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
腊八粥的民间传说
“赤豆打鬼”的传说
传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
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人们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
些疫鬼作祟的原因。所以,在腊八这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
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
吃粮全靠家里人送。家里粮食送不到的,就有可能饿死在长城工
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
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
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
“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
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
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
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
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
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腊八饮食风俗
1.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
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
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
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
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
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
馈赠亲朋好友。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
“喝腊八粥”,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
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
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
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
府、宫廷和寺庙。”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
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
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麽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
“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
“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
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
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2.腊八蒜
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
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汉族传
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
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
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
如同翡翠碧玉。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
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
蒜。
腊八蒜的来历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
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
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
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
还钱。
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
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
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
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
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
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
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
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关于腊八粥的民间传说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22:06: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97962129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腊八节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腊八节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