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质量要求

更新时间:2023-03-08 03:42:58 阅读: 评论:0

早教知识乐园-海棠花的养殖方法

质量要求
2023年3月8日发(作者:幼儿园大班数学)

1/123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1.1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

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

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

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

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

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理解要点:

1、此处“范围”规定的是ISO9001标准适

用的应用范围,此范围不应当与组织的质

量管理体系范围相混淆。

2、总则中明确了本标准适用于:一是组织

2/123

需要证实其能力是否能稳定地提供满足顾

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二是通过

组织体系的有效应用,可以增强顾客满意。

这说明了2000版ISO9001标准适用范围的

扩大,不仅仅可以用于内部或外部证实组

织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还可以通过体系

的有效应用,达到顾客满意。

3、凡是提到顾客要求时,总与适用的法律

法规相联系,体现了满足产品要求,包括

明确的、隐含的和必须履行的要求。

4、增强顾客满意,还应包括体系的持续改

进过程,而不仅是防止不合格。

1.2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

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

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

3/123

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

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理解要点:

1、本条款说明ISO9001标准是通用的,适合

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

织。但应当承认新标准的全部要求不是对于所

有组织都必然相关,因此本条款允许使用者在

符合条件时,对标准某些要求进行删减。

2、标准提出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

时,可以考虑对其删减。删减应符合以下的条

件:

------仅限于ISO9001标准的第七章,即产品

实现的有关条款要求;

------不会由于删减,而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

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能力。

------不会因为删减,而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

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责任。

3、删减某些要求,对组织来说,是必须慎重

4/123

对待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存在需要删减的相

关活动。如某个工程公司只有施工资质,没有

设计资质,就以考虑对7.3设计和开发条款删

减;某个产品制造厂开发的产品直接投放市

场,不存在由顾客提供技术或原料进行代料加

工等活动,就可以考虑对7.5.4顾客财产进行

删减;某个质量管理咨询公司,服务提供过程

不存在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就可以考虑对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进行删减。

4、某些外包过程,涉及到组织应承担的责任

也不能删减。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某设计是

外包的,施工是外包的,监理是外包的,但公

司对这些外包项目都负有责任,因此涉及到的

相应条款如7.3设计与开发等也不能删减。

5、由于组织和产品特点多种多样,对某个组

织的某项活动能否删减,应当结合其实际情

况作出判定,不可能有一种公式化规定。删减

条款涉及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涉及到相

5/123

关活动和过程是否受控,涉及到组织和顾客双

方的权益,因此使用时要认真对待。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

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

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

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组织

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ISO9001:1994

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用以取代术

语“分承包方”。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6/123

理解要点

1、本标准采用了ISO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2、2000版ISO9001标准使用了新的供应链,以

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ISO9001:

1994

分承包方供

方顾客

ISO9001:

2000

供方组

织顾客

以上新的供应链与1994版的对比,不难看出:

2000版ISO9001将“组织”代替了1994版的“供

方”,将“供方”代替了1994版的“分承包方”。

这样更改,更好地反映了当前的使用情况。

4.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

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

7/123

的应用;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

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

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

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

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

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

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

程。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是建立(包括形成文件)、

8/123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

总体思路,也是质量管理原则中的“过程方法”

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

应用。

2、总要求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

应用。

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

组织有着不同的过程,如果与产品相关的某些过程

未能识别,并予以控制,势必将影响到提供给顾客

产品的符合性。

通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

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上述过程又可展开,如产品实现过程可包括:产品

实现的策划、识别和评审产品要求、设计和开发、

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等过程。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也称生产流程或服务流程)

还应当进一步展开,这个过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

9/123

的产品有密切的关系。每个组织的生产流程或服务

流程几乎都不相同,如同样是机械制造企业,有的

有铸造、锻造等毛坯行产过程,有的则没有,也可

能采用外包。对过程的适当的展开,是对过程实

施控制的前提。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

包过程,组织也要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因此,准确

地识别和判定所需的过程,是建立、实施质量管

理体系的首要任务。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时,应当针对下述问

题提问并得到回答:

我们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些什么过程?

有无影响到产品符合性的外包过程?

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是什么?

过程的顾客是谁?(说明:顾客有内部和外部的,下

一过程就是本过程的顾客。)

这些顾客的要求是什么?

过程的“所有者”是谁?(说明:所有者可指过程涉

10/123

及的关键部门或主要责任者。)

b)确定这些过程顺序和相互作用。

过程顺序,便于确定每个过程的输入是什

么,输出是什么,本过程与哪些过程有相关关系、

接口关系。通常,流程图是识别过程顺序的较好方

法。

与确定过程相关的问题是:

组织的过程的总体流程是什么?

如何描述流程?采用过程图或流程表?

过程间的接口是什么?

我们需要哪些文件,如文件程序、作业指导书?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

准则和方法。

在识别和确定过程及其接口关系后,就要确定确保

过程有效运行的准则和方法。准则,即对每个过

程应符合的要求或过程标准。通过对准则的确定,

以达到每个过程期望的结果方法,即如何控制、如

何测量的规定或程序。

11/123

确保过程有效运行所需准则和方法的问题是:

过程结果中所期望的特性和不期望的特性是什

么?

对过程监视、测量和分析的准则是什么?

如何将准则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产品实现

过程中?

收集数据有哪些适用的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这是支持过程

运作和监视过程的必要条件。

确保资源和信息获得的问题是:

每个过程需要哪些资源?

有哪些沟通的渠道?

组织如何提供关于过程内部和外部的信息?

组织如何获取反馈信息?

组织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组织需要保存哪些记录?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过程。这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

12/123

有效性的重要活动,通过检查为针对过程运行中的

问题采取措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针对监视、测量和分析过程的问题是:

组织如何监视过程业绩,如过程能力、顾客满意?

必要的测量有哪些?

组织如何分析所收集的信息?

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

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针对实施必要的措施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改进过程?

需要采取哪些纠正措施

这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了吗?

措施实施有效吗?

