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优秀作文600字12篇
一、读后感写作步骤
(1)在读完有关作品后,先确定自己所要抒发的“感”点,然后以
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述,为下文的展开做
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和充分地挖掘,
引出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想和体会,亮出观点。
(2)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或巧妙设喻、或正反对比,
对自己的“感”点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
所接受和认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3)注意联系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联系原阅读材料,用原材
料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
是别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谈出你的“所感所想”
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4)最后照应开头,再次用原阅读内容中的'情节或语言对文章进行
“点缀”,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号召或者倡议。
二、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600字12篇
《儒林外史》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清朝的一些读书人
观念是读书只为了当官,心中只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只
有极少的官是清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优
秀作文600字12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1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
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
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
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
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
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
不得与所受过的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
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
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
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
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
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
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
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
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
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
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
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
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2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这篇小说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是一本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这本书思想内容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但书上
真实的揭晓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画
了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王冕和范进。
王冕在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用放牛的方式赚钱托人买画
画用的工具和颜料,自己在荷花池边学习画荷花。开始他的画技不怎
么好,但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
岁时,王冕因自己的画出名了,好多人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
求名,什么都不愿意,全都一一回绝了。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遵
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这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生
活中如果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很
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
的物品了。
还有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
都没有考上,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
举人,结果却欢喜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考试,都应该尽最大的
努力,但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着要当官,并且这
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范进中举》只是《儒林外史》的一篇,但却把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现出来。《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说,等着我们来
欣赏,它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却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阅读吧,从阅读中获得知识。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3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
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
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
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
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
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
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
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
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
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
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
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
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
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
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
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这是一部具有
里程碑的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的社会面貌,揭露了封建科举
毒害人的主题。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
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的开头用一句诗就揭示本书的主题,
即功名利绿皆浮云。这些东西经常挂在我们嘴边,但是究竟有多少人
能够真正明白呢?读书只是为了功名,所以出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封建思想,这些
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学子。可以想象花白了胡子,本该享受晚
年生活的人进京赶考的场景吧,《儒林外史》小说中这样的人还少吗?
如周进、范进之流,多不胜数,小说通过描写个个鲜活的例子深刻的
讽刺这样的社会现实。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个人涵养,追求功名利绿
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来就是为了颜如玉、黄金
屋,封建的科举制度贻害无数读书人,古代纯粹的读书人太少太少了,
连我们的圣贤孔子都说过:“学而优则仕”,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更好
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而是去做官。但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还有有
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画荷花而闻名于世,但他早已看破官场,看破
功名,一心做学问,对功名不为所动,为后人津津乐道。
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腐朽被吴敬梓刻画的淋漓尽致,发人省醒。
这对我们现代人的教育也有很深的启发,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财富,而
是为了精神世界的满足,提高个人的修养。做到把读书当乐趣是一种
境界。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5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
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
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
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
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
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
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
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
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
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
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
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
绊脚石,例如:贪腐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
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
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
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6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
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
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
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
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
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
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
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
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
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
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
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
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
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
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7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
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
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
