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应用
公倍数与公因数的应用
【教材简析】
公因数与公倍数是在学生研究了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基础上,
来进一步研究两个(或多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
活的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沟
通公因数与公倍数知识间的联系,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
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奥妙。
2.能灵活运用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创设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提供开放的思维平台和充分
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公因数与公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构
建知识体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导入:剪纸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扬州是剪纸艺术流
行最早的地区之一。扬州剪纸已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秀芳
是扬州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性人物之一。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剪纸!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正方形剪纸。
(播放课件)
2、将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剪成边长是整厘米
数,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正方形边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先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再剪下一个。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你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剪的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6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
数。
生:我剪的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3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
数。
生:我剪的正方形边长是2厘米。2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
数。
生:我剪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1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
数。
板书:边长6厘米
3厘米公因数
2厘米
1厘米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剪下的正方形边长和大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
系呢?
投影出示,示意图
生:这几种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8和12的公因数。(板书:公因
数)
师:如果我们将最后的问题改成: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应该怎么剪?为什么?
生: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如果我们将最后的问题改成:最多能剪下多少个这样的小正
方形?应该怎么剪?为什么?
生: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因为1是12和18的最小公因
数,正方形的边长越小,剪下的个数才会越多。18×12﹦216
师:从大长方形中剪小正方形,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
是其中包含的学问还是挺多的。
3、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第二个任务:用若干张长18厘米,宽12厘
米的长方形剪纸,每人拼一个正方形展板,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
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剪纸,在自己的桌面上拼一拼。
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拼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拼的正方形边长是36厘米。
师:你是怎么拼的?
生:我用小长方形的长拼两排,拼3行,一共用了6个小长方形。
师:拼成的正方形边长还可以再大些吗?
生:还可以是72、108、……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18和12的公倍数。(板书:公
倍数)
投影出示,示意图
板书:边长36厘米
72厘米公倍数
108厘米
……
〖设计意图〗将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实际问题通过剪纸情境有机的
整合在一起,都是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一剪一拼,截然不同,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两者的不同,同时也回顾了公因数公
倍数的知识,为后续的比较提升做好准备。
对比分析:
师:为什么同样是将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前面一题只有4种剪法,
而后面一题却有无数种剪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分组讨论。
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第一题是将长方形剪成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12
和18的最大公因数,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总是有限的;第
二题是将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12和18的公倍数,
而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对比分析,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
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区别,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可能
知道求公因数或公倍数,但是为什么,学生却并不理解。因此设计这
样一组对比分析,通过关系式让学生感受边长与长和宽的关系,真正
理解什么情况下是求公因数,什么情况下是求公倍数。同时在操作交
流中学生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相关概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二、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
师:剪纸做好了,剩下的任务就是装饰和搭配了。
出示题目:
1、现在我们要将同学们的作品分组展览,平均每组6张或8张,
都正好分完。同学们最少做了多少张剪纸作品?
2、暑假期间,小明和小军都参加了剪纸兴趣练班。小明每4天去
一次,小军每6天去一次,8月1日两人同时参加的训练,下一次他们
同时参加训练是几月几日?
3、有两根彩带分别长24分米和16分米,要剪成同样长的小段,
用于装饰花边,每段最长多少分米?可以剪这样的几段?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交流汇报:
1、[6,8]=24
可不可以是48张剪纸作品呢?为什么?
生:因为题目问的是最少做了多少张?
2、(24,16)=8
24÷8=3(段)16÷8=2(段)3+2=5(段)
3、[4,6]=1212+1=13(日)8月13日
师:看来学会了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
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二)综合练习,对比分析
师:今天来了一些老师听咱们的课,很多同学都想送老师一幅剪
纸作品?
投影出示:
4、同学们将37张花卉剪纸和52张人物剪纸平均分给听课的老
师,结果发现花卉剪纸剩下1张,人物剪纸剩下4张。听课的老师最
多有几人呢?
让学生写在随堂练习本上,完成后展示。
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来,先问他们原因?
生:37和52只有公因数1,来听课的老师不应该是1人!
生:52-4=48(人),37-1=36(人),(48,36)=12,所以最多
一共有12人。
教师追问想法。
明明分的是37和52,为什么求的却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生:因为人物剪纸剩下4张,花卉剪纸剩下1张,所以正好分了
36张花卉剪纸、48张人物剪纸。
师:(37-1)÷老师人数=整数(52-4)÷老师人数=整数
过渡:我们的剪纸作品展示活动开始了!课件出示题目:
5、五(1)班组织部分同学来参观,如果每6人一组余2人,9
人一组也余2人。你知道五(1)班来参观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吗?
师:快速写在练习纸上。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生:先求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再加上2,参观的同学至
少有20人。
师追问:为什么要加上2?
师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没有余数,正好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现在都余2,余数相同,所以要加2。
师:如果都少2人呢?
生:用最小公倍数减2.
师:为什么要减2?
生:因为如果不差2人,那么正好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都差
2人所以要减去2.
谈话总结:我们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弄懂这里的余数是
什么意思,是怎样分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与谁有关,它们之间有什
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设计对比性的综合练习,前面是正好分完,后面
分了有余数,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解题的关键,提炼
解题的方法。同时将知识适时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练习的基础,虽
然题目的思维含量较高,但是学生有思维的抓手,因此将问题适时拓
展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6、五(2)班也组织了部分同学来参观,如果每6人一组余2人,
9人一组余5人。五(2)班来参观的同学至少有多少人?
师提出问题:现在余数不相同怎么办?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提示:每6人一组余2人,再增加几人就可
以又组成一组了?每9人一组余5人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决不出来可放在课后继续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将同余问题进一步拓展到同差问题,这种思
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将此题作为一道机动
题目安排在练习课的最后。旨在引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当然,这样在
对比中变化出来的题目也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入
理解公因数公倍数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谈话:今天我们领略了剪纸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应用公因数和公
倍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
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收获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本节课的表现,
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1:1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22757117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因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因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