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
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
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
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
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
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
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
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
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
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
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
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
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
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
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
的各种杂税。据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
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
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
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
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
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偻IG
[注释]橐tu。驼:骆驼。偻I心:脊背弯曲,即伛y□偻病。
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
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分析]1.本段“传”什么?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
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
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
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
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
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
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徙x丫硕shub蕃fan窥ku[伺s1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
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
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
有谁。如:赶得上。
[分析]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
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
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
(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
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
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
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一一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C
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
“际遇”一“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
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
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
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
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
[注音]孳z[莳sh[长zha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ang:妨
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
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
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
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
的道理是什么?”)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
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
J八
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
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
顺其自然的观点。
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
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
“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
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
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
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
传,而是另有深
J八
意。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注音]长zhang勖xU缫sdo豚tun飧sun饔yong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
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
讳,改“治”为“理”。长zha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
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
府命令。勖xU: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do:煮茧抽丝。而:通
“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
tu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
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un,晚饭。饔yong,早饭。且不得
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
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
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病且怠:所以
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
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
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分析]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明确:
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
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
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
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一一呼、
鼓、聚、击、召)
[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
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一一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
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一一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
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
甘心击宀
实口之;
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引]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
“吾小人……病且怠。
“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
“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
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
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
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
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
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
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
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
“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
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
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
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
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
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至V政事上来。
第五段:[注音]嘻x1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
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
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
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
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
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
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
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
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
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
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
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
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
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
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
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
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
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
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
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
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
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
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
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
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p.■nil*rp-■"Vv■r■T■ii-j~v■n■vrr_=jTr郭蠹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蜿约而多讽I
对比彳匚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更罄政扰氏
I治民T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If亠
文言语法现象举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
⑵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
••••
你们的)
⑶其实雠之(“雠”通“仇”,仇视)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异义
⑴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
⑵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
••
⑶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
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
⑸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你们)
••
⑹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
(三)一词多义
⑴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⑵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⑶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⑷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⑸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既然已(这样,副词)然吾居乡
(然而,连词)
⑹病:病偻(害了……病,动词)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⑺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则
与吾业者.(的职业,名词)
⑻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⑼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字而幼孩(你,代词)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连词)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⑽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尚且、还,连词)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11)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理,非吾业也(职
业,名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偻(生……病)
⑶名我固当(命名)
⑷蚤实以蕃(结果实)
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⑹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
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传其事(记载)(《知识》H版归入“为动用法”,为……写传)
⑼其筑欲密(用杵捣)
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11)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2.动词作名词
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
⑵或移徙(移栽的树)
••
3.名词作状语
⑴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⑴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
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祸(使……遭祸)
⑸遂而鸡豚(使……顺利地成长)
⑹鸣鼓而聚之(鸣,使……鸣响;聚,使……聚集)
••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⑴其培之也(为……培土)
⑵忧之太勤(为……担忧)
(四)句式
1.判断句
“……也”式
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为何能,有什么本领)
1、省略句
以()为官戒也(省宾语“之”指其事)
课文总结: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
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
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
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
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
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
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
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
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
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
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
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
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
“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
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
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
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
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
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
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
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
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
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
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
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
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
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
赏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4:2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34575128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种树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种树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