可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对产品的批准要求,就是对采购产品的验收准
则或依据的检验标准;
对程序的批准要求,即组织和供方都应遵守的采
购程序,如对验收产品的程序、抽样的规定、采
购纠纷如何处置等;
对过程的批准要求,即与采购产品有关的过程要
求,如对产品要求增加某些表面清理工序,对电
器产品要求实施防盐防霉等处理;
对设备的批准要求是指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中指
定要使用哪些设备或设施。
b)人员资格要求:
76/123
如对从事焊接的焊工,必须是有资格的焊工;为
某宴会服务的厨师必须是一级以上的。
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如要供方提供质量保证,也可将应当符合的质量
管理体系要求纳入采购信息中。
3、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
求是充分与适宜的。如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的采
购信息进行审定、评审或批准等方式来达到。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
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
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
方法作出规定。
理解要点:
1、对采购产品应进行验证,以证实产品是否达
到采购信息中所规定的要求。验证的方法可以有
多种,常用的有进货检验或验证、到供方货源处
77/123
检验或验证等。组织应确定并实施用何种方法检
验或验证,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本条
款侧重于对验证方法的识别和确定,包括组织到
供方现场验证。而8.5.4产品的监视与侧量是对各
类产品,包括进货检验或验证的实施。
2、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现场验证时,组织应
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放行作出规定。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
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使用适宜的设备;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e)实施监视和测量;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理解要点:
78/123
1、有些组织的产品是兼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
程,而有些服务组织,则仅有服务提供过程。组
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也是产品实现策划的
一部分,是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处于受控状
态下运行的前提。
2、适用时,受控条件包括:
a)获得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的技术条件、服务
规范等。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对关键特性进行
策划和控制;
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并不是每个过程都需
要作业用文件,要以过程是否能有效得到控制为依
据;
c)使用适宜的设备,即与过程达到控制的所需的和
能持续稳定提供合格产品的设备。此外设备是泛指
的,包括工具、模具、辅具等;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这是生产和服务
提供受控的不可缺少部分,用于对过程的监视和测
79/123
量;
e)实施监视和测量,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和关
键产品特性是否符合策划的要求进行持续的控制,
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如热处理车间通过热工仪表
对热处理炉升温、保温、降温过程进行连续监控;
又如大型商场在大厅、进出口等重要部位,安装摄
像头,对商场治安进行连续监控;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此处提到的“放
行”是指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策划时要考虑各种适宜
的放行活动,如包括进货检验或验证,何时何处进
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等。本条款与8.2.4产品监
视和测量要求不同,各种检验验证活动是否符合要
求并得到放行,是属于8.2.4条款的范围。
交付是指与顾客接收产品有关的活动,交付后活动
是指生产和服务提供后的服务等活动。如组织定期
选派维修人员为顾客进行产品维修服务,每年为顾
客提供若干备品、配件,等等。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80/123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
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
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
题才显现的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见4.2.4);
e)再确认。
理解要点:
1、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
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
的过程实施确认,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
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ISO9000.3.4.1过程
定义注3表明“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
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称为特殊过程”,
81/123
本条款就是针对这类过程的控制要求。
2、是否对这类过程按本条款控制,还应根据
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而定。如对受压容
器的焊,就应按本条款要求控制,但是对一个
没有强度要求的普通产品的焊接,就不一定完
全符合本条款的各项要求。
3、确认应证实的是这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
能力,即影响过程实现的相关因素。组织应规
定对这些过程确认的安排,适用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即规定
与过程能力的要素应符合的评审条件,如对人
员、设备、环境、作业方法等的要求;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
e)再确认,可能是定期的或当某些条件发生变
化时。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82/123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
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
产品的唯一标识(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
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理解要点:
1、本条款提及的标识是识别产品的产品标
识、识别产品状态的状态标识和在可追溯性要
求场合所要求的唯一性标识(也是产品的一
种)。
产品的作用是为了区别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如
外形相同而材质不同)的产品,防止不同类型的
产品在使用中混淆。
状态标识即检验与试验状态标识,其作用是表明
产品处于什么检验状态。通常可将这类状态区
分为待检状态,即外购或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尚
83/123
待检验判定;待定状态,即所涉及产品已经检验,
但尚未出结果,如金属材料已取样做理化试验,
但还未出报告;合格状态,即经过检验或验证证
明是合格的;不合格状态,即经过检验或验证
表明该产品是不合格的。区分这四种检验状态,
是为了防止不同状态产品在使用中混淆,特别是
误用了不合格品,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损失。
唯一性标识,是产品在有可追溯性要求场合下的
一种特殊标识。如某个建设现场的仓库存放有各
种建筑材料,标号为425的水泥是一种产品标
识,但不注明其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进货日期,
仅有这种标识是不能进行追溯的。因此,有追溯
性要求时,必须是产品上附有唯一性标识。
2、产品标识可以采用标签、标牌、记录表明
产品,或用不同颜色、不同印章在产品上进行
标识。
状态标识应用标记、标签、印章、记录等形式表
明相应产品外,还可以划分地点,用不同区域的
84/123
产品表明不同的状态。
3、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
采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如某些产品生产相
对简单,不标识也不会造成误用,就不一定需
要对过程中产品进行标识;有些外购产品本身
有铭牌,不会混淆,也不一定要再标识。
而状态标识则是对产品监视和测量的需要。可以
认为,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产品,都应当能
