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论鸳鸯蝴蝶派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余雪莲
(湖北教育学院公共课部,武汉 430205
)
摘要:“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作为上海这个自开埠以来经济与文化发展最为迅猛,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最
为明显的大都市的社会生活,既为这派文学准备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也为它的发展和繁衍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关键词:新论鸳鸯蝴蝶派;张恨水;《金粉世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
(
2004
)
03-0015-03
作者简介:余雪莲(
1974-
)
,女,湖北随洲人,湖北教育学院公共课部,讲师,文艺学硕士。
一
① 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消闲文学。为此,
提出文学主张亮出公开而完备的旗号,以主张文学的娱乐性、
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帜,集合起一批作家,写出大量作品形成
庞大的流派,在旧中国文坛上发生过较大影响的,却是这个名
声不佳的“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并非一个有组织的文学派别,最初因一些写
言情小说的作家常写“才子”与“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
柳莺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亦即其笔下常写的爱情故
事离不开“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范围,故而由
读者与评论界公认其名。
从文学继承关系看,“鸳鸯蝴蝶派”孕育并脱胎于晚清文
学,与晚清小说有着不可分解的血缘关系。所以,鲁迅在《中
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分析清代小说四派(拟古、讽刺、人
情、侠义)及其未流时,即将“鸳鸯蝴蝶派”发时期清末文坛
上的小说,概括为这四派的末流,其中便包含了这派早期的作
品。
在主要表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反映旧民主主义
要求的晚清进步文学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之间,“鸳鸯蝴蝶
派”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作为上海这个自开埠以来经济与文
化发展最为迅猛,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最鲜明的大都市的社
会生活,既为这派文学的准备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也为它
的发展和繁衍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也是过渡时代不同
文化在冲突与交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文学选择。时代
对文学的选择有多种方式,但在通常情况下不外乎两种:一种
是外部的总体的干预,这种干预决定文学发展的方向;一种是
内部的决定文学构建的文化特质与发展形态的自我变异。
到“五四”前夜,“鸳鸯蝴蝶派”便由发展而日渐繁荣。由
于这派文学承袭着我国传统小说中志怪、传奇、讲史、神魔、人
情、狎邪、讽刺、谴责、侠义和公案小说的遗风流绪,一些作品
继续采取文言及白话章回体形式写作,其中有的作品,曾肆意
宣扬封建节烈观、道德观,有一些狎邪和黑幕小说,成了展览
恶德秽行、攻讦阴私之作,因而在“五四”之后,受到新文学阵
营猛烈的批评。而这一流派最有名的作者当数杰出的“五虎
将”:徐枕亚、李涵秋、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中最有
名的是所谓“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
《啼笑因缘》。
抗日战争前,“鸳鸯蝴蝶派”的繁盛,不只证明了通俗文学
的内在价值不容轻视,更主要的是它的流行趋势,总是提醒文
学批评家绝不可忽视文学作品与读者、与文化消费市场、与社
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
“鸳鸯蝴蝶派”之所以走向繁盛,正是由于这派作者懂得,
为文化商品市场,即为都市市民读者的欣赏兴趣写作。所以,
他们的小说取材十分广泛,尤其注重题材的传奇性、秘闻性。
在故事情节架构与审美信息传导上,这派作者大多采取读者
的传统形式,偏重于用强化故事悬念的办法,来拓展读者的审
美期待心理,并且注重在轻松、热闹、伤感的场面与氛围中,表
达读者所关切、所能接受的、不离不违世俗人情与人伦常态的
思想感情。这部分通俗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在继承鸳鸯蝴蝶
风格“重趣味”、“重娱乐”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
的某些技巧,多以现代都市市民阶层纷繁多姿的婚恋故事为
创作的题材,在哀情、艳情、苦情、悲情或婚姻家庭的情爱故事
里,驰才情,弄文彩为生。同时,这类小说中有的也增加了哲
理的渗透和人性的解剖、文化的反思的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的
塑造,也往往打破了单纯注重情节编造为基础的传统构思,刻
意讲究小说技法。因而这一时期不少言情小说,其美感已不
①收稿日期:2004-02-10
2004年5月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May.2004
第21卷第3期 TrainingandRearch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Vol.21 No.3
©://
再完全由故事情节来激发,而侧重由充溢着生活实感的叙述
本身来引导。
张恨水曾说:“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
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变通民众所能接受”。
“鸳鸯蝴蝶派”的主要特征:
其一,这派作者的取材大多偏重于都市社会中的某些病
态的现象。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在报上连载时,受到读者狂
热的原因之一,照作者自己的说法,便与取材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人都很想知道大官僚的私生活,和一些宦海秘闻”,“尤
其是女眷们,最爱看这类小说”。
其二,这派长篇小说大多采用章回体的结构方式,按照人
