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教研
220
2017年 第21期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提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
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地理学者大多认为地理
学科应主要包括“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
维度不同、有机统一的核心素养。
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建立具有区域地方
特色的校本课程,与以往的校本课程不同的是,该校本课程是在“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完成的,即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框架
与主要内容,学生以做小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
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师再对其所编写内
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及审核。下面笔者就结合本校实际,谈谈核心素养
视域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1、区域认知理念为框架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
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
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
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而学
生的生活体验大多都是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地方,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切
身体会和认识其他的地区,因此,笔者就以学生所在的家乡顺德作为校
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地区,加强对区域的认知能力。
2、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架起桥梁
校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改革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双主理念,即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框架与主要内容,学生以做小专题
研究的形式通过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
完成对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师再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及审核。普
通高中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
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探究、合作与交流。每个
小组一个小专题研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取得最终的专题研究结
果。通过对家乡某一地区典型问题的探究调查分析引领学生思维,对问
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方法,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3、建立人地协调观为目的
人地和谐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建立人地协调
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
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在做专题的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地理问
题亲近学生生活,触动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在这一过
程中渗透地理事物背后“理”的认知,感悟正确的地理意识和观念,运
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去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
从而达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校本课程开发具体设计思路
1、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区域问题是地理学最核心的内容,尤其是在必修3内容学习中“以区
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设计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发
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每一个主题选择一个典型区域做案
例分析。笔者所在的学校佛山顺德位于珠三角的核心地带,而“珠三角地
区”在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中仅在必修3就出现四次(流域开发、区域农
业发展、资源跨流域调配、产业转移),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区域”,因此
校本地理课程开发便首先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
课程模式,即打破原有课程的学科逻辑,建立以项目为内在逻辑的课程内
容体系,以期望达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考考试完美对接。
2、校本课程开发人员的选择
笔者所在学校各种学科不同类型的创新社团,这些社团活动多是由
学生自愿参加,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均是喜欢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的学
生,大概30人左右,希望他们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既能够真正提高地理学
习能力提高高考成绩,也能为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便利的条件。这些
学生完成课程开发后,会将校本课程的成果在课堂上通过讲座、视频、
或者课外展览的形式推送给给所有的文科学生,以期望一棵树摇动另一
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能真正提高其他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3、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时间、地点选择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完成各个学科的学习,因此能够完成这
些项目式专题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了更方便学生操作,所选专题均是在
顺德大良(学校所在地)、各镇街(家所在地)完成,增加课程设计开发
的可行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及实施情况
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正在实施中,主要的框架及内容已经形
成,但还须逐步完善和修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不断的调整和改良,
增加其科学性及适用性。具体内容如下表格:
表1 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章目课程内容专题内容
第一章
顺德地理
概况
谈谈资料收集的方法—以顺德概况为例(有关部门、
网络、书籍等收集相关信息);-
校园经纬网测定(地理实验)
电子地图畅游顺德(地形地貌、地理区位等内容)
第二章
顺德农业可
持续发展
“蔬基鱼塘”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实地考察)
陈村花卉世界农业产业模式的调查研究
观光农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调查报告)
顺德本土农产品检测报告分析
第三章
顺德工业的
前世今生
乐从家具调查报告
顺德制造业的昨天与今天—以美的企业为例
第四章
顺德自然灾
害与生态环
境问题
水土流失模拟实验
滑坡的形成及防护---以顺峰山滑坡体为例
河涌水质报告—以逢简水乡的河涌为例
桂畔海湿地公园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以大良市区为例
第五章
现代服务业
在顺德
清晖园旅游价值及旅游资源的开发
顺峰山公园游客体验调查报告
顺德旅游景点的分布及评价
“长隆产业”带给我们的感想与改变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
的顺德之路
总结
四、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1、做好资料的收集和筛选的指导工作
网络书籍的资料繁复杂乱,内容又多,学生不清楚到底应该收集什
么样的内容;收集来的信息又如何整合,如何去伪取精完成筛选?这都
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学生用编写知识导图的方法来构建概念知识图谱,再
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搜集、整合相关资料的方向。
2、严格把关调查报告的框架及研究的角度
学生写作能力有限,目前主要是在写作文阶段,调查报告怎么写?