3、以上六条要求,是过程方法的体现,其中a)、

b)、c)三条是策划,d)条为实施,e)条为检查,f)

条为处置,形成了PDCA循环。

4、需要说明的是,本条款提及在建立和改进质

13/123

量管理体系时,要识别外包过程,并纳入对体系

的策划中。至于如何控制外包过程,则要按7.4

采购条款要求去实施。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所需的文件;

e)本标准所要求的质量记录。

注1: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

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注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

略程度取决于:

a)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的复杂程度;

14/123

b)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媒体。

理解要点

1、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体。文件的作用是能

够沟通意图、统一行动,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和运行所必须的。

2、本条款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的五

项要求: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本标准中可以看到只涉及对文件控制等六项活动

提出形成文件程序的要求。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的文件;

过程应形成文件,其文件化程序要足以支持组织

有效的运作。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

规模和活动类型不同,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

15/123

程度不同,人员的能力不同,对所要求的文件多

少和详略程度也不同。因此这类文件的类型和数

量,一定要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评价这

类文件是否起到了增值作用,文件多少是否适度。

e)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从本标准中,可以查到带有4.2.4要求的有21处

(其中7.6有3处)。

3、应当认识到,标准提及的五种是质量管理体

系文件的起码的要求。

在ISO/TC176/SC2/N525R文件要求指南中还提

到,尽管在标准上没有特别要求,但能够为一管

理体系起到增值作用的文件,也可以为组织考虑

使用。如:

过程图、流程图或过程描述、组织结构图、规范、

作业指导书、内部沟通文件、生产计划、批准的

供方清单、检验和试验计划、质量计划。

4、文件结构和形式也可由每个组织来决定。如一

个小型组织可能会发现,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

16/123

描述包含在质量手册中是适宜的,包括标准所要

求的所有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大型的集团则可

能有总部的、区域的若干个手册和复杂的文件

层次。

4.2.2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

与合理性(见1.2);

b)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

其引用;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描述。

理解要点:

1、质量手册是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

件,它可以向组织内部和外部提供关于质量管

理体系一致的信息。

2、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手册内容至

少包括:

a)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

17/123

合理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与本标准范围不是一个

概念,它是指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受控的范围,

包括与覆盖的产品、场所和部门有关的全部过

程。这个范围与组织的质量承诺和承担责任相

关。因些,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范围

可以包括全部产品、场所及其所涉及过程,也可

以由于某种原因,范围只覆盖其中部分产品及其

过程。

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如果要删减某些要求时,手册

中应对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做出说明,因为这

涉及到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变动。这种变动又和

组织及其顾客双方权益相关。

b)体系文件的文件程序或对其引用;

文件程序可以写入手册中,也可以引用,

这取决于组织的规模或产品的复杂程

度等多种因素。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18/123

这是4.1条款的具体实施,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应当在手册中予以表述。

3、应当认识到,标准所提及的三项要求,是质量

手册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一本完整的手册,还可

以从组织的实际出发,添加一些内容,如组织机

构图、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对手册的管理等。手册

的条款也不一定要与一一对应,只要内容包括了即

可。手册编写要符合组织实际和使用习惯有利于使

用,并达到应有的增值作用。

4.2.3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

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

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

控制:

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

适宜的;

19/123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

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

标识。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中所使用的文件应予以控

制,因为这些文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

程如何有效运行,和运行结果如何证实。文件

失控,将影响到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

施。

2、本条款要求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对文件

的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处置等

活动实施控制。控制内容包括:

a)为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文件在发布

20/123

前要得到授权人批准;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可能包括

由于不同原因而需要对文件进行修改的或是

为了保持文件的有效性而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实

施的,都要在文件变动后进行评审与更新,并

再次得到授权人批准;

c)识别文件的现行和修订状态;

文件状态是指文件是否有效或无效的状态。识别

文件的现行和修订状态可以用不同方法,如采用

文件状态控制清单或在文件上进行标识等。某

些文件经过修订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状态编

号来反映其不同的修订版本。

d)确保在使用处能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出于不同的需要,适用文件并不一定是最新版

本,如生产一些老产品的备件所需的图纸。

e)确保的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外来文件,一般可包

21/123

括: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与产品和过

程有关的标准和规范;来自顾客或供方的标准、

图样、验收准则等。对这些文件除识别外,还应

控制其分发。

g)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通常作废文件要及时收回,并按照程序文件规定

进行处置,但若因某种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

对这些文件则应做好标识以防止与有效文件混

淆,形成质量事故。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

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

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

制。

理解要点:

1、记录是指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

动的证据的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记录,是

22/123

为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和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提

供证据。但记录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一量形成,

就不能更改或更新。所以这种文件不能用4.2.3条

款控制,而是按本条款控制。但要说明,未经填

写的记录表格,其制定和更新按4.2.3控制。

2、应编制形成的的程序,对记录进行控制。包

括:

记录的标识,如不同用途的记录采用不同的编号;

记录的贮存,如对贮存场所、温度、湿度的要求;

记录的保护,如采用措施防止记录损坏、变质,以

及必要时保密要求;

记录的检索,如编目查阅的规定;

记录的保存期限,按照记录的不同用途,确定不同

的保存期限;

记录的处置,如记录的销毁或对有长期保存价值的

记录进行归档。

5.管理职责

23/123

5.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

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获得。

理解要点:

1、最高管理者是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

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即最高领导层。

本条款提出了最高管理者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

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活动中应承担的管理

职责,并作出承诺。

2、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承诺提供

证据: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

性,这是以关注顾客为焦点的具体体现;

24/123

b)制定质量方针,给出组织在质量方面的关注

焦点;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以支持质量方针的实

现;

d)进行管理评审,以实现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

价和持续改进;

e)确保资源的获得,这是质量管理体系得以运

行和改进的条件

3、以上五项承诺的证据,要通过本标准5.2、5.3、

5.4、5.6、6.1等条款的实施后获得。因此,本条

款也可以认为是管理职责的总的要求。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标,确保顾客

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

理解要点:

1、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存于其顾客,因此,最

高管理者应当将实现顾客满意,作为组织的根本

需求。

25/123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

以满足,首先要识别顾客需求,包括当前的和预

期的,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起来;顾客

要求确定后,应当转化为组织的要求;并体现在

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并将形成的产

品提供给顾客,以满足顾客需求;最后,还要获

得顾客是否满意的信息,进行持续改进。

3、本条款要与识别产品要求(7.2.1)和顾客满意

监视和测量(8.2.1)结合,说明了最高管理者职责

涉及从关注顾客要求到获得顾客满意的全部活

动。

5.3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

效性的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26/123

e)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理解要点:

1、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

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建立质量方针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对内可

以用于形成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显示组

织在质量领域的追求,以取得顾客信任。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组织的宗旨体现在组织的总方针中,总方针可能

涉及有增长率、资金、利润、环境、职业卫生与

安全等多方面的追求,质量方针应与总方针一致。

b)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

效性的承诺;

