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超文本与阐释观
丁朝虹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1305)
作为传统文本的阐释工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单个文本内部
结构的有力探索,扩大了文本阐释的空间。但是,这种理论对电子超文本的阐释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
下,法国朱丽亚・克里斯蒂娃(_1ulia Kristeva)所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令人耳目一新。她把目光由文本内部
转向文本外部,由符号之关系转向文本之关系,进一步拓宽了文本阐释的空间。电子超文本的实践印证了
“互文性”理论,它的势力日盛必然带来对传统阐释观的根本冲击。
“互文性”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texto,意思是编织时加以混合 作为文艺理论的术语,它指的是“通过
归困发现某一文本(或意义)是从其他文本(或意义)中析取或建构的”。互文性在文本中广泛存在,比如引
文和用典,都需要与原文相互参照进行阅读 这种文本与其他文本的联系,就体现了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肯定的不仅是这种现象,她把“互文性”看作一种文本特性,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作为引文
的马赛克被建构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熔铸与变形”。因此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本,是对业已存在的
文本的重写,尽管有时作家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不仅写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依据或析取其他文
本,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借助以往的阅读经验——其他文本才能获得理解,因此也体现了“互文
性”。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构建了文本的二维空间:“词的状态因此被纵、横两方面加以界定。就水
平轴线而言,文本中的词语既属于写作主体,又属于接受者;就垂直轴线而言,文本中的词语被定向于在前
的或同时存在的文丛 ”作者、读者、文本与互涉文本四者之间的互动,使文本空间被无限扩大。正如刘勰
谈到 神思”时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样,我们每一次掩卷沉思时所沉浸于其中的,都不只是眼
前这些文字,而是由众多文本交错形成的庞大时空,这时候听到的也不只是一个作者的声音。所以有人说
“互文性“的观念戏剧性地混淆了书本的轮廓,将它的整体性形象消解成关系与联系、解释与碎片、文本与
上下文的无界、无限的编织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把对单个文本的“点”的研究扩大对文本丛的
“球”的研究,孤立的客观的文本阐释也因此转变为联系的主观的阐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因为一个文
本是在文本丛中生成,所以单个文本是无意义的。
“互文性”理论提出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斯塔姆(Stare)等人认为,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
是指文本的外部关系。如果将它称为“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ty),那么应该有与之对应的“内互文性”(in.
tratex ̄_uality),即同一文本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斯塔姆提出“内互文性”的概念,实质上为克斯蒂娃的文本
空间又掭了一维:“词的状态”不仅被外部的“纵、横两方面加以界定”,它还有“深”的一面,即内部的上下文
联系。罗兰・巴特进一步探讨了文本中图像与语词之间的“互文性”,提出“锚地”的概念。图像和语词在同
一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方从属于另一方,从属方的作用是确定被从属方的意义并使之清晰化。
换句话说,如果缺少这种固定关系,图像或语词的意义则是含混的,不明确的。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语词
与语词、语词与图像之问并没有天生的、凝固的关系,它们的意义可能只是在偶然的连接中生成。
无论是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还是由斯塔姆等人引申出的“内互文性”,它们作为文本的特性并
不是静止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揭示的。因为即使碰到引文或注释,我们也只是阅读时才需要交叉对
照。这种阅读方式引导我们的目光在文本问穿行,直接体现了。互文性”的特征,即非线性。“互文性”的另
一个特征是:它关注文本与文本、语词与语词、语词与图像之间的联系,只有连接才赋予文本、语词或图像
以意义。当然“连接”本身就是阅读的活动。这两个特征在传统文本中的体现其实并不明显,一般读者很
难意识到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对一个文本的理解中还牵涉到了其他文本。因为传统文本以纸为媒介、
页码固定的特征限制了非线性的阅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即“互文性”)通常处于隐性状态。
53
维普资讯