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学生心中没有框架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和维度完成内
容,往往需要教师审查这些大的框架及研究的角度,也要交给学生基本
的调查报告、考察内容写作方法与技巧。
3、要指导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作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作
品,这些作品的形式应该多样有表格、图文、漫画、视频、结构板书、
知识导图(概念图)等等,要完成这些形式需要一定的文本、表格制作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崔志刚 (佛山市顺德区桂洲中学 广东佛山 528000)
【摘 要】 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完成的。课程设计理念及内容:以区域认知为
框架、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架起桥梁达到建立人地协调观为目的,教师精心指导了诸如“蔬基鱼塘”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实地考察)等一
系列小专题研究成功为核心课程内容,并将成果推送到课堂分享,完成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施。最后谈了在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21-0220-02
教改教研
221
2017年 第21期
技巧,视频的剪辑与筛选方法、知识导图的制作过程等,这些都需要教
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合作完成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
为了加强联系及时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建立微信群,利用微信推
送不同的地理学习资源,关注如吾遥地理、地理资讯、我们爱地理等好
的地理公众号;也利用智能手机的APP功能下载各种有关地理的诸如天
文学、气象学、环境、户外类的APP帮助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专题内容;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课程内容的媒体化,呈现方式的现代化,加强地理
信息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文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开发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16(4):31-33
[2]吕晓丹.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J].地理教学,2016
(17):34-36
[3]张述林、林培英.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路径—以重构人教
版必修3“知识图谱”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39-40
[4]谢凯.手机APP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Android操作系
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4-8
近期,我校教师在“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过程中,探索
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对这些学习方式的功能、关
系认识不清。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安排独学、对学、
群学的学习时机,促进高效合作学习,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
这些学习方式的实践与认识。
一、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要求
(一)独学
独学就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
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高效课堂
要求学生的学习从独学开始,独学也是高效课堂学生学习步骤的第一步。
所有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我们常称其为自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主要指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独学非常重要。独
学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独立学习,学生借助自己的所学知识、已有经验、
体验现有学习资源,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的知识建构,并从中
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独学的优势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自我
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
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
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临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
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
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独学的第一个特征是“静学”,安静地“独学”,足够时间的“独
学”。比如数学课堂上大量的概念“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等都需要学生安静地“独学”去完成。
大多数老师上课就怕冷场,提了一个问题,几十秒还没人举手回答,这
时我们要学会迅速判断,如果是问题太难,就要帮助学生搭“支架”,让
学生能够“缓坡而上”;如果不是“太难”,就要学会等待,静静地等待,
数学课堂上大量的计算问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计算量较大,比如“经
过椭圆
2
21
2
x
y+=的左焦点
1
F作倾斜角为60°的直线l,直线l
与椭圆相
交于
,AB
两点,求
AB
的长”,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弦长公式的掌握情
况,在学习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但这
道题需要学生联立方程组求出
,AB
两点的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2
1212
()()ABxxyy=−+−
求弦长,或者学生写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用弦长公式22
1212
1()4ABkxxxx=+⋅+−⋅
求解。不管学生用哪一种
方法解决都需要一定的计算量,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
去完成。
独学的第二个特征是“随学”,随时独学,有些人把独学简单理解
为课堂的一个阶段,并且是课前几分钟。是否需要独学,由学习任务和
课堂目标决定,尤其是高中数学课,随时独学更能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
深度思考。
(二)对学
对学,即“兵教兵”,就是一对一的交流学习,结对子学习,互相
帮助的学习。小组内学习程度差不多的两位同学组成的对子,将自己
的思路、困惑与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碰撞,以期达到初步完善
思路、解决困惑和发现新问题的目的。显著的特点在于学生处于相同
的年龄段,心智水平相近,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处于同一层次,他们
有着相同或者近似的“最近发展区”,由平等的话语权,便于沟通与合
作,问题往往在组内就能解决。目的是解决独学中同层次学生所存在的
问题,有可能是共性问题,也可能问题不同。2人组的“对学”可以在
40分钟内不断呈现,小组的规模越小,学生越不会偷懒,越不容易产生
搭便车行为。“对学”可以“对议”、“对算”,对于一些问题共同议论、
共同计算;也可以“对问”,把自己的一些发现告诉对方,看看他的意
见,互相取长补短。比如在学习“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时,归纳
出椭圆的定义之后,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得到
2222()()2xcyxcya+++−+=
,如何化简方程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个
难点,此时如果让学生“独学”去完成,可能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不了,
但让同桌两位同学结成对子来学习,会有很多同学能完成。
(三)群学
群学就是群体学习,包括小组内或小组间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间
的学习,本环节解决“为什么的内容”和“怎么办的内容”。主要功能
是将独学、对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组内或组间,直到整个班级里去寻
求解决。共同解决的问题,尝试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思路、解决问题的办
法。教师倾听各小组同学的交流过程,了解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的新思
想、新方法,发现学生讨论中存在的误区,及时关注没有参与讨论的学
生、关注讨论跑题的小组,及时纠正并提醒。比如学习了“充要条件”
这节内容时,对于习题“22530xx−−<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1
3
2
x−<<
B.
1
0
2
x−<<
C.
1
3
2
x−<<
D.16x−<<”,这道题四个选项
都有学生选,而且每一个选项都有不少于5个学生来选,基于这种情况,
采取学生“群学”的办法解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加以
点评,选错的学生都明白了自己选错的原因,原来A选项是充要条件、B
选项是充分不必要条件、C选项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D选项才是必
要不充分条件。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对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内
共同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共性度高的疑难问题等讨论与交流。此外,还
有综合实践类活动任务的合作等。
二、独学、对学、群学的关系
独学是基础,对学是常态,群学是升华。
独学是对学群学的基础。对学出现在独学之后,群学安排在独学或
对学之后。
独学是对学和群学的先决条件。独学中产生的疑问首先通过对学来
解决。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小组间进行更广范围的群学。
老师不参与学生独学;巡视学生对学,此时基本不说话或少说话;
群学时老师则要适时启发引导。
从学习职能上看,“独学”可以解决一些基础问题,“群学”则解决
提高性问题,也就是说“群学”是旨在解决“独学”甚至是“对学”解
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直至涣然冰释。
由此可以总结出,独学是根本,万万不可丢;对学、群学是锦上添
花,失之则显课堂干瘪。在此,还应该说明一点,就是有些情况下,不
一定对学之后就是群学,学习的形式一定要服从学习的内容,当所有的
问题通过两个人就能很好的解决之后,为什么我们还要画蛇添足般的安
排一个群学呢?对学、群学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既着眼于对当下问
题的掌握,又着眼于将来的生存发展之所需。我们广大教师要恰到好处
的处理自主学习环节,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扎扎实实的获得高效,任
何简单机械的照搬照抄都不会取得高效。
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方式的实践与认识
■王 艳 (宁夏银川高级中学 750004)
【中图分类号】 G63.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21-0221-01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1:4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10260117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顺德旅游景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顺德旅游景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