满足要求(即满足顾客要和法律法规要求)和持续

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构成了质量方针的主

要承诺。

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27/123

质量方针一般体现一种理念,比较原则和抽象,

要靠质量目标支持得以实现。而质量目标的制定

和评审又要以质量方针为框架,两者有着密切的

关系,并可确定预期的结果,帮助组织利用资源

达到这些结果。

d)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在持续的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质量方针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因此,对方

针的持续适宜性要进行评审,这种评审通常可在

管理评审中进行。

5.4策划

5.4.1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

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

内容(见7.1.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

量方针保持一致。

理解要点

28/123

1、设置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

源以实现目标的活动就是策划。5.4条款“策

划”是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是组织的一

种战略性的策划。

2、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组织的相

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通过质量目

标的展开和落实,以确保组织总的目标实现。

相关职能和层次应当与组织的规模和实际需

要相适应。

3、质量目标要在质量方针的框架内展开,用

以支持质量方针的实现,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

致。

4、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

通过实现质量目标来达到向顾客提供满足产

品要求的产品,获得顾客信任。满足产品要求

所需的内容,可以是达到相关产品的综合特性

或要求,减少或消除有缺陷的产品和过程的要

求,持续进行大幅度质量改进的要求等。

29/123

5、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包括定量或定性

的目标要求。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

以及4.1的要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策划和实施

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性

决策的体现,在新建或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中的

一种活动。标准对这种策划和产品策划分别提

出要求,更利于组织的应用。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不论是新建的,

还是改进的如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从1994版

向2000版转换,就应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

标和在4.1条款中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

30/123

求;

b)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时,往往会涉及过

程、资源、机构、职责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

对体系变更策划和实施时,要保持质量管理体

系的完整性。例如组织要对机构进行调整,涉

及到有人员的分配,职责的重新划分,程序的

的重新修订等,因此要在变更前做好转换的实

施方案,包括如何和处理好各种接口关系,以

保持体系完整和有效的运行。

3、策划的结果,可以是组织适用的任何文件或

相应的证据,如质量手册。

5.5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

和沟通。

理解要点:

1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是体系和过程得以运

行的组织保证。

31/123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

和沟通。规定部门和岗位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质量管理体系策

划中必须解决的一项工作。“规定”要有证据,可

以包含在手册中,可以出现在相关程序文件中,也

可以是一个特定文件。

3、对规定的职责、权限要在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

中沟通,增进理解,这是规定职责、权限得以有效

实施的必要条件。

5.5.2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

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

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

施和保持;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

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

32/123

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

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理解要点:

1、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

代表。管理者可以是最高管理层成员,也可

以是一般的管理者,但要考虑到他是否能得到

最高管理者的委派,和能直接向最高管理者报

告工作这个条件。

2、管理者代表不论是否有其他方面职责,都

应具有以下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

施和保持,该代表受最高管理者的委托,能处

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

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

识,关注顾客要求在组织内进行有关意识培训

33/123

应是其一项责任。

5.5.3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

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有效性进行沟通。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中,存在着大量需

要沟通的信息。沟通能达到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传

递,以达到在组织内增强理解和协调行动,这对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是必需的,是确保质

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2、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过

程,包括与沟通有关的各种活动。如沟通的对象、

内容、方法、时机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还要对效

果如何检查作出规定。

3、通常沟通的方法可以是采用不同的会议、内

部通知或通讯、电子媒体、各种声像设备等。

4、内部沟通安排是否要形成文件,标准未要求,

组织可以结合自已实际作出决定。

34/123

5.6管理评审

5.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

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

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

理解要点:

1、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一种重要

方法,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职责。通过按

策划的时间进行管理评审,可以确保质量管理

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可以识

别对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以及变更的需要,

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体现在

那些方面?

任何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都于动态的客观

情况中,面临着各种内部或处部的变代,如依据的

35/123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换版、新的法规颁布、市场

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组织的领导成员调整、员

工的更迭、产品的更新、工艺路线的变动、设备的

引进等。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质量管理体系的

适宜性。持续适宜性就是质量管理体系与所处的客

观情况的适应能力,因此组织要分析情况及时做

出体系与情况相适宜的变更。

3、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体现在哪

些方面?

无论是组织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是组

织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对现有体系的变更中,都有可

能存在这样或那样未考虑周全的问题,如过程未能

充分地展开、职责权限或接口关系规定不够明确、

资源配置不相适应。由于这类原因,造成过程未能

受控或控制不好,这就是没有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

充分性。充分性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达到充分展开和

受控的程度。

4、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体现在那些

36/123

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策

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的结果的程序。策划包括制

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通过体系的建立、

实施和改进以达到方针、目标的全部活动。策

划的结果应体现在实现方针、目标的结果,又

具体体现在与体系有关的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

性、顾客满意的程度、体系是否得到有效地运行、

针对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实施、是

否有效等方面。

5.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37/123

g)改进的建议。

理解要点:

1、为了做好评审,要向管理理评审提供充分、

完整和准确的信息,这是有效地进行管理评

审的前提条件。

2、管理评审应包括以下信息:

a)审核结果,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b)顾客反馈,包括满意和报怨。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过程的业绩包

括与过程准则和过程目标对比的结果;产品的

符合性包括产品和关键特性符合情况,除与自

已前期水平对比外,有条件时,还应当包括与

竞争对手或行业先进的水平对比等。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情况,包括针对日常生产

或服务提供所发现的不合格

和顾客投诉。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38/123

g)改进的建议。

3、这些信息要在评审前,由有关部门做好准备,

包括必要的数据分析。

5.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着的任何

决定的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产品的改进;

c)资源需求。

理解要点:

1、管理评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活动的结

果,通过管理评审,要在最高管理者主持

下,就质量管理体系和与体系相关的产品如何

改进决定。这种决定可以形成报告或会议纪要

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落实和检查。

2、管理评审输出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决定

和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

39/123

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修订或调整,组织机

构的变动,人员职责、规定的调整或变更,以

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补充或换版等。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为了达到顾

客满意,组织应针对顾客反馈和产品监视与测

量等活动的结果,针对整个产品或某些关键特

性,做出改进决定,如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

老产品进行重大改进、或针对某个部件或关键

特性进行改进。管理评审要对与质量体系相关

产品做出改进决定,这也是ISO9001:2000标

准重视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体现。

c)资源需求,包括需要补充或调整的人力、物

力资源,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如对员工

再培训,强化质量意识教育等。

6.资源管理

6.1资源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

40/123

性;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理解要点:

