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更新时间:2023-03-07 08:59:43 阅读: 评论:0

黄瓜切丝-老虎石公园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烧烤味土豆片)

云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优劣论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优劣论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古代封建贵族繁华到没落的巨作,也是我国古典四大

名著之一。曹雪芹笔下人物形象栩栩生动,传神表意,尤其是林黛玉、薛宝钗两位

女性人物颇有特色,她们有许多人所不及的敏捷才思,二人皆才华横溢,美貌如花,

但二人的脾气性格却截然不同。林黛玉多愁善感,天真率直,却爱斤斤计较,生性孤

傲,蔑视公民权贵;薛宝钗缜密豁达、稳重平和,却又不失虚伪、善于奉承,热衷

于仕途。相比之下,正因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为人处事方式,与贾宝玉不同

的渊源,必定造就了她们不同的人生及宿命。孰优孰劣,难分高下。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人物形象;性格;比较

“盖贤与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划分者也。人以宝钗为奸险,烟赎

棉衣事,则亦仁厚。以黛玉为天真,而讥笑一村老妪为‘牛’为‘母蝗虫',则亦刻薄。

且宝钗宽大,黛玉偏狭,宝钗善体谅他人,而黛玉则心存嫉妒,然则宝钗必不肖而黛玉

必贤乎?谓宝钗之美德全出于造作亦过,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现者亦异

也.”“宝钗阴险狠毒,以黛玉之稚气,当然不是对手。盖黛玉多心,乃无手段,宝钗

多心,手段又辣故也。"[1]此般议论指出黛玉和宝钗的贤与不肖所兼具,在读者眼中,

林黛玉生性多疑敏感苛刻、多愁善感、文文弱弱;薛宝钗的温柔敦厚大方、天资聪

慧、城府极深;林黛玉当然不是薛宝钗的对手,事实果真如此?下面我们对她们的家

庭背景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性格的形成的原因。

一、出生背景与生活环境的比较

林黛玉的出生家庭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这也为她具有满腹才华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世家,到了她这一代却是仅仅剩下她一

个人,盛门的背后,展现的却是无比的凄凉和孤苦。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是必然

的结果。生长在这样的世家,从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

那么她的傲气自然是油然而生.但是就是她这样一个经过精神洗礼的女子,却要过着

寄人篱下,在贾府鱼龙混杂的地方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根源在于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书香世家讲得是读书认字,诗词歌赋,但是皇商讲得却是生意人际的交往。跟

人打交道,肯定没有跟书那么的简单,和人打交道,在利益衡量之间,讲得是人心的尔

虞我诈和勾心斗角.黛玉自小的生活的环境及其的简单,是一个纯净空灵的世界,直

到父母的接连去世,让她开始知道生命无常和世事变幻莫测。对这种对无常的无法掌

握和对逝去的难以割舍让她有着一颗惶惶之心,不安时时笼罩在她的内心深处.以致

她才会有异于常人的想法,第三十一回《撕扇子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写到“人

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对繁华散尽之后的感叹痛惜,无奈伤感."

薛宝钗,出身于“书香继世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还“领着内帑银粮”,是“护

官符”上四大家之一.她是王家的外甥女,是贾家的姨侄女,与王熙凤是姑舅姐妹,

与贾宝玉是两姨姐弟.因入京备选宫中才人赞善而借居贾府.她的父亲,将她当男儿

一般来抚养,使她比他的哥哥强个一百倍.从她大哥薛蟠的累累劣迹就可以看出她生

长的环境是多么的纷繁复杂。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家业的重担

之下,父亲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辉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渐消.家族

的重担无时无刻的压在她的肩膀上,令她做事不能随心而发,须得左右权衡,小小年

纪被迫接受大人的世故圆滑.再加上一个大家族里所谓的一些夺权争产明争暗斗之

事,在她年幼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现实是残酷的萌芽。她是封建淑女的典范,不仅“德言

工貌"兼具,知识广博,才华出众,而且“随分从时",“装愚守拙”,善于处理复杂微

妙的人际关系。“会做人”是她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曹雪芹着重描绘了她的虚伪奉承、

