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大好处
一、养静气,去躁气。静可观变,静能制动。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
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
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
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
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
理能量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
地面硬是被锃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荀
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
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读书
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
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
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样在大事、急
事、难事及各种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
不迫,有效应对。
二、养雅气,去俗气。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古
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不爱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出息的家庭,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
社会。难怪古今中外有见地的人常以书香门第为荣,饱学之士常说人世间第
一美事还是读书,温总理最爱看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手拿书读的场景。爱读
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
变得高尚,举止就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
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
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
气日盛。邓小平曾经在批评那些不爱读书学习的干部时,一针见血地指
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
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
新型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
平,怎能一日离开读书?
三、养才气,去迂气。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
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然则读书有善读与不善
读之别。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
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使人才华横溢,才气大增;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
地阅读,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
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代迫切需要千万个善于治国
理政的人才。年轻干部读书学习就是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领导艺术与
水平,切实增长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矛盾纠纷的才干,而不是为了装点门
面,增加个人炫耀的资本。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
求要始终带着问题读书,对现实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问需
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四、养朝气,去暮气。当清朝的鸿儒显贵闭目塞听,视西方的天文物理
地理算术为“奇淫巧技”,并无情地封杀本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
国图志》之时,曾经显赫世界的大清帝国早已老态龙钟,无可奈何地沦落到
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地步。而《海国图志》则东渡日本,对明治维
新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国家国策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不善读
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
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而善读书者,“两
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
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
勃。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为此,我们迫切需要
善于读书,具备世界眼光,擅长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一切创
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个社会蒸蒸日上,焕发出勃
勃生机。
五、养锐气,去惰气。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
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
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
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
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
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
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
易》,孔子处困境而写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
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剜去后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
迁蜀地,《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这才有了《说难》、《孤
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内心愤懑而写作的。当今的
年轻干部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珍惜大好时光,毫不放
松自己,乐于探求真理,勇于挑战自我,在增长知识、提高本领上一往无
前,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上锐意进取。
六、养大气,去小气。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
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
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
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短
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
年。可让宋真宗无法预料的是,毛泽东却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
着,要为改变中国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两相比较,不难辨别何为大气,何为小气。纵观历代读书人,为一己之利而
读书,虽也能读个功名,但因只顾封妻荫子,富不过三代;然为国为民而读
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
景仰和效仿。年轻干部就是要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在
一起,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幸福而发愤读书学习。这正如老百姓所
说的:谁对群众真心,群众就对他真心;谁把群众不当事,群众就把他不当
事;爱民的干部会走运,害民的干部会倒霉;爱民的干部会长命,害民的干
部会短命
七、养正气,去邪气。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中
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
君子。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
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晚清中兴重臣曾国
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连偶尔在梦中与小妾私密也记录下来,作为内心尚存
邪念的验证。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
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人的缺点和
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
树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历史的账本上,既有清官好
官的光辉灿烂,更有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年轻干部要时时温习警醒自己,
经常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
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制一切歪风邪气,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
风,奉公守法,廉洁从政。
八、养胆气,去怯气。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
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
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科学的可敬的。毛泽东善读
书,读出了一条“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缔造了一个新
中国,并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挺起了腰
杆;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法宝,养成了他气吞山河、不惧千
难万险的冲天豪气,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江泽民善读书,读出
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昂首
挺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使
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前,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
快车道。年轻干部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团结群众,才能
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惧风险,才能信心十足,底气十足,胆气十足,妥
善驾驭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有效推进实际工作。
九、养和气,去霸气。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
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
处。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
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中国古代的一部《孙子兵法》,说的是
“战”事,求的却是“和”事。难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有见识的军事战
略家和政治家扼腕叹息说:要是早一点通晓中国《孙子兵法》“和”的精髓,
欧洲各国也不至于为些蝇头小利而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康德曾说,书读得
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始终和颜悦色,从不以大学者自居,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
也从不与人动气,与人争个高下。现在有一些年轻干部,自以为进过高等学
府就高尚得不得了,手中大权在握就高傲得不得了,将来仕途看好就高贵得
不得了,眼里容不下别人,心里瞧不起群众,与老百姓打交道颐指气使,高
高在上,说话办事态度生硬,霸气熏天,真是该好好改改了。
十、养运气,去晦气。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相,恶
人会遭天谴。一部佛教经典上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
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相信因果轮回之类的说教,但“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社会需求,更是社会的一种客
观存在和秩序约束。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一个人好事做
多了,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
了,其结果必然是臭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年轻干部刻苦读书学习,真
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必然能够
赢得群众的口碑,得到信任、拥护和支持,一路好运。相反,那些没有真才
实学而又虚情假意,不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人,虽然也可能在官场上混
上几天,但有朝一日会被群众无情地淘汰出局。这正如老百姓所说的:谁对
群众真心,群众就对他真心;谁把群众不当事,群众就把他不当事;爱民的
干部会走运,害民的干部会倒霉;爱民的干部会长命,害民的干部会短命。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4:4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714591292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书的益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书的益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