物出场先后和事件发展的时空顺序来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
事,而不同题材的作品,又都分别按照不同类型的特定模式,
来编织情节、设置人物。一句话,模式化是这派小说常见的形
式特征。张恨水在《金粉世家》的“楔子”中,一开头就用第一
人称叙述他在偶然机遇中如何被售卖字画的女主人公清奇别
致的书法诗稿所吸引,又如何从残留的诗画中揣测出她的身
世大有隐情,然后再度寻访探究,很快就引起读者对女主人公
冷清秋命运的关切,之后再展开全书主要线索,让读者不由自
主地跟着小说的叙述者进入冷家所在的落花胡同和总理金铨
的阀阅府中。
其三,在人物形象尤其是次要人物的刻画上,不少作者因
受模式化的制约,而使书中人物过多地趋向类型化。
从美学意义上讲,脸谱化也是一种线条和色彩运动,“而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
度看,这类通俗小说的形式美感特征,正是沟通读者审美意识
活动的一条重要渠道。
其四,思想主题的浅显明了,其所包含的一定程度的民主
意识,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赞美的同情弱小、扶危济困、
除暴安良、急公好义、成人之美、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明哲保身、清白做人、孝亲友悌、尊老爱幼等
等传统观念,使得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人生价值与道德信念在
审美感知的广阔领域内,能获得深受本土文化影响并以这种
文化价值为道德准则的市民读者的普遍认同。
其五,语言通俗,浅显易懂,也是这派作品拥有广大读者
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张恨水、刘若云、
向恺然、白羽、王度庐都是人物个性化的能手,也都显示了过
人的才华。
二
《金粉世家》这篇小说借“六朝金粉”的典故,以豪门公子
金燕西和平民女子冷清秋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主线,深刻
地描写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贵族之家的盛衰,多方面地透示
出社会上层显宦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活与思想面貌,
在爱情悲剧构造与思想主题表达上,相当鲜明地提出了不同
门第的人物对立的婚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能否调和的问题。
作者通过女主角之口作出的回答,与艺术形象的悲剧价值效
应有同有异,并不完全一致,因而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
考。
书中男主角金燕西是总理金铨府中的七少爷。他看上聪
慧秀丽的平民姑娘冷清秋,便用种种欺骗的手腕赢得冷家母
女的欢心,清秋未婚先孕,随后仓促结婚。婚后不久,燕
西旧性不改,常到外面拈花惹草,使清秋受尽感情折磨。金铨
暴死后,金家子弟无人约束,更加花天酒地,浪荡无形。在金
氏家族的大厦行将倾塌之前,为了寻找攀附之路,金燕西与新
军阀的妹妹白秀珠更加打得火热,造成夫妻感情完全破裂。
最后在一场大火中,冷清秋携子逃离金家,过着自食其力、淡
泊自甘的生活。围绕冷清秋、金燕西的爱情悲剧,小说用大量
篇幅描写了以金铨为中心的这个显贵之家,在温情脉脉的面
纱后面,是无尽无休的勾心斗角。
《金粉世家》同时也写出了金家两代人之间,在伦理道德
畸变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在情感变异中出现的人性的扭曲,而
这一切又都指向豪门的崩溃。在艺术形象构造上,剥削阶级
的寄生性与腐朽性,作为金家崩溃的深潜根源,随着人物关系
的展开,也随之而得到比较充分的提示。
作为张恨水在确定此书构思的重点,应“放在‘家’上”,面
对众多登场人物,完全忽略了时代潮流对必然没落的显贵之
家的冲击,展现了爱情悲剧的诠释,反从家庭伦理的视角出
发,折射出反封建意识。从冷清秋惨痛的婚姻悲剧和爱情忏
悔中,闪现出来的为了维护自身人格独立和尊严,而不舍信
念、不接受施舍的思想光彩,也常常被作者蒙上旧礼教旧道德
的尘埃。作者在塑造女主人公冷清秋这个人物形象时,就用
了现实的手法勾勒她聪慧善良、恪守礼仪的淑女本性,又写出
她清高自负、知书达理的女才子气质。她在金家恭顺忍让,事
事委曲求全,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但又洁身自好,出污泥
而不染,高蹈俗绝不自毁操守品质。
在幻想破灭后,她为自己“受着物质与虚荣的,就把
持不定地嫁了燕西”而感到无比悔恨,她甚至痛责:“女子们总
要屈服在金钱势力之下,实在是可耻”,“一个女子作了纨绔子
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尽”(第90回《露影太荒唐封金预告
怀诗忍解脱对月长嗟》)。在审美价值效应上,透过历史的折
光显然具有向封建压迫抗议的控诉力量。我们不应因控诉的
声音微弱,抗议的行为不那么果决,而漠视其从自身的矛盾中
挣扎出来的美学意义。
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也应是20年代文学画廊中重要的
收获之一。这里有必要强调,文学上的反封建无论在思想或
艺术的深度上,都该有不同的层次。审美价值效应所遵循的,
是艺术整体性的原则。叙事文学的感染力,归根结底来自艺
术生命的活力、艺术形象的丰满和完整、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
一,而不在于它是否首先是先进的思想载体。不能要求现代
文学作品中,凡欲冲破封建婚姻牢笼,保持人格尊严与自由的
人,从认识到行动都应是彻底反叛旧制度与旧礼教的勇士。
这样的要求,是违反历史与文学实际的。
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里,故事的中心内容,仍然是爱情
悲剧,通过冷清秋爱情悲剧的社会本质,以及人物自身气质操
守与周围人物的对比和冲突,间接体现出来的社会黑暗的压
迫、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又常隐匿在情节负面的二度空间之
中。
三
从文学形态的角度看,有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素,即
这两类小说结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涵盖其它小说。以社
61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会小说这个大类来说,所有的社会小说,凡是有意无意以人物
身世际遇为中心,能摆脱一般的社会暴露与谴责小说的套路,
在更多方面具备欣赏价值的,几乎都离不开言情描写;而所有
的言情小说,无论其摄取与表现生活的方位与角度如何,又无
不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所以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的合流,成
了势所必至的事,完全符合通俗文学发展的规律。
