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重点
难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具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
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
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
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
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
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
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
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
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
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
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
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
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
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
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
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
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
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
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
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
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
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
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作
业
板
书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
改变的。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
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重点
难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具
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
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
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
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
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
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
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
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
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
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
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
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
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
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
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
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
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
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
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
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
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学生小组合作。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
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
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
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
变的?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
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
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
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
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作
业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板
书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具
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
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
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
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
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
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
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
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
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
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
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
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
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
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
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作
业
板
书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4、造一艘小船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重点
难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具
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
材料。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
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
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
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
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
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
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
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
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
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作
业
板
书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教
学
后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记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5、浮力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
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
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具
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
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
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
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
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
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
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
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
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
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
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
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
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
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
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
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
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
系。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
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
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作
业
板
书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
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
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
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具
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
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
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
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
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
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
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
来。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
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的联系。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
浮力大小规律。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
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
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
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作
业
板
书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重点
难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具
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
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
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
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
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
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
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
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
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
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
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
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
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
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
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
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作
业
板
书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
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
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
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重点
难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
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具
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
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
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
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
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
提条件是什么?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
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
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
数据。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
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
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
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
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
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
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
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
业
板
书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
学
后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记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1、热起来了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重点
难点
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具
准备
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
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
给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
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
热量)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
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
冷气进入.....)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
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
加热量。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
“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在
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教师要和孩子
们集体研讨,发现问题,提出调整建议)
6、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作
业
板
书
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
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2、给冷水加热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重点
难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
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
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
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
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
象?有什么疑问?
作
业
板
书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教
学
后
记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
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重点
难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
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
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
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
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
的水热呢?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
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
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
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
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
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
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什么?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
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
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
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
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
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5、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
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
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
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
原因呢?
作
业
板
书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
果汁
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
牛奶
......
液体热胀冷缩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4、空气的热胀冷缩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重点
难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红墨水。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
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
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
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
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
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
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
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
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
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作
业
板
书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金属热胀冷缩吗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3、对生活中的现象尝试用模型实验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重点
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刻度尺、
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
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
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
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
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法。
5、按学生汇报的方法演示实验。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1、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圆形的金属垫圈或钢丝条,根
据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现象。
5、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
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2、阅读教材38页的资料。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
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
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
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作
业
板
书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大多数金属热胀冷缩
(锑、铋----热缩冷胀)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6、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
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重点
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
蜡烛油、凡士林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
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
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
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
较冷的一端的。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
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作
业
板
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热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7、传热比赛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
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
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
铜条。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
器。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
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
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
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
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
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
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
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
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
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
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
作
业
板
书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重点
难点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具
准备
为每组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不同材料的
杯子数个,相同材料的杯子五个,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记录
表。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
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
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
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
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
(应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讨论明确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变量必须保持相同,
如倒入杯内的水量和温度;什么时候测水温;至少需要几个温
度计;温度计的原始温度是不相同等相关因素。)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利用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并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汇报哪种保温方法最为有效。
5、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6、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8、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
原来的温度不变。
四、保藏冰块比赛
1、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厚度不得超
过3厘米。
2、课外进行保藏冰块的比赛,看看哪组的保温效果最好。
作
业
板
书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水温降得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得慢。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1、时间在流逝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
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
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
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重点
难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具
准备
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
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持
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
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
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
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
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
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
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
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作
业
板
书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2、太阳钟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
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
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
究意识。
重点
难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具
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
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
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
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
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
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
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作
业
板
书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3、用水测量时间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
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
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
探究兴趣。
重点
难点
滴漏实验
教具
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
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
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
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
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
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作
业
板
书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
升水需要()。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4、我的水钟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
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
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重点
难点
设计制作水钟
控制漏水速度
教具
准备
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
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
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
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
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
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作
业
板
书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5、机械摆钟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
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
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
工具的快乐。
重点
难点
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具
准备
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
帽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
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
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
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
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
动的次数。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
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
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
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
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作
业
板
书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6、摆的研究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
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
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
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重点
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
果的过程。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
果的过程。
教具
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
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
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
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
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
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
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
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作
业
板
书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绳长度摆锤重量?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长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7、做一个钟摆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
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
钟摆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具
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
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
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
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
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
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
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
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作
业
板
书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
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重点
难点
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具
准备
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
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
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
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
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
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
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
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
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作
业
板
书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时钟走60秒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1、昼夜交替现象课时
教学
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重点
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具
准备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
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
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
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
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
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
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
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
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
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
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
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作
业
板
书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
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重点
难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具
准备
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
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
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
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
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
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
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
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
“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
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
么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作
业
板
书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3、证明地球在自转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
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重点
难点
摆的特点。
傅科摆的原理。
教具
准备
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
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
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
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
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
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
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
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
为什么?
作
业
板
书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4、谁先迎来黎明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
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重点
难点
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理解相对运动。
教具
准备
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
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
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
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
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
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
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
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
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
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
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
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作
业
板
书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
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
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重点
难点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具
准备
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
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
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
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
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
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
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
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
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
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
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
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
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
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
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
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作
业
板
书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6、地球在公转吗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
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
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
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
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重点
难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具
准备
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
色圆片(星星)。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
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
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
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
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
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
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
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
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
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
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
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
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
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
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
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
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作
业
板
书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
的倾斜有关。
重点
难点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具
准备
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
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
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交流。
二、探究四季的成因:
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
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
了什么?
(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
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
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
秋季。
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
(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
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
周期。
(2)模拟实验:
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
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
(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
(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
地球所在的季节?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
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
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
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
三、小结:
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
空格里。
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
同学交流。
作
业
板
书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河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五年级科学学科主备人年月日
课题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重点
难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具
准备
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共案)
个性化教案
(个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
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
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
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
年之久。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
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
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
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
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
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
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
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
作
业
板
书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
学
后
记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2:2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12555127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