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答案在最后)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
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
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
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
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
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其实
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
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
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
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
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
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
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
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
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
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
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
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
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社会是多种因素构
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往
往会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景象,甚至真相与假象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现象
或历史事件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进而决定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
识对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定位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
所有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定的认识根源,对某一社会现象
及其本质和规律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它们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同的社会历史
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
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
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
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
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
(摘编自陈新夏《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
材料二: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历史观中比较热议的两个观点,前者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
义者所持的观点,后者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所持的观点。英雄史观吹捧
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
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
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
创造者。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它不
由"绝对精神"所支配。
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
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
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
群众的利益。回顾历史发现,由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发起的洋
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到最后都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可
能初衷是为了群众,并以此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最后随着自身狭隘的私欲不断
扩大,并且也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领导阶级,最终都以失败收场,而群众是这些运动中最大
的受害者。
(摘编自安冬雪《浅析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价值取向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
B.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决定其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提升,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
C.“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一坚实的理想信念,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
D.马克思持有的是群众史观,同时也认同英雄的存在,但强调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B.纵观人类历史,价值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一定的认识根源。
C.离开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
D.没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
因。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B.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
C.对社会发展动力在认识上的差异,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
D.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的正确评价必须对社会历史有科学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材料一中说"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请
以材料二中的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髯高沧海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的时候,我刚刚过完四十二岁生日,盛宴的快乐似乎还没宣告结
束,像两抹胭脂红红地挂在腮上。听婆婆子这样一讲,我不由笑了起来,婆婆子认真地看着
我,她说我笑起来的样子,像极了两岁的时候,嘴角上还是当年深深的小旋涡。
那么,为了四十年前的一个小故事,更或者是为了怀念一些亲人,就让我穿一双当年母
亲亲手为我做的红丝绒的小布鞋,轻轻巧巧地回到两岁的时候吧。而当时的亲人,现在大多
都已故去或者衰老得只剩下往事可以追忆。
我爷爷有一副引以为傲的长胡子,穿堂风穿过中堂,爷爷半躺在藤编椅上,他的胡须随风而
摆,像杨柳依。须发皆白,如玉“如琼脂”。
爷爷的留声机里轻声播放着老唱片儿,《柳毅传书》里鼓乐阵阵,唱词温婉动人:霎时
间千万红灯满湖照,紫气缭绕起波涛……
我摇摇摆摆地来中堂。对于我的那双小小的红丝绒的小布鞋来说,从东厢房里迈出来,
走过鸡栅栏,走过两畦菜地,穿过两棵石榴树,这是一段很长的路。栅栏上有蝴蝶,蝴蝶的
翅膀像五彩的叶子,一丛紫花地丁,在有豁口的瓦盆里冒出来,母亲掐了一把马齿苋,我一
概不理会。我趴在藤椅上,捋爷爷的胡子,爷爷的胡子滑溜溜。那努力装睡的人,仰面朝天,
这时刻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象水里的鱼吐出一串串泡泡,像麦袭热的黑天天结出一挂
挂甜果,似乎告诉我不要担心他会醒来,他睡得很熟。
谁也记不好这个画面起于哪天。
暖暖的南风,还有燕子呢喃地歌唱,我趴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握着爷爷的白胡子。我
爷爷悄悄睁开一只眼睛,他又睁开另一只眼睛,他轻轻地笑了,他下巴上的白胡子,在我的
手里,像一群小天鹅般在舞蹈。
那个春天,我两岁,我爷爷七十九岁。
我熟睡的样子安稳极了,梦里的笑意盛满了我嘴角上的小旋漏。我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
里的鱼儿,让河水吹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我爷爷不止一次,骄傲地站在老柳树下,他说,老兄弟,来,咱比一比谁的胡子好看,
谁的胡子长。
我再一次趴在藤椅上握着爷爷的白胡子睡着了。
日光摇曳,石榴树和柳树的暗影扑进中堂,爬上爷爷的脸,我醒来了,爷爷却没有像往
常那样跟我一同张开眼睛。
我爷爷去世了。
我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有两岁。死亡和别离是天上的云,它会长了翅膀飞走,亦
有可能变作一场小雨落下来,打湿我的红丝线的小布鞋。屋子还在,鸡鸭还在,吹跑蝴蝶的
那阵风,正在菜畦里,摇晃着一朵油菜花的细梗,雨点,让油菜花湿漉漉的。
这场雨过后,我轻车熟路来到中堂。
中堂里,只有空空的藤椅。
父亲那时的下巴光秃的。他忽发奇想,他借了隔壁婆婆子平日里作法用的长长的黄麻,
一缕缕剪短串起来。父亲穿起跟爷同样的白褂儿,下巴上挂着编成帘子般的黄麻,飘飘地进
了中堂。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又唱起来:多谢人间传书客,清光阁里宾主欢……父亲半躺在那
张藤编椅上。
那个白衫儿的长胡子老头,又像往常一样出现了。我爬上藤椅,捋他的长胡子,然后开
心地,脱掉我的小布鞋。
父亲为我蓄起了胡须,刚开始还像钢针儿,需要黄麻的假胡子继续来遮掩,慢慢长至颌
下,慢慢变得柔软,到转年的春天,父亲就可以拿掉黄麻,他已真正拥有一绺引以为傲、风
吹飘飘的大胡子。只是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可即便他的胡须是蓝色的,是绿色的,是五彩的,
又何妨?