小惠拉拢和冷酷无情.虚伪奉承是对上,小惠拉拢是对下。

其实,从他们两人的出身及生长环境就是不难看出的。在封建社会之中,对子

女,特别是女儿的遵守礼教的教导,一般都是来自于母亲。但是林黛玉却是幼年丧母,

这样,封建礼教的第一导师就没有了。之后父亲林如海给她聘请的老师贾雨村也是

一个漫不经心的人,自然对她的封建教化更不会放在心上.那么林黛玉可以说自小根

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封建礼教,那么她会目无礼教,敢于反叛,只管真心就不难理

解。在这一方面,薛宝钗正好相反,她是幼年丧父。也就是在父亲死后,她才停止

了诗书方面的用功,为了不让母亲操心而专心于针凿家计等事,此时宝钗母亲对女

儿的封建礼教教导现在才刚刚开始。之后薛家有心想让女儿进宫选秀,要合封建第一

帝王的心意,在封建礼教上更是不能放松。于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导宝

钗,想让她慢慢的转变为封建教教条的卫道者,这也是许多评论家对她下的定义,“她

自幼尊孔读经,学会一套阴险狡诈的统治本领,她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日益衰败

的阶级利益紧紧的联在一起.”[2]

二、个性特征及处世之道比较

首先,简析林黛玉的随和:林黛玉温厚随和,温柔体贴,行事亦多恕道。第四

十回中的黛玉,宝玉以及宝钗一起上栊翠庵品茶,黛玉体谅宝玉的性情.另一次,黛

玉厚待给她送燕窝的婆子,给她茶吃。第六十二回,黛玉体谅下人.宝玉生日宴会散

后,有下人来服侍黛玉。黛玉见她忙就说:”你知道我的病,大夫不许多吃,这半钟

尽够了,为难你想的到.'’对探春削减各房月钱的改革,黛玉也十分理解;黛玉的心

计:理智,冷静.第四十五回宝钗建议黛玉服燕窝,黛玉说:“虽然燕窝易得,但我只

因身子不好,请大夫熬药,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哭出新病来.熬什么

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丫头们,老婆子好像嫌我的

事了.''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黛玉观望怡红院''只不见凤姐来,''便在心里盘

算:她怎么不来看看宝玉呢?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要生打个活胡哨,讨老太太,

太太的好才是.今儿不来,必有原故。''相形之下宝玉对凤姐却从未有些许冷静,深

刻的剖析。而黛玉做得如此不露痕迹,这又算不算超人的精明,城府,冷静.

其次,薛宝钗的柔情:黛玉身上存着对宝玉的宽厚和体贴,而宝钗心中亦不乏

柔情。如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卧床不起,宝钗手托丸药而至,但那深藏于心中的感

情和娇羞怯怯的情态,宝玉心中早觉案出来,大为感动。第三十六回,宝玉穿着银红

纱衫睡觉,袭人有事出去了,原先与其谈话的宝钗情不自禁地坐在她的座上,拿起

袭人为宝玉做得白绫红星的肚兜扎起来,身边还放着驱赶虫,绳帚子;宝钗的敏感:

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时,显然那''落花流水,闲愁万笔中''的戏文,表现出他

们的相互爱慕,宝玉表白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倾国倾城的貌.与之

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是宝钗的敏感''宝钗的拒绝:第三十八回,菊花蟹宴,宝玉,

黛玉,宝钗三人作诗咏蟹。宝钗的《螃蟹咏》勇夺桂冠。这是一首文笔老辣,言辞

尖刻的讽刺诗.所讽刺的恰是世间的贪婪,鄙信之辈。尤以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莫''酣畅淋漓把世间俗子的丑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实际上宝钗并不是

那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也绝非一心想往上爬的野心家.相反,她的内心仍是一片情节

高雅的世界,对着世间的贪婪,有着本能的反感。黛玉理想化,宝钗现实性;黛玉是

诗人,宝钗是政治家;黛玉太过浪漫,宝钗现实理性。正因为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

听得处世之道。

和薛宝钗相比,黛玉她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她追求自我价

值的实现。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是决定大

展其才,压倒众人。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

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

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

就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是非

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

而她是什么呢?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

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黛玉她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

