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在历史的
发展进程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典故教会了我们生活的启示。下面是
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简短故事六篇_历史上著名成语典故,欢
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
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
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
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
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
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
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
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
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成语典故【2】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总诀: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意是说:迫使敌人处于困窘被动的形势,不需力战,等待敌我
双方的强弱态势的转换。这是刚柔相济的道理,以逸待劳,则柔也能
克刚。孔子曾经说过: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这个简单的例子,
在军事上也非常常见。所以为大将者,一定要避免自己的军势成为强
弩之末。如果能够利用地理优势,使敌军成为强弩之末,那么不用战
斗,敌我双方的刚柔态势就可以发生逆转。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篇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
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就是
这个道理。
经典战例:
古时候以逸待劳的例子非常多,通常埋伏计都可算作以逸待劳。
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等等,关键在于争取掌握战斗的主
动权,以调动敌人,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里我们举王翦破楚的例
子。
战国末期,秦王起用已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出兵攻打楚国。王翦
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发现后立即发兵准备抗敌。
但是,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打持久
战的姿态。楚军急于击退秦军,却找不到作战机会,两军就这样相持
一年有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士
气高昂。但是,经过一年坚持,楚军原本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也
斗志全无,他们认为秦军无意进攻,于是决定撤军。王翦见时机已到,
下令大军出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
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一举灭了楚国。
王翦在针对楚国的战争中,采取了以逸待劳的拖延战术。等到敌
人已经彻底心智疲惫,斗志全无的时候,突然一鼓作气,彻底打败了
楚军。
三国战例:陆逊火烧连营
三国最有名的战例就是陆逊以逸待劳,大破刘备七百里连营七十
五万军马的故事。
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自出川以后,连胜十余阵,直逼彝陵。此
时孙权已是慌作一团,阚泽以身家性命保举陆逊出山,孙权也不管了,
只要有人愿意出头顶缸就行。陆逊到了虢亭,面对气势如虹的蜀军,
依然胸有成竹。一来就下令坚守,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
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事见《三国演义》八十三回。
陆逊对战局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逊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
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
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
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
之。”
“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正是以逸待劳之计的关键,掌握
战场主动权。让敌人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才能够调动敌人,使敌人身
心俱疲。
蜀军中当然也不是都看不出陆逊的以逸待劳之计,马良曾对刘备
说:“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
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可是刘备那里能够听得进去,他只是一
味的认为陆逊胆小怕战。轻视别人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我们每
个人都要记住,不要轻易的轻视别人。
旷日持久的等待,让斗志旺盛的蜀军开始进入疲惫,身体的疲惫
犹在其次,关键是心理的疲惫才是失败的根源。一切都陆逊的掌握之
中,刘备连营七百里,士兵躲入密林休息避暑,貌似强大,实际上已
经开始强弱异势。诸将皆曰:“破蜀当在初时,今连营五六百里,相
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逊曰:“诸公不知
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
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诸将方才叹服。
成语典故【3】
劳而无功
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
【释义】“功”,功效。花了劳力却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费力气。
【故事】孔子作为有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极力主张以仁义
道德来治理国家,恢复过去周朝的礼制。他认为统治者只要用“仁义”
来感化百姓,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安定。为
此他曾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国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请他们采
纳。遗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并不像他的教学见解那样受人敬佩
和欢迎,到处碰壁。孔子的学生颜回便去问鲁国一个叫太师金的官吏:
“我的老师孔子到处游说,劝人家接受他的主张,可是到处碰壁。这
次去卫国,你看情况会怎样?”大师金摇摇头说:“我看还是不行。现
在战乱四起,各国国君为争地盘都在忙于打仗,对你老师的‘仁义道
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谁会去听那些不合时宜的说教呢?如蔡、陈两国
就是如此。如果到卫国去游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太师金又
举例作进二步解释:“船在水里是最好的运输工具;车是陆上最好的
运输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陆上来运货,那是白费力气,劳而无功。
你的老师要去卫国游说,好比是把船弄到陆上去运货一样,其结果,
必然是劳而无功,可能还会招灾惹祸。你们不要忘了去陈国的教训,
那时你们到陈国不是没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饭吃吗?”
成语典故【4】
盲人摸象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
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
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瞎子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
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瞎子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
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瞎子摸象"来形容那些观察事物片面,只见局部不
见整体的人。
成语典故【5】
老当益壮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形客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加豪壮。
【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
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
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
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
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
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
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
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
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
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成语典故【6】
老牛舐犊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
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
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
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
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
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
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
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
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
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
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1:3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09536151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逸待劳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逸待劳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