1、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建立、实施

和持续改进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与顾客要求

的产品符合性相关,因此资源管理是质量管理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

性。不论是新建,还是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其

过程,均需要资源支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

资源,也包括硬件和软件,如对人员能力的培

训和开发。

b)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为了满

足顾客要求,就要不断地设计开发新产品,改

进老产品,改进过程,这些都不能缺少所需

的资源投入。

3、条款提出应确定和提供的是“所需的”资源,

41/123

即满足体系运行和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必不可

少的资源。其获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

自有资源,也可能是外包的。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

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理解要点:

首先应识别从事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是否是胜任

的,符合需要的人员应具有适当的条件,包括:

教育,即与相关工作所需的学历要求;

培训,即与相关工作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

技能,即与从事岗位相关的必备技能要求;

经验,与所从事的工作经历相关。

6.2.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

42/123

能力;

b)提供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

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

4.2.4)

理解要点

组织应确定并采取措施,以确保提供所需的人力

资源:

a)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

能力。即6.2.1条款所提出的教育、培训、技能、

经验等是否符合要求;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要求。

其他措施可以是公开招聘所需人员、外聘专家

等;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如培训是采取的

一种措施,是否有效,要通过必要的测验、考

43/123

试、面试等方法来评价,有时还通过实际操作

来验证是否达到培训预期要达到的要求;

d)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

性。这就要加强对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

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并为组织实现质

量目标作出贡献;

e)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

6.3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

需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理解要点:

1、基础设施是组织运行所必须的设施、设备

和服务的系统。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

需的基础设备。确定并提供基础,是为了实施、

44/123

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也是为

了符合产品要求,达到顾客满意;维护则是为了

保持基础设施能力。

2、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相关设施

是指与建筑物配套的通风、照明、空调、电力

供应等设施;

b)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此处“设备”应当

是一种泛指的装备概念,可以是与过程相关的

各种设施、设备、工具、辅具、测量用仪器仪

表、生产或服务提供所需的专用器具等;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6.4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

工作环境。

理解要点:

1、工作环境是指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条件

可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

45/123

工作环境能对在环境中工作的人和物产生影响。

因此,也是需要重视和予以控制地的一种资源。

2、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

工作环境,应当考虑:

------与人员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适宜的工作方

法,更利于发挥人员潜能、安全规范和防护设备的

使用,人类工效学的应用等;

------与人和物均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环境的温

度、湿度、照明、通风、洁净度、噪音、振动和污

染等。

不同产品要求符合不同的环境条件,如生

产电子集成电路元器件的场所要求超净环境,生

产精密测量器具场所要求恒温和防振,而一个棉

纺织厂的纺纱过程,除了温度要外,还应保持一定

的湿度。

7.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

46/123

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

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

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

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

的记录(见4.2.4)。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

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

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2:组织也可将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

程的开发。

理解要点:

1、产品实现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从识别与

47/123

体系相关产品要求开始到向顾客交付产品并包

括交付后服务的全部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直

接增值的过程。从本标准附表B.2中,可以识别

它与1994版ISO9001标准以下条款有关:

4.3合同评审;;4.4设计控制;4.6采购;4.7顾客

提供产品的控制;4.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4.9

过程控制;4.11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4.12检验

与试验状态;4.15搬运、贮存、、防护与交付;4.19

服务。

2、7.1条款的意图是指每个产品实现前,首先应

当进行策划,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产品的目

标和要求。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

的其他过程要求相一致,即符合4.1条款中提到

的要求,要识别被策划的产品所需的所有过程,

并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控制过

程。

本条款不要与标准5.4条款的策划相混淆,那是

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要求。

48/123

2、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

方面的适当内容:

a)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即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明确其质量

目标和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在产品的标准

或产品特性中(对服务产品可指的服务规范),和相

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中。只有全面、准确地识别产品

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才能为识别过程、控制过程

提供依据。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包括识别与该产品有关的过程,包括管理职责,产

品实现过程与支持过程,以及为控制过程所需要

的文件,如程序、指导书等,以及与过程相关的

资源要求,如需要新增的设备、工具、组织人员

培训等。

c)针对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

试验活动,以及产品的接收准则;

产品可以包括采购产品、过程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49/123

确定这些准则可以为判断过程业绩和产品符合性

提供依据。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

记录。

4、策划的结果应形成组织适宜的形式,通常对

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称为质量计划,但有些

行业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或名称。

5、需要说明的是,7.3条款设计和开发主要是

针对产品的。有些过程的设计和开发,可用7.1

产品实现策划控制,但由于某些原因也可以用

7.3条款进行控制。如某些行业产品设计和开发

与过程设计和开发是结合一起的;又如某些过

程设计和开发十分复杂,采用7.3可以比采用7.1

控制得更细化、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

6、产品实现过程,除7.1产品实现的策划外,还

有7.3.1设计和开发的策划和7.5.1中提及的对生

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质

50/123

量体系策划间的比较,可用表2-3来表示。

表2-3几种不同策划的比较

名称主要内容和特点

5.4

.2

质量管

理体系

策划

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识别

与体系有关的过程,确定过程,

控制过程。

7.1产品实

现策划

针对特定产品、项目、合同实现

的策划。明确产品目标和要求,

识别与产品有关的过程,确定和

控制过程。

7.3

.1

设计和

开发策

针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的

策划。设计和开发是产品实现过

程的一部分,其策划可视为产品

实现策划的一部分

7.5

.1

生产和

服务提

针对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

的策划。生产和服务提供是产品

51/123

供策划实现过程的一部分,其策划也可

视同为产品实现策划的一部分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

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

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

理解要点

1、组织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要求和期望,以

及与顾客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

求,才能正确作出能否和如何满足这些要求的

决定,并实现这些要求,以达到顾客满意。与

顾客有关的过程,包括了确定产品要求、评审

52/123

产品要求和与顾客间建立有效的沟通。

2、7.2.1条款是如何识别包括顾客要求在内

的产品要求的有关内容,包括: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的要求,即顾客的明示要求,可以是文字的,

也可是没有形成文件的。

B)顾客虽未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用途

所必须的要求,即隐含的要求,或不言而喻

的要求。如银行提供储蓄服务,必须为顾客保

守机密;酒店提供住宿服务,必须在接待新

客人前更换卧具和对客房进行清理,这些无须

顾客再提出要求。

C)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也是组织必须

履行的义务。如食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组织,必

须遵照食品卫生法;电冰箱等家电产品必须符

合电气产品安全法规要求。

D)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如组织为了得到

顾客满意,主动作出对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某

53/123

些,免费为顾客定期上门维修服务等。

3、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地加以识别,

才能形成组织应满足的产品要求。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

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

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

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

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结果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

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受顾

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

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54/123

注:在某些情况下,如网上销售,对每一订单进

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代之对有关的产

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

理解要点:

