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任臣《字汇补》小议
马健
【摘要】吴任臣《字汇补》是对梅膺祚《字汇》进行补遗纠误的一部大型字书,是
清代最早对梅膺祚的《字汇》作出正面回应的一部字书.论文从作者简介、成书背
景、编撰体例、成就与不足及目前研究概况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吴任臣
《字汇补》是一部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的的字书,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学术界应予以
重视,对其价值给予肯定.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8)006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吴任臣;《字汇补》;梅膺祚;《字汇》;字书
【作者】马健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4
《字汇补》是吴任臣针对《字汇》进行补遗纠误的一部大型字书,是清代最早对梅
膺祚《字汇》做出正面回应的一部字书,在编排结构、考证方法及部分结论方面对
《康熙字典》等字书有着重要的影响。“《字汇补》一书不仅是对梅书进行简单的
纠讹与补益,同时也包含着吴氏对字书编撰的独到见解和对音韵、训诂之学的研究
成果。”[1]90本文将对《字汇补》的作者、成书背景、编纂体例、成就与不足、
目前研究概况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吴任臣(1628—1689),清代史学家、藏书家。本名吴志伊,字尔器,号弨园,祖
籍福建莆田,寄籍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据《莆田县志》载,吴氏出生于福建莆
田,十余岁时随父迁居到浙江仁和。《清史列传》记载吴任臣事迹,曰:“康熙十
八年,应博学鸿儒科,试列二等,授翰林院检讨,充纂修《明史》官,《历志》一
篇出任臣手。未几,卒。”[2]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任臣被清政府征聘为博学
鸿儒,授翰林院检讨,承修《明史·历志》。但是没过几年就去世了。包括顾炎武
在内的多位小学大家对吴任臣评价颇高,顾炎武更是认为:“博闻强记、群书之府,
吾不如吴任臣”[3]。吴任臣“酷耽文籍,综博无遗”[4]“号能多识”[5]。吴任臣
自幼家境贫寒,生活清苦,无钱刊刻文章,在家乡授徒讲学,所得酬劳大多用于购
置书籍,“会兵乱,江南大姓皆窜匿,里中少年载其书入市,以一钱易一帙,托园
馨修脯以为市,于是吴中书悉归之。”[6]卷下:52吴任臣学识渊博,学问涉及史
学、经学、音韵学、小学、诗歌等诸多领域。除《字汇补》外,还著有《春秋正朔
考》《周礼大义》《律原》《历原》《十国春秋》《礼通》《山海经广注》等书,
传世作品之多,建树之广,可见一斑。
吴氏《字汇补》成书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梅膺祚《字汇》本身存在不足,有修正、补充的必要。
梅膺祚所做的《字汇》最大的创新就是“检字法”,梅膺祚将汉字的部首整理归纳
为214个,按照笔画多少依次排列,非常便于检索。张自烈(崇祯末年)的《正字通》
和清代初期官修的字典《康熙字典》都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梅膺祚的《字汇》。梅膺
祚的《字汇》广为流传,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学者逐渐发现书中有些不尽如人意
的地方,比如漏收经典用字或常用字义等。正如吴任臣所说:“梅氏《字汇》檃
括诸字,约而能该,《玉篇》《字林》以来,允推六书家弁,但简册浩繁,挂漏时
有,即如《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音释》,以及《本草》《山海经》《七纬》
《逸周书》《庄》《列》《管》《荀》《亢仓》《吕览》《释》《道》二藏诸书,
或奇字见遗,或音义罔备。”[7]例言:1因此,对《字汇》进行修正、补充具有
必要性。
其次,吴任臣的学识积累和吴任臣早年的“教学经历”是《字汇补》编纂的重要条
件。
吴任臣家中藏书众多,学识渊博。又早年家中贫困,“惟以经史教授乡里儿童”作
为生计[1]105,而《字汇》作为当时较为优秀的字书,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广为使
用。也正因为这个关系,吴任臣接触《字汇》的时间更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
程中,思考得更多,他逐渐意识到《字汇》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决定对《字汇》进
行修订和补充。
《字汇补》最早由杭州汇贤斋于康熙五年(1666年)付梓刊行。全书一共12卷,每
卷1集,并分别以子至亥命名。吴任臣的《字汇补》增补梅膺祚《字汇》的地方
有三处:一曰补字,一曰补音义,一曰校讹。
1.补字
《字汇补》补的是梅膺祚《字汇》中漏收的字。梅膺祚《字汇》共收录汉字33
179个,主要是以《洪武正韵》为基础的。《字汇》凡例中有言:“字宗《正
韵》,已得其概。而增以《增字》,参以《韵会》,皆本经史通俗用者。”[8]而
吴任臣的《字汇补》例言第一条就指出:“梅氏《字汇》檃括诸字,约而能该,
《玉篇》《字林》以来,允推六书家弁冕。但简册浩繁,挂漏时有,即如《十三经
注疏》《二十一史音释》,以及《本草》《山海经》《七纬》《逸周书》《庄》
《列》《管》《荀》《亢仓》《吕览》《释》《道》二藏诸书,或奇字见遗,或音
义罔备。”[7](例言)所以,吴任臣《字汇补》在梅膺祚的《字汇》的基础上“遍搜
典籍,阅书及千种,”[1]例言:1增收了12371个字,接近原书字数的三成。
吴任臣的小学积累与这部书的编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字汇补》中补充的字主
