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泰山六首(2)赏析|翻译|原文
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
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
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
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安放皇帝玉册的石洞前巨大的石门紧闭,隐隐感觉到地底风雷涌
起。
绝顶望东海蓬莱三岛,想象到了金银台。
站在南天门长啸一声,青风四面万里来。
仿佛看到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
她们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把一只璀璨的流霞酒杯赠送给我。
我急忙再三低头致礼,自己很惭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我顿时感觉到:宇宙如此渺小,这尘世有什么值得恋眷的呢?
【其二】
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
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我抚摩着古松上的萝藤,想和他聊天,他却把高入青云的关门紧
闭。
幸好的是,他赠送我一本远古的写有鸟迹字的书,飘飘落在山岩
间。
2
书是上古文字写的,读起来很费解。
因而再三叹息,拜他为师,才没有回来。
【其三】
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
顿时全身精神飞扬,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
黄河从西边逶迤而来,再窈窕如丝地流向东面的群山。
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突然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
他笑着对我说:干嘛现在才来学道呢?岁月蹉跎,青春都浪费掉
了。
突然他便无影无踪,无处追寻,令人浩然长叹。
【其四】
斋忌三千日,裁白丝布书写道经。
天天吟颂,心有所得,感觉众神拱卫在我身边。
可以信风乘云,宛如身有双翼。
攀上日观峰,凭栏望东海。
海涛撼动着远山,云中天鸡在鸣叫。
银光闪耀的楼台跃出大海,鲸鱼翻滚起巨浪。
怎样才可以得到仙丹?真正生出羽翼,高飞蓬莱!
【其五】
泰山日观峰朝东北倾斜,两座山崖夹着一双巨石。
海水仿佛在眼前弄潮,遥远的天边一片青碧的色彩。
3
千座山峰如枪林立,万条沟壑如临深渊。
缅怀曾经骑黄鹤来泰山的神仙,可现在那里去寻找他们的踪影?
山上的古松高耸入云天,远远望去,离天不过几尺。
山花也与人间不同,五月里白色的花儿与白雪浑然一色。
总会遇到仙人安期生的,一同在泰山炼金丹玉液。
【其六】
清晨饮过泰山瑶池的清泉,夜晚准备在南天门投宿。
怀中抱着绿绮琴,天黑了还行走在青山之间。
出山了,群山一片皎洁如玉,夜静了,连古松也停止了啸吟。
寂静中愈感觉清晖可弄,玉真仙女下降到翠微峰。
仿佛看到鸾凤与龙虎一起翩翩起舞,衣袂飘举。
举手就可以攀折到天上的匏瓜,味美甘甜,乐不思蜀,真的不想
回家了。
再举手,抚弄着银河的浪涛,清浅可爱,却不小心摸到了织女的
纺织机。
唉,到明天天亮,美梦就会消失,只见五色云彩飞舞!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为连章古诗,其中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
味的审美境界,而全诗六首从整体上展示了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
的意境,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
令人体悟到这是寄寓着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灵之
4
山。泰山方圆四百多公里,体势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也(张俯
《岱志》)。其景观雄奇、险绝、曲幽,奥旷之特色俱臻。仅以登山中
轴线而历,从王母池、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天街至玉皇顶,再
及日观峰、月观峰,沿途凡峰崖,涧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异花,
云岚烟雾极目难尽,即或为长文,亦觉语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
六首》中却能以超然的宇宙观和独特的时空透视,目揽泰山万象于方
寸,驰思结韵于毫端,以写意山水笔法绘出了有声画卷,显示了李白
诗歌独有的豪放风格。
全诗开头,四月上泰山,看似平叙交代时间,却暗蕴泰山时令
奇观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暮春时节,李白佩剑挂芦,抱
琴捋袂。从王母池开始登山了。石屏御道开,眼前的泰山诸多峰峦
如同扇扇屏风,次第打开,一条帝王封禅时开辟的御道豁然而现。古
御道有十几里之长,逶迤出没于峰峦涧谷之中。没有白描峰回路转。
而是以遥思当年唐玄宗封禅时的登途盛景赋笔。六龙过万壑,涧谷
随萦回。马迹绕碧峰,於今满青苔。万千山壑、涧谷、碧蜂仿佛都
在尾随着皇帝御车马队的驰骋而飞动起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表现了
泰山山势高远而曲折盘旋上升的生动情态。如果说盘道弯弯,层峦
尽染是诗人对登山起步景色的几笔渲染的话,接着诗人采用散点透视
的视角,移步换景,从不同层次以不同的皴法向读者描绘了沿途山
水的奇险幽秘。登泰山至中途,过中天门,曲折的盘路便为天梯般的
石阶代替了。仰望两侧,悬崖千仞,飞流洒绝,水急松声哀,北
眺嶂奇,倾崖向东摧。泉水若飞,峰崖之高绝可见,巨岩累接,
5
险峻难以登攀之状可想。泰山的高泉飞流,不似庐山瀑布静态地挂
前川,而是遇崖迭挫,进溅成珠,泼洒在层层悬崖之上,又聚汇
成流潜入深谷,水声也就融入松涛呼啸之中了。这是泰山独特的山水
景致。向北望去,山峦如扇、如柱、如剑、如兽,千奇百怪,那处处
悬崖都像要向东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诗人顺手拈来倾摧二字,
泰山之高险便活现了。诗人视点又下移到涧谷,只见大大小小的岩洞
嵌进崖壁,洞门闭石扇,巨石宛如扇扇石门又将洞府封掩起来。涧
谷中岚气凝结成的云团荡漾,急流、松涛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复回馈延
绵如雷。这云雷,就像是从地底下直冒出来。地底兴云雷,诗人摹
景拟声,形象地衬托出泰山山涧之深之奇。这又像山水画中的深远
意境了。
诗人如同一位业务娴熟的导游,指引读者从登山所处的不同位
置,不同的视角欣赏泰山千姿百态的奇景,可谓步步佳境。攀爬十八
盘,登上寓天门,过天街,至极顶,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才
真的进入如出天地间的大境界了。东攀日观峰,登高望蓬瀛,海
色动远山,诗人看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日观峰下的云
海连接洋洋东海,与泰山融为一体,极写泰山之阔大。伫崖北眺,
只见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这里没有用摹写黄河万里触
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
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那样壮大奔放的笔势,而是以
线纹式的绘画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另一种窈窕姿态。这既有黄河下游
平缓铺流的真实依据,也是从视觉形象上反衬出泰山之高。诗人抬头
6
平视,丛峦迭嶂之上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虽是写远望视点之
实,却绘出了泰山平远奇逸之景。俯瞰脚下,则是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自下登山所仰见的万千巨大峰峦,从这极顶望下去,
却变得像人头攒聚在起,而条条涧谷更显得深不可测,令人大有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值此,诗人精神似飞扬,如出天地间,
身心完全融化在无垠宇宙之中,神思驰骋,襟怀浩荡,不禁张开双臂,
天门一长啸。这长啸令群峰震撼,这长啸令云雾顿开,这长啸令万
里清风来。至此,一位逸态凌云、吐纳天地精华的诗仙屹立泰山极
巅的傲岸形象跃然纸上。一千多年过去,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
风来便成了泰山山顶的一大人文景观,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体悟,
或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1: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59851117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游泰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游泰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