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一经确认,就形成了组

织与顾客间的一种“协议”,包含着涉及双方

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如不能实现与产品有关

的要求,就要承担某些不能履行协议的责任,

不仅仅只是经济损失,还影响到组织的信誉和

顾客的信任。因此,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

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提供产品前进行,

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预防功能的一种体现。

2、评审过程应做到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即7.2.1条款所要求的

四点;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定单要求已得

到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包括质量、数量、

55/123

交货期及其他要求。

这三项要求集中反映两点:产品要求完整明确;

组织有能力去满足。

3、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

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确

认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复述顾客要求,再次

请顾客认可,或将顾客要求形成记录,或用

传真请顾客确认。

4、产品要求变更,组织应在文件得到修改,

相关人员知道变更的要求。

5、某些情况,如网上销售,对定单评审是不

实际的,此时要以上网信息如产品目录、规格

型号、产品特点和价格等的评审来代替,也就

是将所有上网信息都视为是向顾客的承诺。如

果不能按照上网信息表明的要求满足顾客,

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影响着组织的信誉。

类似这种情况,如对组织发布广告、宣传品

(在有效期内)的内容评审,要求是相同的。

56/123

7.2.3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

的有效安排;

a)产品信息;

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理解要点:

1、与顾客进行有效地是准确和充分理解顾客

要求,并满足顾客要求,获得顾客满意信息反

馈的重要途径。组织应当对如何进行顾客沟通

作出安排,包括与顾客沟通的内容时机、方

法,沟通后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沟通的责任单

位和职责等。

2、本条款提出要在以下时机实施与顾客的沟

通:

a)产品信息,即在向顾客提供产品前,如何将

有关产品信息提供给顾客,包括了解顾客的需

求和期望,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组织的产品等;

57/123

b)问询、合同或订单,即在顾客提供产品成

交过程中的沟通,包括合同或订单的签定或修

改;

c)顾客反馈,即在向顾客提交产品以后,要

主动了解顾客是否满意的信息,也包括顾客的

抱怨或投诉。

7.3设计和开发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是指将要求转换为产品、过

程、体系的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术

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

于规定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有时

可使用“产品设计和开发”或“过程设计和开

发”以表明不同的设计和开发的性质。

2、设计和开发是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关

键过程,通过设计和开发能将顾客要求以及相

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准确有效地转换到产品特

性或规范中,因此,要对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实

58/123

施有效的控制。

3、凡是组织具有设计和开发活动,不论是完

整的设计和开发,还是仅对设计和开发进行一

些局部性修改,都不能对本条款进行删减。即

使自己没有设计和开发能力,却承担着有关产

品的设计和开发责任,如房地产开发公司,也

不允许对本条款实施删减。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

b)适合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

确认活动;

c)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

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

予更新。

59/123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策划是针对每个设计和开发项目

的,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改进老产品,都应在实施

前进行策划。设计和开发策划也是产品实现

策划的一部分,如果产品实现只有设计和开发

阶段,如设计院的某些项目,此时设计和开发策

划也产品实现的策划。

2、设计和开发策划是确保设计和开发达到预期

目标的有效方法,组织在对每个设计和开发项目

实施策划时,应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和不同复杂程序的产

品,其划分阶段也是不同的;

b)适合于每个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其中

有的项目在某个阶段可能仅有其中的一项或两项

活动,如某阶段仅有验证或评审;

c)与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也可

以是室、科、所、部门)的接口实施管理,以确

60/123

保有效的,沟通管理可以包括与沟通事项有关的

人员职责、沟通内容、沟通方法、沟通时机以及

沟通效果检查等。

4、设计和开发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是形成了设

计和开发计划,计划可依据其实施情况的变化而

更新。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

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输入是充分与适

宜的。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开

始,输入一旦确定,则对其后的各项活动、资源

61/123

配置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并为预期的输出明确了

应当达到的要求,也是对输出验证的依据。因此,

设计和开发输入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

2、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形成记

录。设计和开发输入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即与设计和开发产品

的法律、法规,如安全、健康和环保有关的要

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其他必须的要求,如组织自已确定的一些设

计原则。

3、组织应对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宜性进行评审,输

入应完整、清楚、不能自相矛盾。评审的方法可

以是由有关人员审校、审批,也可采用会议评审

等形式。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对设计和开发的输

62/123

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

特性。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设计和开发过程的结

果,即设计和开发的产品,如图纸、计算书、

配方、样品以及有关技术文件等。设计和开

发的输出应当符合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并

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等提供信息。因此,

要加以控制,并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2、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不同类型的产

品,输出的内容可能不相同。如机电产品可能

输出的是图纸、计算书、技术条件、说明书、

63/123

通用件、采用件清单等,而医药化工产品则可

能是配比、配方、技术要求,服装则可能包括

版型、样品等;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的适当的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这些准则不仅是

针对最终产品的,也应当包括与采购、生产和

服务提供过程中作为检查是否符合的验收条

件;

d)规定产品安全或正常使用所必须的产品,这

些特性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或产品使用

时,是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策划的安排(见7.3.1)对

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

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

64/123

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评审是指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

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设计

和开发的评审是在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确定的适

宜阶段中所进行的系统的评审,用于评价设计

和开发的结果(可以是阶段的,也可以是最终

的)是否满足产品要求的能力。系统的评审是一

种有计划、有程序的评审,对评审的目的、

时机、参加人员、发现问题的处置都有所规定。

不同类型和不同复杂程序的设计和开发项目

的设计和开发,其评审次数也不相同,有的需

要多次。如某电器公司产品设计过程中进行了

五次设计评审,分别在设计方案形成后;样品

工作图完成后;样品试验后;全部图纸、技术

文件完成后以及小批试制后进行。而有些产品

仅进行一次就可以了,如设计方案审定会,或

某产品设计文件审查会。至少进行一次设计和

65/123

开发的评审是标准的必不可小的要求。

2、对设计和开发评审的要求是: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3、评审的参加人员包括与评审阶段有关的职

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应形成决定,包括应采取

的措施,并形成记录。

4、这种系统的评审应当和设计部门的阶段文

件发放前的评审加以区别。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

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开发进行验证。验

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验证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

得到满足的认定。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

输入要求(包括阶段的和最终的),应按照设计

和开发策划中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

66/123

证。

2、设计和开发验证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除设

计评审外,常用的方法有:

变换方法进行计算;

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

较,也称类比法或经验设计;

进行试验和演示;