要源自古代的经史典籍,加上其他碑帖等书目。《字汇》收字虽多,但是杂乱,至
于《字汇补》,吴任臣自称:“凡引入本卷首,必反复雠订,始登简端,稍涉不伦,
宁缺勿滥”[1]例言:7。所以它收录的字总体上呈现出“稽古有征”的特点。如
《字汇补·耳部》:“,古文闻字,与同。见《五音集韵》。或作。”[7]又如“峜”
字,见于《管子》,梅膺祚《字汇》中未收,吴任臣便将其补入《字汇补》中。
2.补音义
即补充《字汇》的音项和义项。梅膺祚作《字汇》采用的形式是先列字头,单字下
面先接该字的注音,后接该字字义。如果该字有多音或多义,也按照先后顺序罗列
在字头下面。梅膺祚在编纂《字汇》时,沿用了明代十分受推崇的“叶音”说。所
谓“叶音”说,指的是南北朝以后,尤其是宋代学者(以朱熹为代表)为了注解《诗
经》等先秦诗歌,采用的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读音的押韵方法。例如
《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个“乐”字,清代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释文》说:“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这是因为诗里“乐”与“芼”(mào)押韵,“乐”念yào(即五教反)方能和谐。清
代时,很多学者反对“叶音”说,吴任臣就是其中一人,所以他在编纂《字汇补》
时在文字注音方面和梅膺祚的《字汇》有明显区别,加入很多的个人见解,也在与
诸位学者朋友进行学术商讨时,反复切磋学问,并将结果反复斟酌之后,加入到
《字汇补》中。吴任臣《字汇补》增加了《字汇》漏收音项、义项的单字约5525
个。
3.校讹
校讹即纠正梅膺祚《字汇》的辨析之讹。吴任臣针对梅膺祚《字汇》中的各种疏漏
与错误进行了修订。《康熙字典》凡例中说:“《字汇补》一书,考较各书,补诸
家之所未载,颇称博雅。”[11]虽然较为夸张,但仍有理可寻。梅膺祚《字汇》中
最明显的一个错误就是“望文生义”,针对《字汇》这个问题,吴任臣曾说:“秦
汉来,字学家断以《说文》为不祧之宗,如‘伴’训‘大’,‘实’训‘富’,
‘鲜’为鱼名,‘旧’为鸱鸟,‘弘’曰弓声,‘翦’曰羽生,兹生字义由
起。”[7]例言:4张涌泉在《论吴任臣的〈字汇补〉》中也曾提到过:“如《字
汇·水部》三画下云:汖,普夬切,音派,分枲皮也。○有匹刃切,匹去声,义
同。”[12]373吴任臣《字汇补》中同部校讹下云:“汖,案:此为木字之
讹。”[12]373诸如此类的校讹,吴任臣在《字汇补》中共列出269项。
1.《字汇补》的成就
首先,吴任臣所作《字汇补》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修正、补充梅膺祚《字汇》的字书,
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向重视训诂、音韵、汉字转向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作品之一。吴
任臣《字汇补》对梅膺祚及其《字汇》关于“六书”及“叶音”的批判与改造,这
可以看出清代学者儒士对明清交替之际的政治问题引发的文化问题的一种抵制、反
抗的情绪和想法,这也正是吴任臣及其《字汇补》对明清之际“音韵、训诂、文字
之学推陈出新做出的突出贡献。”[1]91
再者,《康熙字典》中有对吴任臣的《字汇补》的相关分析,馆臣认为:“《字汇
补》一书考较各书,补诸家之所谓载,颇称博雅。但有《字汇》所收误行增入者,
亦有《正字通》所赠仍为补缀者,其余则专从《海篇》《大成》《文房》《心镜》
《五音篇海》《龙龛手鉴》《搜真玉镜》等书,或字不成楷,或音译无征,徒混心
目,无当实用。今则详考各书,入之备考,庶无以伪乱真之弊。”[11]从学术地位、
学术作用及学术影响等方面来说,吴任臣的《字汇补》几乎可以与官修的《康熙字
典》相提并论,但相较于集多人之力完成的《康熙字典》,《字汇补》是他凭一己
之力完成的,可见吴任臣对《字汇补》付出了多少心血。《字汇补·例言》中说:
“(《字汇补》)遍搜典籍,阅书几及千种,僭为增益。”[1]例言:1同时,吴任臣
非常自信,“虽学惭窥豹而志在续貂,起宣城(指梅膺祚)于九原,知不我罪也”。
[7]例言:1
2.《字汇补》的不足
本文认为,《字汇补》的不足可以从其本身针对《字汇》作出的“补字、补音义、
校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在补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字形错误。例如“”字,《字汇补·车部》:
“何王切,音皇,引也。”[7]但是结合《龙龛手镜》和《四声篇海》等字书的内
容可以看出,“”字实际上是“”字的讹字。
其次,在补音义方面,其所补音义存在不少争议。如“”字,《字汇补·米部》:
“力几切,音禮。见《篇韵》。”[7]《汉字大字典》中引用《字汇补》的内容,
将“”字注音定为lǐ,但在《龙龛手镜》中则认为读作“lǐ”是“豊”字,所以存
在争议。再如“”字,《字汇补·工部》:“居幽切,音鸠,月绫也。”[7]但是
《龙龛手镜》中“”字释为“日缭也”。
最后,在校讹方面,主要是俗字判定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閇”字,《字
汇·门部》认为是“俗闭字”,《字汇补》中指出其观点为错误,但是有不少古籍
都提出“閇亦古闭字”的观点。
仔细分析以上的疏误可以发现,大多集中于吴任臣引用前人学者想法时,没有仔细
校对。吴任臣作《字汇补》大多以《四声篇海》为依据进行转引及论证,而《四声
篇海》一书是汇集《龙龛手镜》《玉篇》等多本前代字书编汇而成,书中多传抄错
误和抄写者或者引论者的自我猜想甚至妄论的地方。吴任臣对此没有仔细校对是否
正确,所以失误和讹传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张涌泉从作者吴任臣、编撰体例和不足方面对《字汇补》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吴任
臣针对《字汇》补正包括补字、补音义、校讹三部分,并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张涌