婆婆子说,那时的我,若一笑,我就会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
流泪泪。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婆婆子是村庄里会作法的婆婆子。可是,她说,无论她施什么法术,那时的我都不愿笑,
我重病缠身,虽求医问药,寻仙拜道,却整日啼哭。
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爷的须发,如玉,如琼脂,胡须像依依杨柳,随风摇摆。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爷爷为
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
B.爷爷躺在穿堂的藤椅上,陶醉在留声机播放的《柳毅传书》的温婉的唱词中,说明爷爷对
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
C.“我”趴在藤椅上握爷爷的长胡子,他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又睁开另一只眼睛,轻轻地笑
了,说明他沉浸在含馅弄孙的快乐里。
D.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穿上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嘴上戴上黄麻做的大胡子,半躺
在穿堂的藤椅上,听留声机里的老唱片。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拉回到四十年前,以“我”两岁时的视角讲述,看似不合情
理,却恰恰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B.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装睡""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的细节描写和后面形象的比喻,
刻画了一位慈爱、和善的老人形象。
C.那双"红丝绒的小布鞋"在文中多次被提起,它告诉读者"我"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小女孩,同
时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D.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写“我”对爷爷死亡的懵懂感知,死亡与离别虽然如飞走的浮云、飘荡
的小雨,仍然打湿了“我”幼小的心灵。
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
9.最后两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时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
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
.
,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
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
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
.
不从
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上曰:
“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上笑。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城贾胡得美
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
受球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微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
‘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朱、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
“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莱国公
.
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
临视之。甲申,薨
.
。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
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夏,四月,已卵,诏以:"隋末乱离,
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已
已,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
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义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
民大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B.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C.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率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D.上问其行/能对日/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称怀道为是"与"斯是陋室"(《陋室铭》)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但不从耳”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C.公,文中指爵位名,为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公亦作诸侯国君之通称及对尊长、平辈之敬
称。
D.薨,古代称皇帝、皇帝的高等级妃嫔以及封王的贵族等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死去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善于思考。他从胡商割肉藏珠,联想到官吏贪腐,帝王不能节制欲望带来的危害,
要求近臣与君王同心合力,相互辅助。
B.唐太宗有情有义。大臣杜如晦生病,他派太子去探望;去世后,他亲临韦唁、赐物;很久
之后,太宗提到杜如晦时总是会流泪。
C.唐太宗爱护百姓。他痛惜隋末天下大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还下令拿出皇宫的钱财赎回关
内老百姓因旱灾而变卖的子女。
D.唐太宗心怀天下。他因连年灾害,大赦天下,下诏书称即使以己身代替百姓承受灾情,也
毫不吝惜,只希望五谷丰登,天下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
译文:
(2)隋末乱离,因之饥饿,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译文:
14.唐太宗是如何鼓励杜淹进谏的?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答: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赤甲①杜甫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②。
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③。
笑接郎中评事饮④,病从深酌道吾真。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三月。时杜甫56岁,各居夔州。杜甫赤甲宅位于菱州城
东北郊区,背靠赤甲山。②嵇康《与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鲁。"③郑薛:郑审、薛据。都岑:郡昂、岑参。都是杜甫的朋友。
④郎中评事:指吴郎中、崔评事,前者为朋友,后者为表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笔扣题,说自己到夔州已经两年,最近移居赤甲。
B.颔联用典并化用前人的文意,使诗意厚重丰富、蕴藉含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说明朋友离的远近不同和态度的差异。
D.尾联写吴郎中、崔评事两位朋友到访,开怀畅饮,一吐真心。
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国家
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的现实。
(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后宫佳丽纷纷打开的妆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对国事艰难的慨叹,和对年轻
