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乐

更新时间:2023-03-07 16:23:02 阅读: 评论:0

炸素丸子-刺梨泡水喝的功效

成于乐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护肤品使用步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

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

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可是,现实生活中,

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

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

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

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参照2019全国I卷作文标准

参考立意:

美育是一种刚需

普及美育健全人格

美丽人生有用之人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五育”并重成就人生

借一双慧眼拥美丽灵魂

以美育为人生底色,生命必将绚烂多彩

命题说明:

一、追踪热点,把脉课程标准

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新华网

的通讯稿里表述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充分体现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

落地落实。”

新课标对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这样解读的:“审美

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

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课程目标”中也有三条表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

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

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

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

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之一:“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

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

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美育本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然而一直以来,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被淡化甚至忽略。

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洋溢着个体生命特色的美的文字,也常被当成工具,被拆解成失去了生

命气息的零部件强塞给学生。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价值,还有教育本身的价值。

最可悲又可怕的是,我们最终会失去“人”一一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

消解,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这是我们今天必须

对美育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的根本原因。

二、关注心灵,彰显人文情怀

康德说,美即自由。

席勒认为,在一方面腐朽、一方面粗野的社会,人还不能直接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道

德的人),若要达到理性状态,首先要让人恢复人性的健康,使人具有美的心灵。他反对暴

力革命,主张用美和艺术进行主体意识的革命,改良感觉和知觉方式,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

由。席勒还说,要使人从“自然的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

梁就是审美教育。他认为,感受能力本身就能唤起人生洞察力的改善,“要使感性的人成为

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美育理论强调人的自由、全面的

发展和人感觉的丰富性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朱光潜在

《谈美感教育》一文中强调了美育具有心理解放功能,首先是情感的解放:“人类生来有许

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这些本能与情感只能暂时受压抑,却不能永远消除,而且这种

压抑会带来“各种变态心理和精神病”。然而,美育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

机会”,使之得到解放。其次是“眼界的解放”:“美感教育……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

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从

有限的自然、物质世界中超越出来,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脱离低级趣味,在审美的世界

里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情感自由”“眼界自由”“身心自由”的诱惑,苏轼才会说:“可使

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6:2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77382118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于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于乐.pdf

上一篇:自我了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成于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