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

更新时间:2023-03-07 18:54:26 阅读: 评论:0

没头脑和不高兴图片-告谕

抗震救灾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手编吊坠挂绳)

1

抗震救灾宏大民族精神

“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这是建国以

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大灾难。但是,地震天

不塌,大灾有大爱。从这次罕见的大灾难背后,我们看到了宏大的民

族精神。中国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

宏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困

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

久不衰的宏大民族精神。这极其贵重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

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

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

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殊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

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胡锦涛总结提出的“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敬重科学”的宏大抗震

救灾精神,成为宏大民族精神的又一辉煌篇章。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对内分散和动员民族力气、对

外呈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是我们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蕴

涵丰富,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

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

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贵重财宝,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基础。

2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一巨大灾难,我们举全国之力镇静应对。国家众

多的有关部门竞相在第一时间,派人的派人,拨款的拨款,调物的调

物;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和专业救援队

伍等10多万人,争分夺秒地抢救受灾群众;食品、饮用水、药品、

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确保灾区群众有饭

吃、有衣穿、有洁净的水喝、有临时住处。抗震救灾工作在短时间里

开展得有力、有序、有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华民

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国务院

总理温家宝就亲临危急的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随后,温总理数个日

日夜夜几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员一道,奋斗在最前沿。温总理在救灾

现场的话语仍历历在目:“只要有一线期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

不会放松。”“要克服种种困难,把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到底。”……在救

灾现场,66岁的温总理声音哽咽,泪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

灾的关键时刻,国家主席胡锦涛飞赴四川灾区,在万米高空上指挥抗

震救灾。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心系灾民,亲临灾区,

指挥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表现了党中心和国务院对人民生命高度负

责的精神。胡主席和温总理的这一举动,毋庸质疑给灾区的百姓带来

了期望和活下来的士气,带来了百倍的信念和力气,带来了无尽的劝

慰和暖和。胡主席和温总理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中华儿

女,感动了世界人民。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

灾,每一次灾难降落,中华民族的分散力总会火山般迸发出来,中华

3

民族的精神总会有力地体现出来。地震后的每一天,灾区的人们时刻

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暖流;地震后的每一天,全中国的

人们都把心放在了灾区,把爱献给了汶川。在震后的残垣断壁中,在

震后的每一寸土地上,处处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线,处处张扬着

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

宏大的民族必需要有宏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怎样才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在任何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行能脱离传统。传统是

在历史中形成,在人们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它古老可又在肯定程度上为当代的人

们所认同。传统不等于文化典籍,继承优秀传统绝不仅仅是对文化典

籍的解释。写在书上的并不就是实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华并不就等

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就是把民族传统中的优秀的并与当代实践所

契合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弘扬,使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成

为现实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组成部分。传统是在继承

和变迁中演进的。早期的传统的影响力在历史进展进程中不断减弱,

而新的东西在历史进展进程中又不断地变成“旧的”,分散为“传统”。

历史不断地把每一代人的制造变为传统,整个历史进展是一个不断突

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传统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

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继承优秀传

统。这个继承当然包括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

4

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井

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

财宝,丰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

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

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

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和发扬光大,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需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与时代同

行。这是推断一种民族精神的价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进展的关键。一

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囿于传统、沉湎于传统。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文化、精神的“继

承”不是从钱罐中取钱,“进展”也不是往钱罐里塞钱。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是面对时代的一种制造,是在制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

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所谓时代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

质特征和进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把握

时代的本质特征和进展趋势,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注入新的内容,古为

今用,另一方面着眼于世界文化进展的前沿进行文化创新,培育新的

民族精神,推陈出新。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历史已经证明,

背对时代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无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为思想博物

馆的标本陈设于世,而不是兴盛于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需发挥全民族的作用,从每一个人做起。

灾难发生后,全部中国人都行动起来,伸出救济之手,奉献爱心。许

5

很多多的志愿者自发地到灾区开展服务;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英勇

奋战,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搜救生命,抢救财产,支援灾区人民

群众重建奇特家园,成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灾区各级党组

织和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奋起自救、恢复重建……向世界呈现了中

国的巨大分散力,向世界呈现了愈挫愈奋的民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赞誉,“为世界树立了榜样”,这也恰恰证明:只要每一个中

国人都团结起来,昂起头、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

运,共同担当,共克时艰,就肯定能够谱写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壮

歌!

面对生命,中国负责;面对死亡,中国不怕;面对灾难,中国团结;

面对哀思,中国坚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激发出宏大的民族精神,

宏大的民族精神肯定能够激励我们战胜一切灾难,建设更加奇特的明

天!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8:5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86466118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抗震救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抗震救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抗震救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