样。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小说这么写,“有千百竿翠竹遮

映”,遮映是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的,“开沟”,开一条小

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

象征意义。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它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

气,有骨气,是这样一个象征。而且我们注意到,文章所写的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

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

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也就是说我们知道,水在中

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水是代表少女,

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

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暗示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

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就要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

高洁之水。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

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它带

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

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

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

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

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是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

“遮住”,“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她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

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不过倒是什么呢?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它不是石头上

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

钗的那些丫鬟们。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贾宝玉

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这是

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

现出冷漠。

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送林黛玉一个字“幽",说她是“太内向”、“太多愁”、“太不

展开”、“太多的牢骚猜忌”;送薛宝钗一个字“贤",说她有名而不争、“有才而不逞"、

“道德自守"还在一次政法大学的演讲上说她“太正经”、“太拘谨、太正统、太规矩以

至失去了风趣,掩盖了真情”.[3]一家之言,许多地方值得斟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才我们是不分上下,这也是世人无法比的,一位写出了《葬花吟》、《秋窗风雨夕》、

《桃花行》等,令一位也在诗社频频夺魁。但是我们看她们诗歌的风格可以稍微看

出她们的性格.林黛玉的风格多是自怨自怜,但处处显露出她的自珍自爱“质本洁来

还洁去”,薛宝钗的诗处处写出她对富贵的向往“好风凭借力,送我向青云"。林黛玉

看似小性,看似尖酸刻薄,看似敏感脆弱,其实,在这些性格里包含的却是她那颗

伟大、自尊、仁爱、友好笃实的心。正是这样,才被看似敦厚实是奸险、狡诈的薛

宝钗所利用,最后才有了高鄂后续的四十回的悲剧。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可以改掉从

家里养成的习惯,遵从贾府的生活习惯还“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

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我们在这里通过

黛玉的话所感觉到的是她的小性和猜忌,可要是往深里探索的话,却是她的不肯接

受别人的施舍,不屑于把别人的施舍当成是自己的幸福.小小年纪,却分明是一个自

尊自爱的独特的人了.薛宝钗刚来贾府时曹雪芹先生只是交代她“行为豁达,随分从

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尘下,顾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看似抑林扬薛,但是我们

在后面的章节里还会看到她是怎么笼络人心的手段,送东西时每人都是一样的,连

最不待见人的赵姨娘都有一份和别人一样的礼物。全书里,赵姨娘只赞许过两个人,

一位就是替她施法诅咒王熙凤和贾宝玉的马道婆,令一位就是会笼络人的薛宝钗,

从赵姨娘口里出来的夸赞不是对薛大姑娘最大的讽刺吗?黛玉在争取自尊的时候也

不会不尊重别人,她可以听从别人的劝,甚至是责备,既是是她的丫头,她也会的,

其实在书里我们根本看不出紫鹃和黛玉的身份差别,单从黛玉和紫娟的相处来看;

香菱学诗时先求的是她家的宝姑娘,宝姑娘说她是“得陇望蜀”,口气里是什么,是一

个主子对下人的蔑视和尊严的践踏。但是林姑娘是热心指点,还最后把香菱教得可

以做出有意境的诗来,俨然成为一位诗人。还有就是对于金钏丫头的死,薛宝钗怎

么说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

情了。”满脑子的是奴仆思想,对人生命的不珍惜,和她哥都是一个想法,认为死了人

不过几两银子的事.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林黛玉的对她人尊重,既使是没身

份的奴婢。在当今社会的人人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在那时候的一个封建社会里,

林黛玉做就到了人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在那时候的一个封建社会里,林黛玉做到这

样,难道不是我们效仿的对象吗人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在那时候的一个封建社会里,

林黛玉就做到了这样。在后面还会看到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薛姨妈给黛玉的母爱,

是她们出于好心吗?我们看现在贾府到什么关节眼上了,是坐吃山空,将要倒塌了

的了,要是贾老太太王夫人知道还要养一个一顿饭要二两燕窝的未来的媳妇,他们会

怎么想,偏这时候宝钗送来了燕窝给黛玉,我们要是说她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一点也不算冤枉了她。她的这一招既显出她薛家的实力雄厚,可以给贾家以补给—

