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多分学情

更新时间:2023-03-07 06:40:57 阅读: 评论:0

浏览器没声音-邓超的电影

多分学情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田螺)

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

2015年08月18日09:49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2期作

者:谢晨胡惠闵字号

作者简介:谢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上海200062;胡惠闵,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国内学情分析研究对“学情的概念”

的探讨,发现已有研究的主要追求是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归纳“学情”

所包含的内容。然而,这些榜上有名的“学情”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究竟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通过论证的学情,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弥补其造成的学业差异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并提出新的学情

准入标准。

关键词:学情学情分析概念研究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机制研究”(11JJD880010)

研究成果。

以“学”定教是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时至

今日,“学情分析”要分析的“学情”究竟指什么、具体包含哪些项

目,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一线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通常也

是凭着经验、感觉进行。究其原因,是对“学情”这个概念所包含的

关键特征还没有认清、认全。

理解什么是学情有三个基本问题要回答:定义学情的方式有哪些

不同的定义方式对学情的理解有何异同定义学情需要考虑哪些相关

因素要清晰、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目前关于学情概念的界

定进行梳理,厘清学情概念的不同理解,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

支持。

一、研究方法

本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既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鉴于中国知网

数据库在中文文献存储方面的权威性、全面性以及可获得性,本文以

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的主要范围。

检索词的确定,是影响检索是否全面的关键。在文献检索和阅读

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同的研究者常常使用不同的名词来探讨“学情分

析”这个领域。为了更全面、完整地掌握既有研究的面貌,笔者在研

究中不断挖掘、积累“学情分析”的同义词、近义词,并不断用新获

得的关键词搜索文献。本文最后确定的检索词有:学情、学习需要、

学习需求、学生需求、学生需要、学习者分析、学生分析、分析学生、

了解学生、教学对象分析、以学定教、差异教学。

最终执行检索时,各项检索条件的设定如下:学科领域为“社会

科学Ⅱ辑”,内容检索条件为“篇名①”检索,输入上述检索词进行

“精确匹配”,检索词之间为“或含”关系,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

或CSSCI”,不对发表时间进行限制。共得文章467篇。此外,在知

网的“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一次国际会议中又得到3篇重要文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确定了文献筛选的四大原则:优先考虑核心期

刊、优先考虑有明确定义的文章、优先考虑与本研究问题相符的成果、

平衡不同类型的研究文献。再经过去除重复的、模糊的文章等步骤,

最后选出58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本文正是基于对这58篇文献

的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二、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学情概念的界定方式主要有三种,三种方式对学情理

解视角各不相同,最终形成的学情定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也不尽相同。

(一)用概括性的方式给“学情”下定义

第一种是通过概括性的界定方式来给学情下定义,即用概括性

的、抽象的、较全面的方式来呈现学情概念。共有9篇文章采用了这

样的方式。(见表1)

表1显示,概括性的界定方式,对学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学

情”即“学生的情况”。这也是人们通常对这个词字面意思的直接反

映。但这一共识也带来如下麻烦:学生身上的信息太多了,比如说学

生的性别、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到底该关注哪些

于是,有研究者便给学生情况添加限制条件,缩小范围。如钟祖

荣将学生情况限定为“学习方面的情况”,陈隆升则将条件限制“在

课堂里”。丁恺与耿岁民则采用“变量”一词,将“与学习者相关的

一切变量和因素”纳入其中。但不同的是,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对学情

中的“学生信息”加以限制,尤以耿岁民的表达最为清晰:学情必须

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那些信息。他们认为,在分析学情时,研究

者通常会很关注诸如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但

是这些信息并不属于“学习方面的情况”。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指导教

学,无论是不是学习方面的信息、是不是课堂内的信息,只要是真正

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生变量,都是需要考虑的。

那么,“来自学生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变量”到底有哪些呢如果研

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就必须把抽象的定义化为具体内容,于是

就有了列举式的学情概念界定方式。

(二)用列举式的方式给“学情”作归纳

列举式的界定方式将与学生学习情况相关的信息一一列举出来,

以此作为学情概念的内容。有28篇文章采用了这种定义方式,讨论

了“学情分析”中的“学情”具体指的是学生哪些方面的信息。

最流行的列举方式即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联想,想到哪些内容是学

情分析应该关注的,就一一列出来。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备学生至少要考虑以下十个方面:(1)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学习兴趣。按照产生时间,兴趣可分为当前兴趣与长远兴趣;按

照兴趣的持久程度,兴趣分为有趣(刺激、好玩)、乐趣与志趣三个层

面……(3)学习需要。……(4)学习方法,包括时间管理、考试技巧、

高效记忆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学会阅读及做笔记等。(5)学习习惯,

包括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否按时完

成作业、习惯的学习方式……(6)学习态度。……(7)学习环境。……

(8)学生情绪以及自我状态。(9)学生文化。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关心的

话题、偶像与爱好等,理解学生的独特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与整

个文化。……(10)学生生活。……”[10]