文件发布前评审。

不同类型产品往往采用不同的验证方法。如机械

产品、工程项目多用计算和试验;化妆品要进行

对人体皮肤的过敏性试验;药品往往要采用动物

试验和临床试验;服务设计除进行某些试验(如面

料的透气性、保暖性、防水性、色牢度等)外,有

时还借助服装表演来验证设计是否能满足规定

的要求。

3、验证的结果以及需要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的

记录应予以保持.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67/123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

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

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

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

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理解要点:

1、确认是指通过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

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即是否满足顾

客或使用者的要求的认定,确认应按策划的安

排进行。

2、确认只要可行,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

成,但某些行业在产品交付前确认是不现实的,

因此也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局部确认。如工程

项目,设计单位可将全部完成的图纸、计算书、

试验报告等提交甲方确认。

3、确认通常是在使用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条

件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模拟的。

4、确认的结果以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

68/123

持。

5、关于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三项

活动的关系。

设计和开发的评审、设计和开发的验证与设计和

开发的一项活动是用于检查设计和开发质量的

三种不同方法,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它们的区别可用表2-4来表示。

表2-4设计评审、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的对比

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

目的评价设计结果

(包括阶段结果)

满足要求的能

认定设计

输出(包括

阶段输出)

是否满足

设计输入

要求

认定设计

和开发的

产品是否

满足规定

的使用要

求或已知

的预期用

对象相关的设计阶相关的设通常是设

69/123

段输出计阶段输

计和开发

的产品,提

供给顾客

的产品

时机设计的适宜阶

段可以是一次

或多次

设计输出

(包括阶

段)前

可行时,在

产品交付

方法通常是采用会

议方式

计算、试

验、演示、

文件发放

前评审

鉴定会或

对提供确

认的证据

的认定

参与

人员

与该设计阶段

有关职能的代

未规定要有顾客

或其代表

参与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适当时,

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

70/123

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

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见4.2.4)。

理解要点:

1、设计和开发更改对产品满足顾客要求以及已

交付的产品都有直接的或相关的影响,因此对更

改必须重视并加以控制。

2、设计和开发的更改,通常是针对已完成的设

计和开发的输出,但也应包括设计和开发过程中

的阶段输出,这种阶段的输出已经过评审和批

准。

3、适当时应对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

在实施前得到批准。“适当时”,表明了对不同重

要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更改,要结合产品的实际决

定应采取哪些活动。如简单的更改,可能不再需

要评审和确认。

4、对设计和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

71/123

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评价内容可能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对互换性及接口等的影响,以及重新标识的必要

性;

对合同、进度和费用的影响;

对制造、试验和检验方法的影响;

对采购和库存的影响;

对维修、用户手册、备件和备件手册的影响。

5、更改评审结果及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

7.4采购

7.4.1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

供方及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

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

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

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

录应予保持(见4.2.4)。

72/123

理解要点:

1、采购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即外购

产品和外包服务项目等。采购产品可以构成组

织向顾客提供产品的一部分,或对产品质量造

成了影响,因此要对采购过程实施控制。

2、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

求,要对供方和采购产品进行控制。控制的类

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

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如某个机器厂采购纸张

是用于办公的,此时对采购纸张的控制就可以

以是否有合格证明来决定是否采购;但是一个

印刷厂纸张是用于生产书刊的,此时纸张对印

刷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对纸张的采

购从严控制,如必要时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进

行考察,要求供方提供其质量管理系受控的证

明,以及产品的各种性能的检验报告等。

为了对不同重要性的采购产品实施不同的控制

方法,通常可以将采购产品根据其重要性分为

73/123

不同类别,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3、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

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识别和评价供方可采

用多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供方产品质量,如评价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序、质

量稳定性、证明符合要求的产品检验报告;

对供方相关经验的评价,包括供方质量业绩、与

提供产品相关的历史情况;

供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和保持情况,提供合格产

品的质量保证能力;

供方的顾客满意程度和其他使用者的使用经验;

供方交付后的服务情况和发生问题时的处置能

力;

其他方面,如价格水平、履约情况等;

供方与其竞争对手相比的业绩。

4、组织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对供方实施有计划、有程序的持续动态管理,

不仅要选择、评价供方,并将合格供方形成名

74/123

录,实施控制,还要按照规定时间对已认定的

供方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

合格情况及其稳定性、交货及时性、履约程度

及提交产品后服务等进行综合评价。对不能满

足组织要求的供方,要采取继续观察、警告或

撤消其资格等处理,同时,也可以再增补一些

业绩优秀的新的供方。

5、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必要的措施应形成记

录和保持。

7.4.2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

是充分与适宜的。

理解要点

1、采购信息中表述了拟采购产品的有关需

75/123

求,是控制采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又一个重

点。这类采购信息一般都出现在采购文件和资

料中,如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合同或协

议等。有的采购信息也可能未形成文件,如电

话订货。

2、拟采购产品的信息,适当时可包括: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

对产品的批准要求,就是对采购产品的验收准

则或依据的检验标准;

对程序的批准要求,即组织和供方都应遵守的采

购程序,如对验收产品的程序、抽样的规定、采

购纠纷如何处置等;

对过程的批准要求,即与采购产品有关的过程要

求,如对产品要求增加某些表面清理工序,对电

器产品要求实施防盐防霉等处理;

对设备的批准要求是指采购产品生产过程中指

定要使用哪些设备或设施。

b)人员资格要求:

76/123

如对从事焊接的焊工,必须是有资格的焊工;为

某宴会服务的厨师必须是一级以上的。

c)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如要供方提供质量保证,也可将应当符合的质量

管理体系要求纳入采购信息中。

3、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

求是充分与适宜的。如组织可以通过对上述的采

购信息进行审定、评审或批准等方式来达到。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

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

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

方法作出规定。

理解要点:

1、对采购产品应进行验证,以证实产品是否达

到采购信息中所规定的要求。验证的方法可以有

多种,常用的有进货检验或验证、到供方货源处

77/123

检验或验证等。组织应确定并实施用何种方法检

验或验证,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本条

款侧重于对验证方法的识别和确定,包括组织到

供方现场验证。而8.5.4产品的监视与侧量是对各

类产品,包括进货检验或验证的实施。

2、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现场验证时,组织应

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放行作出规定。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

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使用适宜的设备;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e)实施监视和测量;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

理解要点:

78/123

1、有些组织的产品是兼有生产和服务提供过

程,而有些服务组织,则仅有服务提供过程。组

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

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也是产品实现策划的

一部分,是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处于受控状

态下运行的前提。

2、适用时,受控条件包括:

a)获得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的技术条件、服务

规范等。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对关键特性进行

策划和控制;

b)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并不是每个过程都需

要作业用文件,要以过程是否能有效得到控制为依

据;

c)使用适宜的设备,即与过程达到控制的所需的和

能持续稳定提供合格产品的设备。此外设备是泛指

的,包括工具、模具、辅具等;

d)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这是生产和服务

提供受控的不可缺少部分,用于对过程的监视和测

79/123

量;

e)实施监视和测量,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和关

键产品特性是否符合策划的要求进行持续的控制,

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如热处理车间通过热工仪表

对热处理炉升温、保温、降温过程进行连续监控;

又如大型商场在大厅、进出口等重要部位,安装摄

像头,对商场治安进行连续监控;

f)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此处提到的“放

行”是指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策划时要考虑各种适宜

的放行活动,如包括进货检验或验证,何时何处进

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等。本条款与8.2.4产品监

视和测量要求不同,各种检验验证活动是否符合要

求并得到放行,是属于8.2.4条款的范围。

交付是指与顾客接收产品有关的活动,交付后活动

是指生产和服务提供后的服务等活动。如组织定期

选派维修人员为顾客进行产品维修服务,每年为顾

客提供若干备品、配件,等等。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80/123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

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

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

题才显现的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见4.2.4);

e)再确认。

理解要点:

1、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

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

的过程实施确认,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

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ISO9000.3.4.1过程

定义注3表明“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

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称为特殊过程”,

81/123

本条款就是针对这类过程的控制要求。

2、是否对这类过程按本条款控制,还应根据

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而定。如对受压容

器的焊,就应按本条款要求控制,但是对一个

没有强度要求的普通产品的焊接,就不一定完

全符合本条款的各项要求。

3、确认应证实的是这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

能力,即影响过程实现的相关因素。组织应规

定对这些过程确认的安排,适用时包括:

a)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即规定

与过程能力的要素应符合的评审条件,如对人

员、设备、环境、作业方法等的要求;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记录的要求;

e)再确认,可能是定期的或当某些条件发生变

化时。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82/123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

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

产品的唯一标识(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

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

理解要点:

1、本条款提及的标识是识别产品的产品标

识、识别产品状态的状态标识和在可追溯性要

求场合所要求的唯一性标识(也是产品的一

种)。

产品的作用是为了区别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如

外形相同而材质不同)的产品,防止不同类型的

产品在使用中混淆。

状态标识即检验与试验状态标识,其作用是表明

产品处于什么检验状态。通常可将这类状态区

分为待检状态,即外购或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尚

83/123

待检验判定;待定状态,即所涉及产品已经检验,

但尚未出结果,如金属材料已取样做理化试验,

但还未出报告;合格状态,即经过检验或验证证

明是合格的;不合格状态,即经过检验或验证

表明该产品是不合格的。区分这四种检验状态,

是为了防止不同状态产品在使用中混淆,特别是

误用了不合格品,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损失。

唯一性标识,是产品在有可追溯性要求场合下的

一种特殊标识。如某个建设现场的仓库存放有各

种建筑材料,标号为425的水泥是一种产品标

识,但不注明其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进货日期,

仅有这种标识是不能进行追溯的。因此,有追溯

性要求时,必须是产品上附有唯一性标识。

2、产品标识可以采用标签、标牌、记录表明

产品,或用不同颜色、不同印章在产品上进行

标识。

状态标识应用标记、标签、印章、记录等形式表

明相应产品外,还可以划分地点,用不同区域的

84/123

产品表明不同的状态。

3、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

采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如某些产品生产相

对简单,不标识也不会造成误用,就不一定需

要对过程中产品进行标识;有些外购产品本身

有铭牌,不会混淆,也不一定要再标识。

而状态标识则是对产品监视和测量的需要。可以

认为,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产品,都应当能

识别其状态,这是确保产品符合要求的一个条

件。

4、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

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为了实现可追溯性,产品标识应与生产或服务原

始凭证一致,如产品号、批号、序号、日期等。

由于生产流程中有时可能使原产品标识损坏和

消失,因此必须在下一步过程中恢复其原有标

识,以实现追溯的可能。如一种离心浇注水管

在浇注成型后要在内壁管口处标注批号、管子编

85/123

号,然后在内壁覆盖混凝土涂层前,再将该标识

移至水管外壁,此后,在外壁涂沥青前,又再次

将标识移至内壁,最后,在交付成品时,内壁标

识又要改为喷涂在外表面上。

表2-5产品和状态的区别

产品标识状态标识

作用防止不同类型

产品混淆,必

要时可以追溯

防止不同状态

的产品混淆误

用不合格品

标识必要性必要时,对生

产和服务提供

产品标识,有

可追溯性要求

时必须标识

凡需要监视和

测量的产品都

要识别状态标

标识可变性为可追溯性实

施标识,是唯

一性的

随产品状态的

变化,标识也

相应变化

5、某些行业或组织可以用技术状态管理来保持

86/123

标识和可追溯性。如图纸的图号可随每次图纸内

容的变动而相应的变动,如在原有图号后再附上

a、b、c等标记,可以明显地与变动前的图纸相

区别,以有利于可追溯性要求的实现。

7.5.4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

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

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

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

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

理解要点:

1、顾客财产指顾客所拥有的并与组织质量管理

体系的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相关的财产,顾客财

产按照其不同控制要求,可以分为两类:

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组织妥善保管和爱

护的顾客财产。这类顾客财产多存在于服务提供过

程中,如酒店,服务组织要妥善保管好内部停车

87/123

场中的顾客车辆,保管和爱护顾客的行李;邮局要

妥善保管并安全托运顾客托运的包裹到目的地;

由顾客提供给组织或构成产品一部分使用的顾客

财产。这类顾客财产常用于生产过程,如顾客提供

材料、元器件供组织用于产品,也包括顾客提供给

组织使用的图样、工具等。提供过程也有类似的情

况,如餐馆接受顾客自带的海鲜进行加工。对供组

织使用的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

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2、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不适用,应报

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3、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软件产品。如顾

客提供的图样和技术信息,顾客在办理储蓄业务

时提供的个人密码。

7.5.5产品防护

在内部自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

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

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

88/123

组成部分。

理解要点:

1、当产品在组织内部处于受控状态,直至合格

产品交付给顾客前,组织都有对产品的防护责任,

使交付的产品包括外观都保持完好状态。

2、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包括:

标识:包括建立必要的包装标识,表明产品和某些

特性以及防护标识;

搬运: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提供,采取适宜的搬运

方法和设施,防止产品的损坏和变质;

包装:按照产品需要,采用适宜的包装程序和包装

材料;