前提是金石姻缘,和宝玉成亲;同时也给林黛玉显示自己家的实力,让她知道贾府没

能力再养她了,更给她一种无依无靠的飘零之感;还有就是向一些势力的下人一来

示威,二来是把自己的好心肠显示给他人,让他人觉得宝姑娘人好。总而言之,“宝

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

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三、爱情及人生结局比较

[4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从宝玉梦游太

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

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

“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

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

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林黛玉进

了贾府,便开始她悲剧的一生,她是一个仙灵并举的女子,在贾府如此一

个混杂之地,无疑是一块美玉掉进了一个泥沼之中.所以她会悲伤,会痛斥,

会冷笑,会哭诉.那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被社会所不容的女子,在不愿意

同流合污却又不能抽身而退的情况下,她除了垂泪还能做什么?在林黛玉的

生命之中,和贾宝玉的爱情就是她的生命之源,倘若失去,那就是沙漠中的一棵孤

木,只有干涸而死。对她来说,当爱情破灭的时候,就等于是她生命的终结.但是对于

当时贾府的情况,她爱情的破灭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她的死也是必然的结果.许多读

者将林黛玉的死归咎于薛宝钗的横刀夺爱,认为是她逼死了林黛玉,认为她两面三

刀,先取黛玉真心,令其不防,再步步为营,最后一举成功。会有这样的误解,不能

怪读者,只能怪是高鹗的续写后四十回。那里写的黛玉的死,的确是哀怨凄惨,宝

钗的无情无义也是令人发指。但是是对曹公的原意的严重歪曲。曹雪琴虽然没有留

下真正的完整的《红楼梦》,却留下了暗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各自命运的诗篇。

其中一首《终生误》,他称赞黛玉是“世外仙殊寂寞林”,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

就从他的这些赞美之词就可以看出,宝钗岂是后续四十回中的描写的暗度陈仓的小

人?若真是他们奸计得逞,凭着贾宝玉的爱憎分明的性格,两夫妻日后的生活又岂

来“举案齐眉”之说。所以不难想出,黛玉的死虽然是必然的,但是绝不是因为宝钗使

了什么阴谋诡计,而是她时限已到,泪尽而死。宝钗在日常的言语之中,都为一些雅

俗共赏之词,真正让她说出喜厌的时候不多,但是在和众人听戏的时候,她公然在宝

玉面前说出了对一首曲词的喜爱,那就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还是一首有关禅语的曲词。为

此还引发了宝玉的第一次悟禅机,也为宝玉后来的出家埋下了伏笔。林黛玉历劫完

毕,重返“太虚幻境”,而薛宝钗必定也是以另一种方式修行,以回归太虚.出世之说,

从她对贾宝玉出家的顿悟起到了启蒙催化之中不难猜出。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

了曹雪琴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将品性不凡

的三位主角落入庸俗的“三角恋”的争夺之中,艺术文学含量大减。鲁迅说:“自从《红

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5]黛玉注重感情精神上的追求,却

忽略了它的现实存在意义,她不会为了爱情而移转自己的性情,向封建卫道者屈服

迎合,这和她追求的完美理想有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说,纵使没有宝钗的存

在,黛玉也不可能得到和宝玉的婚姻,因为她本身就不具备成为贾家媳妇的条件,

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是被可以主宰婚姻的封建卫道者所排斥的。

综上所述,《红楼梦》历经时代变迁而经久不衰,书中两位女主角功不可没。

孰优孰劣已不再主要,曹雪芹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她既没有把她们都写

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

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如果说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

就成了完人了.就是有了这些缺点在她们身上才铸就了这经典的形象.

注释:

[1]周远斌编著,《杜贵晨主编的红楼人物百家言系列之<薛宝钗〉》,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第241、242页.

[2]周远斌编著,杜贵晨主编的红楼人物百家言系列之《薛宝钗》,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

130页。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6页。

[4]一粟,《红楼梦》第一册,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第143页。

[5]转引自邓志远主编《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3

[2]李广柏,《红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5

[3]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4]李鸿渊,《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

[5]周作人,《关于鲁迅》,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6]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10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8:59: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50783128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薛宝钗的性格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薛宝钗的性格特点.pdf

上一篇:科学研究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