文学的存在方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存在方式。任何
对文学艺术领域带根本性问题的趋向,都依赖于对人的存在
问题的理解。现在,对于人是有生命的个体;“他的生命活动
是有意识的”,他“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
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天生上社会动物”;人性不但存
在,而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文明本身便是人性的改变
之结果”;人性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完善越美好,因为,只有人
“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
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些,大概不
会有太大的争论了。现在的问题是,承认人性的差异不难,承
认人性的共同性(并非一致性)
,承认它的共同表现形式(不是
它的具体内容)
,那就还会有许多争论。
再从深层心理看,通俗小说读者所以喜爱言情小说,恰恰
是因为这类作品投合了读者最基本的情感需要。言情小说讴
歌的爱情,抛弃那些不入流的劣作不谈,大都或隐或显地表达
了价值观念中最深刻最基本的一个观念:愿天下有情人终成
眷属。这个观念看起来是那么古老而又毫无新意,但却不应
忘记,这个愿望对爱情寄予了深刻的向往。爱情不仅包含着
生理、归属的需要,还同时包含着认识和审美的需要,并且对
那些理解和珍惜爱情,在爱情经历中拥有独特的人生感受和
人格升华的人说来,这还意味着是一种自我实现。仅仅为着
生理需要而完成的爱,是粗野粗俗的爱,仅仅为着情感归属或
审美的需求,也是不完整的,唯有在自我实现这个领域,爱的
天地才十分广阔,男女双方心理和生理能量与质量的交换和
融合,才有可能在意识深处指向一个共同目标:人性的不断完
善。有关爱情的古老观念,在这个意义上才会常说常新,才能
在不同时代超越它的意识边界,获得亿万斯民的认同。正是
由于爱的觉醒实质上乃是自我生命的凯旋,再加上爱情的表
现形式不仅极其富于个性,而且极其丰富多彩,所以,醉心于
言情小说的读者,往往最能达到与主人公认同的忘我境地,也
最能够接受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即使我不能达到这
种境界,也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即便言情小说所描写的
爱情,达不到纯洁爱情所要求达到的高度,情形也往往如此。
每一个读者作为单独的个人,谁都不可能亲身体验小说主人
公们所经历过的各式各样的爱情生活,但却可以在这个一任
感情自由驰骋的领域,以非现实的方式去接受爱的洗礼、爱的
摩挲和祝福。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男女之间的关
系是“人和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既然“这种关
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
质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这种关系就
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教养程度”,那么,有着各种教养程度的
人们,在艺术世界所展开的两性关系里,发生联想,流露情感,
弛骋幻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尽管,通俗小说有关爱情的描写,还有很多瑕疵,还少有
时代精神的观照,但在爱这个问题上,它所表达的却不仅仅是
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而是人类普遍性的情感。爱,友谊,正义,
善意。追求美。这一类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在各个时代都是
人类精神自由的显现,它们在不同方向上唤起的美好愿望,都
为通向精神自由架起了宽阔的感性桥梁。因为基于人类久远
历史的这类共通感受,绝少功利性、强制性的搅扰。无自私的
功利目的,无压迫与束缚的自由和谐的情感体验,不但是美的
集中表现,而且是精神自由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恨水.我的创作和生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168.
[2]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新文学史料,1982,
(
1
)
.
[3]佩里・林克.鸳鸯蝴蝶派———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城市通
俗文学.加里福尼亚大学,1981.
[4]陈安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
,96-97.
[6][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精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6:155.
[7]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责任编辑:彭雷生
ANewDiscussionontheSchoolof“Yuanyang2hudie”and
ZhangHenshui’s“Jin2finShijia”
YUXue2lian
(
ThePublicCoursDepartmentofHubeiEducationUniversity,WuhanHubei430205,China
)
Abstract:Therioftheschoolof“YuanyangHudie”etropolis,Shanghaihadarapid
developmentineconomyandculture,andhadabrightcharacterofmi-colonialandmi-feudalsociety,which
notonlypreparedtheobjectivehistoricconditionsforthisschoolbutalsoprovidedthesuitablesoilforthedevelop2
mentandmultiplyingofthisschool.
Keywords:NewSchoolof“Yuangyang2hudie”;ZhangHenshui;“Jin2finShijia”
71
余雪莲:新论鸳鸯蝴蝶派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8:41: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4970016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恨水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恨水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