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的追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虽日理万机却嗜书如命,仅菊香书屋藏书就有
9万多册,分成11大类,堪称读书典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养成愿读
书、勤读书、课读书的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今,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图书质量_____
①_____,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
—或如春风拂面,心人心牌;或循循善诱,令人_____②_____;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所以,读书一定要分
良莠,选书而购,择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一个人读书再多,
不能活用,不仅于事无补,且不如不读。因而,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_____③_____,
不可分割。只有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人不读书不
足以成长,每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读书氛围才能在全社会建
立起来,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读好书、善读书、爱读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B.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C.只要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D.如果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电子烟一度在市场上流行开来。与传统香烟相比,_____①_____,但电子烟中
的尼古丁含量可选择性添加,并且不含焦油,这是很多人认为电子烟对人体无害的原因。
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电子烟中的尼古丁含量是可选择的,但是商家为了让人更快上瘾,
_____②_____。调查显示,电子烟中尼古丁实际含量最高可达传统香烟尼古丁含量的3倍。
除此以外,电子烟还会添加丙二醇、甘油等添加剂。其中,丙二醇具有一定刺激性,如
过量吸入,就很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引起气道炎症;同时丙二醇在被加热后会分解产生甲醛。
实验表明,电子烟雾中产生的甲醛含量是一般香烟的5至15倍,是我国室内空气中甲醛容
许最高浓度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不仅如此,_____③_____,烟油中还会添加香精等各类
调味剂。如果商家过分追求口味,会往香精里加入二乙酰等化学物质,二乙酰会刺激到呼吸
道上皮细胞,损害呼吸道纤毛,从而引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还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
喘,因此危害是很严重的。长期吸入电子烟,也会逐渐摧毁你的健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22.为什么说电子烟也有害健康?请简要概括。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
畅,不超过60个字。(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化时代也已经来临,网络科技在改变我们的世界,给我们
带来了更便利、快捷、多彩的生活。同时,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人面对“电
子钱包”“网上转账”“线上购票”等往往无所适从,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一些与数字时
代脱节的老人一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当下值得关注、思考并着力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项,原文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合理”对应“正
确”,价值取向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B项,“决定”错,原文是“基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基于”不等于“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是其
价值取向的源头"错误,应该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C项,"来源于诗人
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错误,原文有“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
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可见其来源于两个方面。)
2.C(C项,表述绝对。原文是“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
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
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往往”不等于“就会”。)
3.D(A、B、C三项都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只有D项观点既准确又全面,故
选D项。)
4.①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②然后
从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③接着阐述
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④最后,
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宫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
造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②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
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③
英雄史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
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
史规律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A项,“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错,写爷爷的美髯,为了突出爷爷
美髯的特别,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B项,“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错,突出爷爷
对戏曲的喜爱,烘托爷爷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心情。D项,"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错,
父亲为了使"我"高兴,让"我"开心。)
7.C(“又起到线索的作用”错,文章的线索是“美瞬”。作者让“红丝绒的小布鞋”多次出
现,意在借此物象表现和强化“我”童稚的感受和心理。)
8.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笑带给家人的快乐。②侧面烘托。如“鸡
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烘托了“我”和家人愉快的心情。③运用了反复
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爷爷和父亲用美髯给疾病缠身的“我”带来的抚慰和快乐,强化了亲人
对“我”的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结尾和开头都提到“婆婆子”,补充交代婆婆子的身份,使小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
整。②突出“我”当时重病缠身的境况,交代了爷爷和父亲让“我”摆弄美髯的原因,补充
了文章的内容。③画龙点睛,突出主旨。“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为点
