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

更新时间:2023-03-07 12:42:49 阅读: 评论:0

小米发糕的做法-新教师代表发言稿

朱自清的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力量药水怎么做)

朱自清散文赏析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

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

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

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

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

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

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

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

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

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

“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

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

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

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

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

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

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

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

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

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

远的。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

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

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

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

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

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

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

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

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

《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

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

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

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朱自清晚年

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

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

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

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

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

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

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

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

气。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

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

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

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

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

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

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

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

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

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

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

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

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

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

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

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

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

等。

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

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

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

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

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

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

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

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

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

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

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

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

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

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

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

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

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

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

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

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

“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

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

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

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

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

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

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一、《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

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

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

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

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

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

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

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

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

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

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

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

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

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

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

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

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

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

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

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

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

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

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

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

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

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

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

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

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

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

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

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

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

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

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

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

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

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

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

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

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

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

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触到了,清醒地用全

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

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

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

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

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

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

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

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

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

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有徘徊

之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

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品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

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

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

“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

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

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

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

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

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

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

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

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

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的

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

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

“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

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之貌,

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

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

现出来,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

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

微情绪的波动。

全文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惋惜。

二、《背影》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一篇描写父子深情的经典。那至纯至爱

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动了几代人。除了独辟蹊径的表

现角度、匠心独运的构思外,作者在刻画父亲的“背影”时,能够以

情烘托,真实地抒写那段感情的历程,并且能妙用动词,通过朴实无

华的语言,把父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爱。

以情烘托,“情由景生”,“文贵真实”。眼泪是一个人真情的

流露。这篇文章围绕“背影”四处写了作者的眼泪,我们可以由此体

会作者此情此景的感受。文章一开头,就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

环境。作者回家奔丧,那时,父亲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

种“祸不单行”的境遇,“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

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泪,有对家庭遭受重大变故的哀痛,也有失去

祖母的伤心。第二次写眼泪是在浦口车站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时。写这个“背影”,先作铺垫,说“父亲是一个胖子”,再写他的

衣帽,这些都与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

整个形体的动作,无一不刻画得十分精细。看到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

肥胖的身子努力地爬上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做几乎不能胜任的工

作,此刻作者心中满是感激。联想到对父爱的不理解,嫌他说话不漂

亮,暗笑他的迂,甚至厌烦他,真是悔恨。父亲的这个“背影”,让

作者看到了慈父的至亲至善,看到父亲在逆境中苦苦挣扎,作者的心

受到触动,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由对父爱的“不

理解”变成“顿悟”乃至“感念”。接着,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写到: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儿子被这种伟大

的父爱感动得热泪盈眶,泪水交织着感激、心疼、愧疚等感情。对这

个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细腻传神地刻画,让它

永久地定格在脑中,再加以感情的烘托,读到这里,让人不觉潸然泪

下。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

来坐下,我的泪又来了”,这是本文第三次写眼泪。父亲无微不至地

关怀、爱惜儿子,再三叮咛才依依不舍地与儿子分别,虽不是生离死

别,但浓浓的离情别绪油然而生,这是不舍的泪。想到父亲的至亲至

爱,想到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以后的命运、前程,真是悲悯、

辛酸,百感交集,唏嘘不止,泪流不断,心中充满无尽的牵挂。这种

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

愁,更加真挚感人。第四次写眼泪是在文章结尾处,读着父亲的来信,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的泪。父亲老境颓唐,

大去之日不远,但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变,这泪,包含着担

心、牵挂、思念、后悔,也是对父爱的回报。

妙用动词,刻画人物,要善于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

情。文章深深打动读者的是父亲车站买橘子的“背影”。鲁迅说:“要

极省俭的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个特殊的背

影,如同画人物的眼睛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妙用动词,用极简

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

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

天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作者仅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就把父亲

爬月台时的样子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把饱经沧桑、步履艰难的父亲吃

力地挣扎着爬上月台的背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身临其

境仿佛看见父亲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这些动词的恰当运用,让

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朴实无华的语言,文章在描写父子之情时,采用白描手法,全篇

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更无“感动”、“感激”、“爱护”这一类词

语,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加修饰,不作渲染,但字字珠玑,句句

锦绣,浓浓的父子情充盈其间。文章四处记叙了父亲的话,都非常简

单。开头写儿子看到破败的家道,想起祖母忍不住流泪了,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几句朴素的语言,是

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也是说给自己的,“言为心声”,也表现了父

亲的坚强。在浦口,父亲本说定不送儿子的,叫熟识的茶房陪着,并

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儿,还是决定亲自去送,儿子再

三劝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

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

子路上有什么闪失,只有亲自去送才放心。平淡朴实的话语饱含着无

尽的爱,就是在父亲举步惟艰、连生活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还一如

既往,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儿子,这种无私的拳拳的父爱多么让人感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简短的话,含蓄

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表现了人世间普遍的、平平常

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父亲处处为儿子着想,竭尽全力地为儿

子做好每一件事,并为此感到欣慰、满足。这种博大、深沉的父爱可

歌可泣,让人类灵魂不断自省、反思。

《背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无论是从思想意

义还是写作艺术上。它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永恒经典,让人百读不厌。

三、《荷塘月色》赏析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

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

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

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

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

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上“袅

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细

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

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

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

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

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

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

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

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

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

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

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

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

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

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

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

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

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

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

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

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

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

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

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

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一以真言写真景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

一是月色。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

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这里的荷塘不会

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

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

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

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

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

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

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

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

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

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娇艳华贵,堪以

美人作比。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

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

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

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

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

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我们再看另

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

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

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

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黑影参

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去感。为什么?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

里。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

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也正

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象“画”而不是“印”在荷叶

上。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

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坛许多作家为了写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

己的真情实感,但文章写出来,又往往给人矫揉造作之嫌。这其中的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精深的语言功力,

以至造成一字不稳,真情尽失的遗恨。《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

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

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本

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过写景的词语便不难体察作者当时喜悦

的心情。叶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袅娜”地开着,

“羞涩”地打着朵儿;花香似“歌声”,光与影如“名曲”。这些词语

哪个不饱含喜悦色彩?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

喜。上节提到的删去的“刚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于特定的

环境外,也与“淡淡的喜悦”这一特定的情感不谐。试想,面前立一

群“刚出水的美人”,表现出的喜悦还能是“淡淡的”吗?

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

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

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

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

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个人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语中置一“觉”字,文章便增添了无穷意味;少这一字,则真

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悦,没了哀愁。还有,“白天一定要做的

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更能表现

出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

在对美景的描写过程中应该尽是喜悦了吧?也不尽然。看这

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

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同是写灯,《我的空

中楼阁》是这样的语言:“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

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句式整齐,节奏

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以上两段描写,

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绝不能互调。

解析[编辑本段]《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

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

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

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

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

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

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

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2:4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641691291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自清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自清的.pdf

上一篇:人蚊大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朱自清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