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
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
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
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
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
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
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
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
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
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
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
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
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
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
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
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
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8
现在常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了现
在的人对金钱还是狂热的,只是没有以前的疯狂罢了。
在《儒林外史》中,讽刺最多的,也就是人对钱的各种夸张,各
种疯癫。有王氏死时,两位舅奶奶趁势将珠宝首饰掠夺个空,有被宋
盐商的知县,还有爱财如命的严监生。一句句话的背后都藏着那人物
最丑陋的内心。
钱,是什么?是一种交易的东西,从古至今,这东西样子变来变去,
铜钱,元宝,金子银子,纸币。到最后,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可缺少。
在古时,钱几乎可以说成是万能的。在俗世奇人中,有钱的人连官都
要怵三分。在水浒传中,高太尉和陆虞侯的钱都可以将八十万禁军教
头林冲被逼无奈上梁山。没了钱,杜少卿的假朋友离之而去,红楼梦
四大家族都可以堕落……所以钱在古代不就是万能的吗?。
虽然到了现在,改革开放了,从封建变为共和。钱没有以前那么
万能了,但是多多少少的影子总还在,有钱的人,私立学校尽管上,
有钱了,比别人更有机会去外国,就像我小学的几个同学,很多都去
外国深造了。有钱家就大,保险多,车酷……所以贫富是一个不能改变
的问题。
那又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为什么人人钱都不一样呢?三个
原因:运气原因,家庭原因还有自身原因。运气人人肯定不同,中彩
排大奖的,这不可避免。家庭,官二代,但这也不是多数,以前多,
现在慢慢少了,官二代很多因为有家庭这个良好的平台,才会让这万
能的钱越来越多。最后一个,自身原因。别人运气比你好,家庭资源
比你丰富,那么只能死了这条线,靠自己。
所以自身原因是最重要的,运气的话,你中了奖,不靠自己,钱
也会花光的。官二代如果不靠自己,家里的钱也很快会花光的。只有
你自己努力,才能使这万能的钱生钱。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9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
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欢
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
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极大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
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
样,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
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因为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
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
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接着那个人就会从
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
是这些人的关系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使用,这就会让人没办
法接受啦。不过,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
非常丰富,在体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
意的。通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对比就会显
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
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形成鲜明
的对比。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绝大部分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
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
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
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通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
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非常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
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
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10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阅读,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
初读《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饶有诗意、却又不引经据典,平
直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诙谐多讽的故事,
短短不过300页,却道尽了千面人物、百态世事,于平地起惊雷,在
小处见性情。
都说这是一本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但如今再一次重温,对这
300页纸张描写的人生百态,却是莫名萧索、惶恐。是谁造就这一切!
无论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还是风流才子、绝代佳人,无论
是王冕归最终隐山林、范进最终考中举人、还有守财奴的严监生,在
书结尾都逃不过黄土盖顶、往事散尽的结局。这样相同的终局,让我
们不禁怀疑平生所坚持的信念,认定的真理,遵循的规矩又有何意义
哪?我们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区别哪?
在怀疑中,书中的人生岁月如江河将我淹没,浮游在时光长河,
书中一幕幕的过往在眼前浮现。来到时间长河的终点,回望过去种种,
对这变换的岁月又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的生活真的没有区别吗?但是如
若没有迟先生对贤人吴泰伯的感念,如何会有泰伯祠?又如何会有同代
才俊对贤人的传承?盖宽又去哪里想起迟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风骨!
想来区别还是有的。
将自己置于时间长河来思索自己所作所为,会发现人的一生不可
能独立存在,我们所作所为都将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我们存在
的价值。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深思熟虑,预见它的每一种可能,不
再去思索虚无缥缈的意义感,然后好好选择,毕竟选择无好坏,结果
却有天差地别。
“都说时尚是一种轮回,其实文学也是一种轮回,我们现在感叹
依赖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来也不过是前人玩剩下的
而已。不如我们就拿前人的选择和最后结果当做我们行事参照,尽力
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决定。”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11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颇为喜爱。《儒林外史》是一
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
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一本书
的原因有很多!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一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一本书
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
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
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一本书的主题闲斋
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
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
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
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一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
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
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
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
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
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
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
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
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爱这一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
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坚信这一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作文600字12
在寒假,我看完了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自己感慨万分,原来
科举制为清朝培养了那么多的庸才。
《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清朝许多因科举制引发的故事,其中令
我影响十分深刻的就是严监生,那个知名的吝啬鬼。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
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
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
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
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
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
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
头巾店老板景兰江跟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
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
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
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
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
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
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跟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
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
加诽_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仕途,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却一事无成,那些成功的人,
有多少是为了钱,想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有多少人是威
震清廉,恐怕是少之又少吧。而且想匡超人这种人,更是令人难以启
齿,看来读书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然有再多的学问又有何用?
所以,在以后,我们在增长学识的同时,也不可蒙蔽自己的内心,
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4:0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6888116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