列举方式的价值在于将有关学情信息搜集得更全,可一旦试图说

明信息与信息的相互关系或将这些信息整合时,就会发现,学情与学

情之间包含关系、并列关系等很难把握。

有研究者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方式来理解学

情。如安桂清[11]就以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作为分类标准,指出

当下仅强调课前的学情分析,忽视课中和课后的学情考察,从宏观上

指出了不足之处。陈隆升[12]则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

三个层面的学情,表达基本相同的构架。王海燕[13]等根据学情分析

的时机对学情进行归类,提出应该在班级变化时、学习任务改变时、

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时分析相关的学情信息。耿岁民按照“学期的学情

分析、单元的学情分析、课时(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分析”

归纳,则使得这个时机的划分更为清楚明白,且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他还对各个学情条目做了比较全面的分类和归纳(见表2)。

也有学者对当前采用分类讨论方式分析学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反思。如丁恺、[14]安桂清[15]等提到当前“过于注重对学生群体共

性的分析,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查”的问题。

“分类讨论”的意识与方法,是今日中学数学着力培养的数学素

养,其最高境界是“不重不漏”。达到这个境界的关键,是找到合适

的分类标准。有了标准作指导,就能看到所有研究的问题究竟包含几

个维度、维度与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等。但列举学情所包括的内容是

不是真正揭示了这一概念内涵、是不是等同于学情概念也有待商榷。

(三)从学情是否影响教学的角度描述学情

有学者认为,只是从学情“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角度分析学情

其实际效果是有限的,对学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情对学习效

果是否有影响,只有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影响的学情才是真正应当关注

的学情。共有18篇文章探讨了这一话题。

被论及最多的是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必要性。韦玲珍[17]认为新

的学习是建构在个体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已有知识影响新知识的建

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但问题是学生已经拥有的知

识很多,难道教师全都要了解

安桂清、[18]杨小军[19]指出当前学情分析缺乏与具体教学内容

的匹配,忽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的分析,因而无法

辨别学生学习的特定起点能力。

王树平[20]与吴银银[21]都强调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和理

解科学知识的基础,因为科学原本就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并加以

理论化、形式化的结果。但在做学情分析时,肯定还是要结合具体教

学内容做相关的分析、调查。

韦玲珍[22]则认为学情分析还要关注学生的交往性学习能力,因

为学习必然涉及师生之间的交往,但没有解释何为交往性学习能力及

其与学习的具体关系。她还提到学习风格,虽然也笔墨不多,但这是

学习心理学流行的主题。

上述研究的共同点是,不仅列出要关注的学情信息,同时说明这

些信息对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该学情是否真的能影响教学、多

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则论证不多。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将学情分析

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相结合,注重学情分析结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

深化对学情的理解。

陈隆升[23]分析了115个语文教学设计后,发现一个悖论:教学

设计中都有学情分析,却没有应对学生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的教学措

施。耿岁民[24]的文献梳理也得到类似结果:轻视学情分析结果的应

用。为此,陈隆升[25]提出了“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循环圈模型”,

把学情分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教学设计,即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

并依据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教学

实施,即组织学习活动,关注学习状态;三是课堂评估,即对学习结

果评估,并依据评估情况调整计划;如此循环。

安桂清[26]的设想则更进一步,不仅要构建一个贯穿课前、课中、

课后的动态的学情分析系统。并且提出“教学的设计、实施与改进是

由学情而不是预定的教学内容所引导和推动的”,要让学情引领教学。

耿岁民[27]专门设计了“学情分析方案”,将不同学情分别适用

于指导哪些教学活动相对应,尝试建立学情分析与教学的联系。

这些成果深化了学情分析的研究,使人们对学情概念的理解由静

态的、应然的走向了动态的、实然的,特别是将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

相结合的观点拓阔了学情分析的思路。

三、讨论与建议

看了上述综述和举例后不难发现,当前研究的一个方向是竭尽各

自的经验、阅历,尽可能全面地列出“学情”应该包含的内容。“学

情”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具体,大有海纳百川之势。沿

袭这样的思路,最后学情分析势必涉及人类所能知晓的关于学生的一

切事宜。那么,后续的研究者应该如何去整合这些成果,中小学教师

又该如何把它们付诸实施呢我们是否应该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构建更全面的认知框架、更为细致的分类标准,使得列举出的每一个

项目各得其所

本文认为,对学情概念的理解,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现

有研究对“学情”概念的界定,可以总结为“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

生信息”,这是学情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教学实践需要的,

不是一个抽象定义,而是确定学情究竟特指哪些方面的学生信息;第

三,面对现有文献提出的各种学情,迫切需要的是科学地、严谨地论

证好究竟有哪些会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第四,对那些被甄别出的学

情,必须在获得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之后,才可以推广为学情分析

的对象。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绪论中曾写

过这样一段话:“但愿那些很想把教育基础仅仅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人

们,对其他的实验科学做一番审慎的考虑……这一切无非是为了确定

某一个个别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所能到达的最大作用。然后,他们也许

会了解,从一个经验中将学不到什么,而从各种分散的观察中同样学

不到多少东西,因此人们在获得某种结果之前,确切地说,必须二十

次地重复包含着二十个层次的同一种试验。……然后他们也许将了

解,在试验结束之前,在对试验的剩余部分首先做出严格检验与周密

的衡量之前,是谈不上取得了经验的。”[28]