数码技术的应用带来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电子超文本。它是“信息的呈现系统,以一种多重的
路径提供一种非线性的语义网络,因此也提供一种多重的信息经验”。很明显“非线性”是它的一个特征,
而“多重路径”即节点与节点之间丰富的链接则是它的另一个特征,因此超文本比传统文本更为清晰地体
现了“互文性”,或者可以说,电子超文本将理论形态的“互文性”现实化了。不过,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
性”理论相比,超文本的“互文性”似乎更极端化,因为它强调链接的重要性,节点自身的意义被削减到最
小,节点与节点之间完全是松散的、自由的和平等的关系。这也正是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的差别。“与传统
版本不同,‘超’版不必将它们的文本组织到与一个中心文件的关系中,或组织到由不同文件所产生的理想
再建构。一个版本之所以为‘超’,就是因为它在结构上追求保留组成其文件阵容的所有单元的权威性。
在这方面,超版本很像是神话般的圆圈,它的中心无处不在,它的圆周则无一处在。”正如社会上一旦没有
了权威人们就可以平等交往一样,消解了中心,超文本的“互文性”就在因不同链接而产生的页面更换中直
观地显现出来
如果纯语词形态的超文本有助于我们理解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斯塔姆称之为“外互文性”,那
么与多媒体信息相连的超媒体则体现了“内互文性”。超媒体是超文本将文字、图像、音频、动画以至于视
频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形态,“非线性”与“链接”也是它的特征。但是,与超文本不同,它还有媒体
之间的信息流动和信息形态转换。因此散落的不仅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固定联系,而且在引进音频、视
像、动画的时候就强调了它们的分离,它们之间只在读者的主观链接之下才有关系,它们自身也只在读者
的主观链接之下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开发超媒体版《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关键词进行链接,那么,与吴
承恩原文相联系的,将既有忠实于原著的电视,也有被“大话”过后的电影,还可能是一段广播评书,或者游
戏片段甚至一出戏文。这样的“取经”到底是什么?哪一种方式才是它的精确解释呢?超媒体说明的是:
“取经”并没有确定无疑的意思,它的含混性只有和音像链接后才会被减弱,但是每一种链接都只能固定它
的部分含义。进入一个超媒体,就像钻进了一个真实的三维的迷宫,永远不知道中心在哪,也完全忘记当
初设定的目的地。
正如上文提到的,传统文本中的“互文性”通过阅读才得以揭示。超文本也是与超阅读方式相辅相成
的。阅读的结果就是阐释,因此“互文性”理论不仅仅提示我们注意文本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影响阅读
的结果。或者也可 说,超文本的阅读将带来阐释观念的变革。
因为超文本关注的是链接,所以阅读的结果——阐释就只是一种链接生成。这就决定超文本观念下
的阐释具有以下特征 一、多样性 链接是节点的组合,在超文本中可能有有限的节点,但组合的方式却是
无穷的。如果阅读的是一部超文本小说,不同的路径特我们接触不同的主题,它们虽然在同一个小说标题
下,可能生发出多种多样的阐释。二、空间上的平等性。在超文本中,节点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节点的组合
方式也没有高下之分。这就像在一个花园中漫步,因为未曾设定目的地,所以每一条路径都是可行的、合
理的,看得见景色就行。超文本也是这样,经过不同链接得出的阐释都是合法的,因为它们让我们认识到
文本的丰富性。三、时间上的无限性。在超文本中,连接彼此交叉,所以阐释没有终结。任何一种阐释最
终都可能成为超文本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它再与其它节点相连形成一个新的链接,阐释是没有尽头的。
在SiMo Gaggi的《从文本到超文本》的一书中,提到Bolter对超文本小说的一段看法。他说:“那里没
有单一的故事,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个版本,因为每次阅读都会决定故事怎样进行下去。我们可以说那里
根本没有故事,只有阅读(过程)”。看“过程”和看“结局”代表了超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区别,进一步地说,放
弃和消解阐释中心与追求和构造阐释中心是超文本阐释观与传统阐释观的区别。传统阐释因为预设了作
者的权威性,所有的阐释就必须围绕作者原意这个中心展开,因此路径被看成是唯一的。在超文本阐释观
中那像节点与节点之间一样的松散的、平等的链接关系,在传统阐释观中则被看成固定的、排他的两点一
线的像焊接一样的关系,这当然不利于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
但是完全消解了中心是不是一定就很好呢?超文本的阐释观因为关注的是链接、是联系,无意中就降
低了节点(特定文本)的自身价值。既然各种阐释都有相同的价值,那也就是所有阐释都没有意义。这种
阐释观念必然造就大量的“无厘头”、“大话”和“戏说”,这对传统文本来说是一个解构经典的过程。但是经
典解构完了应该怎么办,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54
维普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1:2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08895151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超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超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