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鱼
颔针鱼有两种。尾斑圆颌针鱼和黑背圆颌针鱼。针鱼体呈长圆柱
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背
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
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针鱼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
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
疡疮,不易收口等症。
名字由来
“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的,学名叫做鄂针鱼。莱州人把
吃“针亮鱼”称为过“鱼市”,说是吃过这鱼后,全年不得病。
生活区域
针鱼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
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
药用
针鱼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
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
疡疮,不易收口等症。
体型特征
针鱼体呈长圆柱形,全身足有二尺多长,稍侧扁,光滑细溜,坚
2
硬的利嘴长达三寸。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
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
一黑斑。
针鱼种类
黑背圆颌针鱼
针鱼实物图名称:黑背圆颌[hé]针鱼学名:Tylosurusmelanotus
(Bleeker)
科目:颔针鱼科英文名称:Belonidae
概述:
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上下颌皆延长呈喙状。上颌大牙垂直。
背鳍鳍条23~25,背鳍后部鳍条短,尾鳍叉形。
侧线鳞在尾柄两侧形成一隆起嵴。
体型特征: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680~1040毫米。性凶猛,常在
水上层追捕小鱼。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多见于南海,在渤海湾及
黄海也有发现。
尾斑圆颌针鱼
名称:尾斑圆颌针鱼英文学名:Tylosurusstrongylurus
(VanHaslt针鱼(5张)
英文名:Spottailneedlefish[1]
3
科目:颔[hàn]针鱼科英文名称:Belonidae
概述:
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
142~157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
基部有一黑斑。
体型特征: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
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长江部分区域也
有分布。
鄂针鱼
体型特征:
体呈细长状,具圆柱形而稍侧扁。头大侧扁,背面宽平,腹面狭
窄。口较大,口裂平。上颌由颌间骨形成三角形的口盖;下颌向前延
伸特别长,呈针状;上下颌于相对部分有多列锐利的小齿。鼻孔大,
靠近眼;眼大。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薄,极易脱落;头部
和上颌具鳞。侧线完全,在胸鳍处急剧向下弯折,沿腹缘直至尾柄基
部。背鳍位于体后半部,约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大;
各鳍均无硬刺。体银白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
排列整齐的小黑点。体侧中部有一条银白色斑带,在背鳍和臀鳍间较
宽阔;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黄白色,上下颌及鳃盖均为
4
灰黑色。
九州鱵
九州鱵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
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
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
类。
鱵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气、
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肺结核),久溃疡疮,
不易收口等症。
本文发布于:2023-03-08 00:19: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205992118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九州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九州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