这段来自200多年前的忠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仅仅提出各种

各样的假设“说学情要包含什么”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多假想的“学

情”中,有多少能够被科学证明确实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其证据不

能是个案性的,必须具有普遍意义,获得证据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

可信的。更进一步说,即使因果关系得到证明,还是不够的,离学情

分析的初衷“指导教学”还差关键一步。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

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仅仅知道显著影响学习效果的“学情”,却无力

改变,依然无法在实践中推广。现有的研究对学情所涉及的内容作了

揭示,点出了“学情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变量”,但是现有的大量

研究对于“是不是有影响”这个关键特征不够重视、缺乏论证。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诺②非常关注教学心理学领域对学生个别

差异的研究。他于1992年在AnnualReviewofPsychology上撰文,

提出了Aptitude的概念。[29]他认为,Aptitude是种种初始状态的

统称,它反映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历史,并且对当前教学中的学习产生

影响。这个概念的最后一句话,清楚地强调了并非任何一种初始状态

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值得关注的充分条件是这种状态能对即将开始

的学习产生影响。加涅非常重视基于心理学证据探讨学生特征,关注

学习者的特征在教学中的作用问题。在其代表作《教学设计原理》中

设专章“学习者”探讨影响教学设计的学习者特征。[30]

那么,凡是被科学证明过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特征,就能被应用

在学情分析中了吗正如申克在《学习理论》中对“学习理论与教学理

论的关系”的论述:“教学属于教育工作者的领域。他们主要关注如

何把教学方法直接应用于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这种以实用为重的做

法有时不利于探讨学习如何受教学过程变化的影响。”[31]学习理论、

学习心理学更重视揭示“学习者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

[32]而教学理论、教学心理学由于其实践取向,更侧重探索“促进这

种转变的教学条件及相应的教学设计”。[33]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

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等北美教育心理学大家的继承与总结,即认

为教学理论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他所关心的是促进学习而

不是描述学习。[34]

由此看来,作为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情”研究,也绝不能满足于

发现学生变量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还必须提出处方性的教学办

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做不到这一步,就无法指导一线中小学教师的

日常教学,这样的学情分析依旧属于“未完待续”。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提高“学

情分析”领域中“学情”的准入标准,更为严格地界定“学情”的内

涵。能否被界定为“学情”,至少还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它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其次,存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

段可以弥补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之所以要给“学情”设定如此严格

的准入门槛,是因为“学情分析”这项工作归根结底是要由奋斗在教

学一线的老师们来完成的,如果我们都弄不清楚“学情A”是不是会

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如果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学情A”对教学造成的

困扰,那这样的推广只能是事半功倍,甚至是适得其反。

注释:

①最初,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主题”包括文章的篇

名、关键词、摘要这三部分字段。在主题中与检索词进行精确匹配,

是指在这三部分字段中包含完整的检索词(详情可参考《中国知网用

户使用手册》。但是得到的文献数量有26000余篇。通过试验性的分

析发现,在“篇名”部分没有检索词、仅在“关键词、摘要”中提到

检索词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与“学情分析”这个研究主题关系不大,

在正文中都没有讨论该话题。因此,最终笔者选择在“篇名”中输入

检索词精确匹配。

②斯诺,1990年桑代克奖得主。桑代克奖,是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为表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做

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学家,而设立的一项终身成就奖,从1964年起每

年有一位获奖者。国内熟知的教育心理学家如斯金纳、加涅、吉尔福

德、布卢姆、皮亚杰等都曾是该奖项的获得者。

参考文献:

[1][21]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

方法[J].教育探索,2011(2).

[2]钟祖荣.学情调查[J].中小学管理,1994(3).

[3][20]王树平.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学情预估[J].教学

与管理:中学版,2012(10).

[4]汪圣龙.学情调查:回归教育本质的起点[J].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

[5][17][22]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

2010(7-8).

[6]周晓阳.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J].上海

教育科研,2010(2).

[7][12][23][25]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

析”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16][24][27]耿岁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学情分析的理论与

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14]丁恺.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王世伟.课程调适论纲[J].教师教育研究,2012(3).

[11][15][18][26]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A].学

业测量与评价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2.

[13]王海燕,李芒,时俊卿.课堂教学设计的学习者分析流程[J].

中国电化教育,2001(5).

[19]杨小军.物理备课应使“教材”成为“学材”[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10(4).

[28][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9][32][33]SnowRE,Swanson

psychology:Aptitude,adaptation,andasssment[J].Annual

ReviewofPsychology,1992(1).

[30]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M].王小明,庞维国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1]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第6版)[M].何一希,钱冬梅等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6:4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42457128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多分学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多分学情.pdf

上一篇:描写秋天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多分学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