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7 05:23:11 阅读: 评论:0

总经理办公室-手工制作垃圾桶

商山早行教案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如何开发大客户)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

诵读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

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

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月夜忆舍弟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谁吗?

预设:杜甫(出示课件4)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吧。

预设:(出示课件6)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

二年(759年)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客居在秦州(今甘肃天水),

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

朗读提示: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7)

月夜忆舍(shè)弟①

杜甫

戍(shù)鼓②断人行③,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⑤未休兵。

预设: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④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⑤况乃:何况,况且。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8)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9)

诗句展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学生1: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学生2:“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

学生3:“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

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2.颔联(出示课件10)

诗句展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学生1:“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学生2:“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

乡之情。

教师追问: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3: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

白。

教师补充: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

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3.颈联(出示课件11)

诗句展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学生: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

别的焦虑和不安。

4.尾联(出示课件12)

诗句展示: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讨论赏析,教师适时指正。)

教师: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学生: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

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3)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

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

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长沙过贾谊宅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一个“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的诗人是谁呢?

预设:刘长卿(出示课件15、16)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为官两度遭贬,最后官

职是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官场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

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为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

来虽然被召回京城,但是得不到重用,之后担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

贾谊亦抑郁而终。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17)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

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

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

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

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

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听读诗歌范读,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出示课件18)

朗读提示: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zhéhuàn)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19)

长沙过①贾谊②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③此栖迟④,万古惟⑤留楚客⑥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⑦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⑧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预设:①过:拜访。

②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③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④栖迟:停留,居留。

⑤惟:只,仅仅。

⑥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⑦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⑧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20)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21)

诗句展示: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教师:首联点出本诗诗眼“悲”,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学生:作者在此联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

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颔联(出示课件22)

诗句展示: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教师: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

学生1:“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学生2: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之

情,油然而生。

3.颈联(出示课件23)

诗句展示: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教师: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学生1: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

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

学生2: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

教师补充: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反语和双关的巧妙运用,极尽诗人的

感伤之情。

4.尾联(出示课件24)

诗句展示: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教师:尾联刻画出诗人好像就站在读者面前。

学生1: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

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教师追问:这两句隐含作者的什么意思?

学生2:尾句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25)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中,作者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自己被贬的

悲愤和痛苦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居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谁呢?

预设:韩愈(出示课件27)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

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28)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廷供奉,

韩愈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

被处死。经裴度等人求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州治

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

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韩湘跟上来了,于是写

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听读诗歌范读,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出示课件29)

朗读提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zhāo)奏/九重(chóng)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bì)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30)

左迁①至蓝关②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③朝奏④九重天⑤,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⑥除弊事⑦,肯⑧将衰朽惜残

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⑨,好收吾骨瘴江边⑩。

预设:①左迁:贬官。

②蓝田: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③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④朝奏:早晨上奏。

⑤九重天:这里指皇帝。

⑥圣明:指皇帝。

⑦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⑧肯:岂肯、哪能。

⑨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⑩瘴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31)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32)

诗句展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教师:“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

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1:“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

贬所的遥远偏僻。

学生2: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

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颔联(出示课件33)

诗句展示: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教师:颔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学生: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

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3.颈联(出示课件34)

诗句展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教师:“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学生1:“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

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

出诗人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学生2: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辞妻别子而南行,

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4.尾联(出示课件35)

诗句展示: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预设:尾联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

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36)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上书进谏而遭贬一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

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商山早行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哪位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的诗人是谁

呢?

预设:温庭筠(出示课件38)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是政亦有所反映。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

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他也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代表作有《梦江南》

《望江南》等。

2.诗歌背景

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39)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被贬隋县尉;徐商

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记载,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

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

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

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

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二、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下面我们把诗歌疏通一下,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读音。

(学生听读诗歌范读,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出示课件40)

朗读提示: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yì)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出示课件41)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⑥。

预设: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②槲:一种落叶乔木。

③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④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

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⑤凫:野鸭。

⑥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2.翻译诗歌。(出示课件42)

(学生同桌讨论翻译,教师适时点拨译文。)

预设:

三、细读古诗,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诗的每联,然后分别对每联进行讨论赏析。

1.首联(出示课件43)

诗句展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教师: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

学生:首联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

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教师追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颔联(出示课件44)

诗句展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意象具足,实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学生1: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学生2: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

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颈联(出示课件45)

诗句展示: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教师:“明”字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学生:“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的白花照

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出示课件46)

诗句展示: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教师: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1:内容上,表达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

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

路上。

学生2: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四、课堂小结

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47)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诗中,“客行”蕴含着自己漂泊在外的悲伤;“早行”突出前路的艰

难与愁苦;梦中家乡“凫雁满回塘”的情境永远是梦中的常客,表达了对家乡浓

浓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这四首课外古诗基本按照“知背景——多样诵读——析文眼——感悟情感”

的方法来教学,呈现给学生学习课外诗歌的基本思路和常规方法,便于学生生成

自主学习课外古诗的能力。同时四首诗都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

会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风格;又采取了拓展阅读法,从对诗人不同诗歌的品

读中使学生习得诗人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进而提高学生鉴赏诗人诗情、诗风的

能力。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第15课《故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扫清学习障碍。

2.理清文章情节,文章每一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

3.分析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5:2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3779153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商山早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商山早行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