贮存:对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产

品,包括在仓库或在露天料场的产品,做好标识、

收发、保管、维护,并采用适宜的设施和工作环境;

保护:采取多种保护措施,确保交付给顾客的产品

符合要求。

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9/123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

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

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

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

按照规定的时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

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

定的依据;

b)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

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

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

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

90/123

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

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2:1992和

ISO10012:1997。

理解要点:

1、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活动,以及

所需的监视和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要求提供证

据。由于监视和测量装置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过程

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因此,要对监视和测

量装置实施控制。

2、监视活动一般是指采用适宜的监视设备,对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监视,评定这种过程是

否处于正常状态。如生产线或设备上安装有显示

工作状态的仪器、仪表,大型商场售货大厅中安

装有摄像设备观察工作秩序和治安状况。而测量

活动则为测定量值的一组,需要通过测量提供数

据。两者用途不同,控制方法也不全相同,如监

视装置就不必要进行周期检定或校准。

91/123

3、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

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包括需要采用什么样的监视

和测量设备,以及其准确度的要求和适宜的监视

和测量方法,实施监视和测量人员的条件等。

对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方式,取决于其

对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的影响程度,因此组织应当

对相关监视和测量装置作出具体分析。如量杯用于

测量化学溶液提供化学分析数据,就要按周期检定

或校准;而用于量水的,就不必再进行周期校准。

提供化学分析数据,就要按周期检定或校准;而

用于量水的,就不必再进行周期校准。

4、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应:

a)按照规定时间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用于

校准或检定测量标准当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BIPM)对“校准”的定义是:“在

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示值或

实物量具所体现的值与被测量相对应的已知值之

92/123

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对“检定”的定义是“国家法制计量部门(或其他

法定授权的组织)为确定或证实测量器具完全满足

检定规程的要求而做的全部工作。”

由上面两个定义可以认识到,校准是一项技术性

操作,通过校准可以给出测量器具量值,依据的

是校准规程,性质是组织的自我行为即不受到法

律法规约束;而检定是一项执法活动,由政府计量

部门或其授权组织完成,依据的是计量检定规程,

涉及到需要检定的计量器具由政府的计量法规、

规章中作出规定,通常是指包括与贸易结算、医疗

卫生、环境保护、安全防护有关的计量器具和部分

企事业用的计量标准。

不论检定也好,校准也好,都要求为其测量的标准

器能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在没有

国家测量标准的情况下,组织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方

法进行自行校准,如采用与同类测量装置进行比

对、或委托原生产厂家提供校准依据或方法。对这

93/123

类校准,也应形成记录,组织借口没有校准标准

就不对在用的测量器具校准是不符合本条款要求

的。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调整是使测量装置达到工作正常和没有偏移而适

于使用的状态所进行的操作。某些测量装置在按规

定周期检定或校准时,要进行调整,还有一些测量

装置可由使用者在使用前进行调整,如某些秤重设

备不在零位,某些仪表存在漂移等。

c)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对受控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能识别其校准状态,

即是合格的(在有效周期内)、不合格的,还是停用

的、封存的。识别方法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标志,

也可以采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通过注明各种

装置的校准或检定日期来实施控制。

d)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对需要调整的测量装置要由经过培训、有资格的操

作者实施调整。对调整后的装置适宜时,可采取必

94/123

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误操作。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5、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即使是在有效周

期内,组织也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

价和记录。如评价可以采取与同类测量设备比对

的方法,以便发现问题;同时,要对该设备和受

到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关记录应予

以保持。

6、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计算机和软件,要在初次

使用前,对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进行确认,必

要时还要再确认。

8.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

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95/123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

程度的确定。

理解要点:

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建立、实施、保持,

还必须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过程方法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如何

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组织首先要作好

策划。

2、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

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3、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

要采用适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技术的应用。虽然

本标准中没有专门的统计技术条款,并不表明

统计技术不重要了,在ISO9000.2.10“统计技术

的作用”中,对它的重要性和作用做了充分的

96/123

说明。本标准的附表B.2中指出与统计技术有关

的条款有:.8.1总则、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4数据分析。因些,

必要在策划时,联系自已的实际,确定和实施

包括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的方法。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

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

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理解要点:

1、监视和测量的对象包括体系、过程、产品。

对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又包括采用顾客满意和内

部审核两种方式。

2、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

程度的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感受必须是来

自顾客的亲自体验,用推测、估计来测量顾客

满意是不真实的。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

97/123

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

明顾客很满意,即使规定的顾客要求符合顾客

的愿望并得到满足,也不能确保顾客很满意。

因此,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对顾客满意程

度进行监视和测量,并能根据顾客反馈信息找

到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采取改进措施,

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方面。将顾客

满意作为对质量体系业绩的评价方法,也是“以

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3、组织应当建立顾客满意测量信息的收集和

处理渠道,包括以下信息:

有关产品的符合性、交付和交付后服务的信息;

有关顾客要求以及法律法规要求变化而导致的

产品要求的变化信息;

有关顾客满意、顾客抱怨或其他建议。

4、对信息的收集,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

如:

向顾客进行问卷调查;

98/123

随同产品和服务提供附有征求顾客意见表;

访问用户;

邀请顾客代表座谈;

委托中介组织,做顾客满意调查。

收集信息,要特别注意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

要根据顾客多少,决定是全数调查还是抽样调

查;抽样样本量多少;样本是有代表性。对获得

的顾客满意或不满意信息,要进行分析,为改进

提供依据。

8.2.2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

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

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

以往审核的结果,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

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

99/123

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

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

4.2.4)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

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

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

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ISO10011-1ISO10011-2及

ISO10011-3

理解要点:

1、实施内部审核,是为了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

符合性和有效性,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

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

和持续改进。

2、内部审核应制定文件化程序,对审核频率、

时间、审核人员的职责、方案制定和发现的处

置均做出规定。

100/123

3、通过审核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

a)符合产品实现策划的安排、本标准的要求、

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b)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4、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审核是“针对

特定时间所策划,并有特定目的的一组审核”,

可以理解为一个较长期的审核计划,它不同于

一次具体的日历审核计划。方案中应规定审核

的准则、范围、频次、方法。

5、为了确保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的选择

要注重素质、能力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审核员

还不应审核自已的工作。

6、受审核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针对不合格采取

纠正措施。审核人员应实施跟踪活动,要对采

取的纠正措施验证并提出验证结果的报告。

7、策划、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要形成记录并

保持。

8、本条款内部审核是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3:42: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18178130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质量要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质量要求.pdf

上一篇:水果碰碰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质量要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