泉还将《字汇补》的不足概括为六点,分别是字形之误、注音之误、释义之误、辨
析失当、字义失考和正字不明,采用举例方法进行阐述,共举例二十个,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整篇论文共涉及参考文献共十九篇,是目前《字汇补》研究领域最重要
的文献之一。
赵永明[13]主要从《汉语大字典》出发,通过比较《汉语大字典》与《字汇补》,
发现《字汇补》在收字、释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吴超认为,应该将《字汇补》视为清初小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对《字汇补》进行了充分肯定。论文主要讨论了《字汇补》的著述背景、编撰特点
和《字汇补》的学术影响。他认为,《字汇补》创作的创作背景,与吴任臣早年
“以经史教授乡里儿童”[15]1056的教学有关,在教学与研读的过程中,促使了
吴任臣《字汇补》的完成。在分析《字汇补》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所进行的补
充和辨析中,论文分补字依据、注音标准和“校讹”辨义三部分,进行了论述。论
文还通过分析《字汇补》与《康熙字典》的学术关系和《四库提要》对《字汇补》
学术地位的低估,总结出了《字汇补》的学术影响。从正面肯定了吴任臣《字汇补》
在清初小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字汇补》在字书发展过程中重要学术影
响。
杨宝忠、辛睿龙[14]主要是根据《汉语大字典》第一版、第二版所收录《字汇补》
中的1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辨,按照读音、释义、来源及扩展相关知识等方面分析
了《字汇补》中收录的十个疑难字。
由此看来,关于吴任臣《字汇补》的创作背景、编撰体例、成就与不足及部分疑难
字考释方面,目前都已有相关研究。在与其他字书(如《汉语大字典》等)的比较研
究方面,也有相关文献问世。虽说可提供帮助的文献资料有限,但让我们对《字汇
补》进行深入研究时仍有参考资料可循。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字汇补》
本身的研究稍显不足,比如关于《字汇补》的影响,吴超的《论吴任臣〈字汇补〉
在清代小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只着眼于清代初期,有一定的单一性、局限性和不完
整性,应该根据《字汇补》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时间节点,或者是结合社会的大环
境,进行相关影响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吴任臣《字汇补》的创作背景、编撰体例、成就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地
总结分析,并对当前《字汇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字汇补》一书在字书史
乃至文字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关文献】
[1]吴超.论吴任臣《字汇补》在清代小学发展史上的影响[J].山西档案,2013(4).
[2]王钟翰.清史列传[M].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吴超.吴任臣生卒年及其交友新考[J].沧桑,2012(3).
[4][清]李富孙.鹤徵录[O].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5][清]钱林.文献徵存录[O].清咸丰八年(1858)有嘉树轩刻本.
[6]丁申.武林藏书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7][清]吴任臣.字汇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8][明]梅膺祚.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9]柴绍炳.古韵通[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1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9][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韩道昭.五音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清]张玉书,陈廷敬.康熙字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2]张涌泉.论吴任臣的《字汇补》[M]∥中国文学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13]赵永明.从《字汇补》看《汉语大字典》收字、释义存在的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
[14]杨宝忠,辛睿龙.《汉语大字典》收录《字汇补》疑难字考(十则)[J].语文研究,2016(1).
[15]莆田市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6:2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4131715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纬.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纬.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