识别其状态,这是确保产品符合要求的一个条
件。
4、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
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为了实现可追溯性,产品标识应与生产或服务原
始凭证一致,如产品号、批号、序号、日期等。
由于生产流程中有时可能使原产品标识损坏和
消失,因此必须在下一步过程中恢复其原有标
识,以实现追溯的可能。如一种离心浇注水管
在浇注成型后要在内壁管口处标注批号、管子编
85/123
号,然后在内壁覆盖混凝土涂层前,再将该标识
移至水管外壁,此后,在外壁涂沥青前,又再次
将标识移至内壁,最后,在交付成品时,内壁标
识又要改为喷涂在外表面上。
表2-5产品和状态的区别
产品标识状态标识
作用防止不同类型
产品混淆,必
要时可以追溯
防止不同状态
的产品混淆误
用不合格品
标识必要性必要时,对生
产和服务提供
产品标识,有
可追溯性要求
时必须标识
凡需要监视和
测量的产品都
要识别状态标
识
标识可变性为可追溯性实
施标识,是唯
一性的
随产品状态的
变化,标识也
相应变化
5、某些行业或组织可以用技术状态管理来保持
86/123
标识和可追溯性。如图纸的图号可随每次图纸内
容的变动而相应的变动,如在原有图号后再附上
a、b、c等标记,可以明显地与变动前的图纸相
区别,以有利于可追溯性要求的实现。
7.5.4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
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
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
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
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
理解要点:
1、顾客财产指顾客所拥有的并与组织质量管理
体系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相关的财产,顾客财
产按照其不同控制要求,可以分为两类:
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组织妥善保管和爱
护的顾客财产。这类顾客财产多存在于服务提供过
程中,如酒店,服务组织要妥善保管好内部停车
87/123
场中的顾客车辆,保管和爱护顾客的行李;邮局要
妥善保管并安全托运顾客托运的包裹到目的地;
由顾客提供给组织或构成产品一部分使用的顾客
财产。这类顾客财产常用于生产过程,如顾客提供
材料、元器件供组织用于产品,也包括顾客提供给
组织使用的图样、工具等。提供过程也有类似的情
况,如餐馆接受顾客自带的海鲜进行加工。对供组
织使用的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
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2、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不适用,应报
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3、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软件产品。如顾
客提供的图样和技术信息,顾客在办理储蓄业务
时提供的个人密码。
7.5.5产品防护
在内部自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
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
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
88/123
组成部分。
理解要点:
1、当产品在组织内部处于受控状态,直至合格
产品交付给顾客前,组织都有对产品的防护责任,
使交付的产品包括外观都保持完好状态。
2、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包括:
标识:包括建立必要的包装标识,表明产品和某些
特性以及防护标识;
搬运: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提供,采取适宜的搬运
方法和设施,防止产品的损坏和变质;
包装:按照产品需要,采用适宜的包装程序和包装
材料;
贮存:对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产
品,包括在仓库或在露天料场的产品,做好标识、
收发、保管、维护,并采用适宜的设施和工作环境;
保护:采取多种保护措施,确保交付给顾客的产品
符合要求。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9/123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
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
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
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
按照规定的时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
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
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
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
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
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
90/123
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
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2:1992和
ISO10012:1997。
理解要点:
1、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活动,以及
所需的监视和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要求提供证
据。由于监视和测量装置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过程
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因此,要对监视和测
量装置实施控制。
2、监视活动一般是指采用适宜的监视设备,对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监视,评定这种过程是
否处于正常状态。如生产线或设备上安装有显示
工作状态的仪器、仪表,大型商场售货大厅中安
装有摄像设备观察工作秩序和治安状况。而测量
活动则为测定量值的一组,需要通过测量提供数
据。两者用途不同,控制方法也不全相同,如监
视装置就不必要进行周期检定或校准。
91/123
3、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
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包括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监视
和测量设备,以及其准确度的要求和适宜的监视
和测量方法,实施监视和测量人员的条件等。
对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方式,取决于其
对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的影响程度,因此组织应当
对相关监视和测量装置作出具体分析。如量杯用于
测量化学溶液提供化学分析数据,就要按周期检定
或校准;而用于量水的,就不必再进行周期校准。
提供化学分析数据,就要按周期检定或校准;而
用于量水的,就不必再进行周期校准。
4、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应:
a)按照规定时间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用于
校准或检定测量标准当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BIPM)对“校准”的定义是:“在
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或
实物量具所体现的值与被测量相对应的已知值之
92/123
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对“检定”的定义是“国家法制计量部门(或其他
法定授权的组织)为确定或证实测量器具完全满足
检定规程的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由上面两个定义可以认识到,校准是一项技术性
操作,通过校准可以给出测量器具量值,依据的
是校准规程,性质是组织的自我行为即不受到法
律法规约束;而检定是一项执法活动,由政府计量
部门或其授权组织完成,依据的是计量检定规程,
涉及到需要检定的计量器具由政府的计量法规、
规章中作出规定,通常是指包括与贸易结算、医疗
卫生、环境保护、安全防护有关的计量器具和部分
企事业用的计量标准。
不论检定也好,校准也好,都要求为其测量的标准
器能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在没有
国家测量标准的情况下,组织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方
法进行自行校准,如采用与同类测量装置进行比
对、或委托原生产厂家提供校准依据或方法。对这
93/123
类校准,也应形成记录,组织借口没有校准标准
就不对在用的测量器具校准是不符合本条款要求
的。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调整是使测量装置达到工作正常和没有偏移而适
于使用的状态所进行的操作。某些测量装置在按规
定周期检定或校准时,要进行调整,还有一些测量
装置可由使用者在使用前进行调整,如某些秤重设