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亲人的追念和感激之情。(每点2分,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如下: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
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D(“古代称皇帝……等死去”错误,皇帝之死称“崩”。)
12.B“去世后,他亲临吊唁”与原文“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不符,在
杜如晦病重,去世之前,太宗亲自去探视,没有提到去世后太宗亲临吊唁。)
13.(1)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
什么也不进谏?(“容”“尊显”“何得”,每词1分;大意正确,1分)
(2)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
府掩埋尸骨。(“乱离”“乱塞”,每词1分;大意正确,1分)
14.①唐太宗借杜淹荐引邸怀道之机,反问杜淹仕隋炀帝、王世充时不进谏的原因;②太宗
直指杜淹不应因为职位低、担心不被采纳而不进谏;③太宗表明现在杜淹地位尊贵,自己也
善于纳谏,鼓励杜淹直言进谏。(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他邸怀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当年)
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邸怀道当时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认
为不可去讧都。这是我亲眼所见。”太宗说:“你称赞邸怀道做得对,你自己为什么不直言劝
谏?”杜淹回答道:“我当时不担任重要职务,加上知道(我)即使劝谏,(隋炀帝)也不会
听从,徒然一死毫无益处。”唐太宗说:“你知道炀帝不可进谏,为什么还要在(隋)朝担任
官职?既然在朝为官,又怎么能不进谏?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
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杜淹回答道:“我对王世充不是(他)
听不进去。”唐太宗说:“王世充如果贤明又能纳谏,便不应亡国;假若残暴而又拒谏,你怎
么能够免于灾祸呢?”杜淹回答不上来。唐太宗说:“现在你的地位称得上尊贵了,可以进
谏吗?”杜淹回答:“甘愿冒死强谏。”唐太宗笑了。唐太宗对身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
西城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
"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唐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人爱惜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
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华而招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行为有
什么区别呢!”魏微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
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商纣(均贫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
掉了。’也是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
笑。”菜国公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询问病情,后来又亲自前去探视。甲申
(十九日),杜如晦去世了。唐太宗每次得到好的物品,都要想起杜如晦,派人将物品赐给
他家里。时间长了,(每当)提到杜如晦,唐太宗总是会流下眼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
晦一同辅佐朕,现在我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杜如晦了!”夏季,四月,已卵(初三),
唐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
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关内地区发生大旱,导致饥荒,老百姓大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已
巴(二十二日),唐太宗下诏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老百姓被变卖的子女,送
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书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灾
和蝗灾,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院害移到我
的身上,来保全百姓也,(我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干旱地区天降喜雨,百姓大
为高兴。
15.C(有距离上远近的不同,但没有体现态度的差异。)
16.①迁居赤甲新居的自得。②漂泊异乡,不能向圣上献言的歉意。③对荆州和蜀地朋友的
思念,以及对朋友到访的欣喜。(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参差不齐②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③相辅相成(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借代。(1分)借体为黄金屋、颜如玉,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
女子。黄金屋和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代指出人头地。(2分)
化繁为简,文笔精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有生动的效果,引人联想。(2分)
20.B(画横线句语序不当:其一,就读书而言,“爱读书”是“读好书”的前提,“爱读书”
“善读书”,三者具有逻辑递进关系;其二,从句子成分搭配角度看,根据多层定语中不带
“的”定语更靠近中心语这一排列原则,“财富”的定语“宝贵”应置于“金钱所买不到的"
之后。从选项当中关联词语连接的句间关系看,"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只
要……,就……"是充分条件关系,“如果……,就……”是假设关系。根据原文语境,“爱
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
假设关系。综上,A、C、D三项表述不当,本题选B项。)
21.示例:①电子烟中依然含有尼古丁②往往会添加大剂量的尼古丁③为了增加电子烟的
口味(每点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电子烟依然含有大剂量的尼古丁,其所使用的丙二醇、甘油、香精等添加剂也会
危害呼吸系统,因此,电子烟同样有害健康。(3分,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如今,数字技术、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数字化生活也给一些老年人造成了不便——移动支付、
手机抢票、线上挂号等都令他们无所适从。中国正迈入中度老年化社会,2021年第七次全
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而老年人仍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一半
以上的老人无法接入网格。数字时代,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不被边缘化,已成为一
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此,可以立论为:①请帮助老年人搭上“数字快车”,数字时代,
也要让老年人更具获得感和幸福感。②行动起来,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守护“老有
所乐”。③数字时代,别让老年人“掉线”。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3:5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6876516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杜如晦怎么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杜如晦怎么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