备不在零位,某些仪表存在漂移等。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对受控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能识别其校准状态,
即是合格的(在有效周期内)、不合格的,还是停用
的、封存的。识别方法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标志,
也可以采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通过注明各种
装置的校准或检定日期来实施控制。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对需要调整的测量装置要由经过培训、有资格的操
作者实施调整。对调整后的装置适宜时,可采取必
94/123
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误操作。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5、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即使是在有效周
期内,组织也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
价和记录。如评价可以采取与同类测量设备比对
的方法,以便发现问题;同时,要对该设备和受
到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关记录应予
以保持。
6、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和软件,要在初次
使用前,对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进行确认,必
要时还要再确认。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
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95/123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
程度的确定。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建立、实施、保持,
还必须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过程方法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如何
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组织首先要作好
策划。
2、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
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
要采用适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技术的应用。虽然
本标准中没有专门的统计技术条款,并不表明
统计技术不重要了,在ISO9000.2.10“统计技术
的作用”中,对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做了充分的
96/123
说明。本标准的附表B.2中指出与统计技术有关
的条款有:.8.1总则、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4数据分析。因些,
必要在策划时,联系自已的实际,确定和实施
包括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的方法。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
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
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理解要点:
1、监视和测量的对象包括体系、过程、产品。
对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又包括采用顾客满意和内
部审核两种方式。
2、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
程度的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感受必须是来
自顾客的亲自体验,用推测、估计来测量顾客
满意是不真实的。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
97/123
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
明顾客很满意,即使规定的顾客要求符合顾客
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能确保顾客很满意。
因此,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对顾客满意程
度进行监视和测量,并能根据顾客反馈信息找
到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采取改进措施,
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方面。将顾客
满意作为对质量体系业绩的评价方法,也是“以
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3、组织应当建立顾客满意测量信息的收集和
处理渠道,包括以下信息:
有关产品的符合性、交付和交付后服务的信息;
有关顾客要求以及法律法规要求变化而导致的
产品要求的变化信息;
有关顾客满意、顾客抱怨或其他建议。
4、对信息的收集,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
如:
向顾客进行问卷调查;
98/123
随同产品和服务提供附有征求顾客意见表;
访问用户;
邀请顾客代表座谈;
委托中介组织,做顾客满意调查。
收集信息,要特别注意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
要根据顾客多少,决定是全数调查还是抽样调
查;抽样样本量多少;样本是有代表性。对获得
的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信息,要进行分析,为改进
提供依据。
8.2.2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
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
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
以往审核的结果,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
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
99/123
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
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
4.2.4)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
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
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
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1-1ISO10011-2及
ISO10011-3
理解要点:
1、实施内部审核,是为了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
符合性和有效性,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
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
和持续改进。
2、内部审核应制定文件化程序,对审核频率、
时间、审核人员的职责、方案制定和发现的处
置均做出规定。
100/123
3、通过审核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
a)符合产品实现策划的安排、本标准的要求、
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4、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审核是“针对
特定时间所策划,并有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
可以理解为一个较长期的审核计划,它不同于
一次具体的日历审核计划。方案中应规定审核
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
5、为了确保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的选择
要注重素质、能力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审核员
还不应审核自已的工作。
6、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针对不合格采取
纠正措施。审核人员应实施跟踪活动,要对采
取的纠正措施验证并提出验证结果的报告。
7、策划、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要形成记录并
保持。
8、本条款内部审核是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3:4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18178130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质量要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质量要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