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训练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香远益
.
清老当益
.
壮精益
.
求精
B
.陶后鲜
.
有闻鲜
.
为人知旗帜鲜
.
明
C
.中通
.
外直四通
.
八达精通
.
业务
D
.水陆草木之
.
花取而代之
.
君子之
.
交
59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
——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
显得妖艳。
理解:这句话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高洁、质朴、庄重的美德,也寄寓了作者对理
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B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渴望避开污浊的现实,充分表现
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60
.《爱莲说》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你分别说说它们是怎
样托物言志的。
【链接材料】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
之缝,既已避日,又就③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
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
谷送香非不远,那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
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节选自郑板桥《板桥题画
·
兰》,有删改)
注:
①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
②
[告莫]即将结束。
“
莫
”
同
“
暮
”
。
③
[就]靠近。
④
[那]疑问代词,怎么。后写作
“
哪
”
。
【答案】
58
.
A
59
.
B
60
.甲文托莲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的气节、风度及坚贞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名利与富贵的鄙弃,
对高洁人格的追求。链接材料借种兰要顺应兰的本性,表达作者对自我志趣的坚守,对专
制的厌恶与反叛。
【解析】
58
.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
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
更加
/
更加
/
更加;
B.
少
/
少
/
明丽的;
C.
贯通
/
贯通
/
通晓;
D.
结构助词
“
的
”/
代词
/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
A
。
59
.
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言语句。
B.
翻译正确,理解有误。这句话运用了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
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孤芳自赏,永远保持自己
高洁的品格。
故选
B
。
60
.
本题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从课文中的
“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可见其象征意
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
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链
接材料中的兰花长在盆中就萎靡凋零,长在山上就挺拔坚实,象征着坚持操守,追求个性
自由,不随波逐流。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
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
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链接材料】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
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
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
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
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
“
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
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
?”
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
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
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2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①,不幸犯东坡、半山②之癖,每杜门③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
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
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
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④与俱行。茶铛⑤未热,已
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
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
注释
]①
羁锁:羁绊,束缚。
②
半山:王安石。
③
杜门:闭门。
④
开:袁宏道之子。
⑤
茶铛:温茶的器具。
9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门绝履迹,竟日惟以读书为事。
98
.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99
.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表现作者爱好到极点的字,在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个字的,联系
文章内容作答。
【答案】
97
.门前没有了(客人的)足迹,我就整天只把读书当作事情。
98
.始知
/
真愈病者
/
无逾山水。
99
.癖。作者闭门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心每时每刻都在
山水中做客;天气稍暖便去登临山水;感慨游山玩水可以治愈身体疾病。
【解析】
97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绝,没有;竟日,终日,整天;惟,只;以,把;为,当作。
98
.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
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
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为: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
始知
”
意思是才知道,句意完整不能分开;
“
者
”
表停顿,
“
真愈病者
”
后边断开,故断句为:
始知
/
真愈病者
/
无逾山水。
99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
分析。
结合
“
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
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
”“
天气稍暖,登临最佳
”“
茶铛
未热,已至山下
”“
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
等语句的分析可知,作者闭门在家呆一天,就
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无时不望去游山玩水,出游迫切,天气稍暖,便去
登临山水,温茶的器具还没热,已经到了惠山脚下,感慨游山玩水可以治愈身体疾病;这
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嗜好,突出其
“
癖
”
的特点。
【点睛】
参考译文: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不幸又有着与东坡和半山一样的嗜好。每当闭门
在家呆一天,就会觉得像坐在火炉上一样全身不自在。所以,即使是在霜天黑月这样的天
气里,面对纷乱庞杂的事务时,我的心也是无时无刻地做客于山水之间。自从我病愈之
后,住在无锡,门前没有了(客人的)足迹,我就整天只把读书当作事情。然而,浅易好
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
……
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
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
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
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オ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
过于山水之游。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遇边赛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
步,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城。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
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
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
①
亭林先生
∶
即顾炎武
109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遇故友
/
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B
.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C
.遇故友
/
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D
.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
/
崖谷亦无悔也
110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亭林先生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09
.
B
110
.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09
.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
坠崖谷亦无悔也
”
的意思是: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
后悔。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遇故友若不相识
/
或颠坠崖谷
/
亦无悔也。
故选
B
。
110
.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和评述分析作
答。
从
“
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愿二马捆书自随
”“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通经注疏
”
可见
亭林先生勤奋好学;
从
“
咨其风土,考其区城
”
可见其注重实地考察;
从
“
若与平生所闻不舍,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
可见其求真务实、治学严谨;
从
“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
可见其在学习上仔细认真而专注。
这些好的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
【点睛】
参考译文: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
塞岗亭,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地理。如果和自
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
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
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
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漱;稍大,则如奏
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刘基《松风阁记》)
18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
.
无与为乐者念:想念
B
.相与步于中庭
..
中庭:院子里
C
.怀民亦未寝
.
寝:睡觉
D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空明:形容水的澄
澈
190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91
.语段(一)哪些地方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之感?请简要分析。
192
.分析上面两个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生动写出景物特点的?
【答案】
189
.
A
190
.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191
.
①
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
“
无与为乐
”
的孤独。
②
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
是佛门之地,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是远离闹市的孤独。
③
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
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这是同伴少的孤独。
④
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
因人心境的变化而有一丝清冷之意,这是心境的孤独。(答出三点即可)
192
.都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文段(一)中作者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
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文段(二)中作者把风吹拂松
树的声音比成扬波涛、振鼓、泉水流过石滩、古乐的声音,写出了风吹拂松树声音的动
听,突出了松风阁独特风声。
【解析】
189
.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
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故选
A
。
190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户,门;欣然,高兴地。
191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段(一)以写景为主,寄情于景,体现了作才的孤独之感。
根据
“
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可知作者夜游的原因,面对明
月,这是无人陪伴的孤独;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点明了夜游的地点,承天寺是一座寺院,远离尘世,这一地点本身
就给人一种孤独之感;
“
寻张怀民
”
点明了夜游的同伴。两人都是被贬之人,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孤独;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点明了夜游的内容,清冷的月光与作者
内心的孤寂凄凉相契合,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寂寞。
192
.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
文段(一)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意为:庭院中充满着
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啊。联系上一句中的
“
相与步于中庭
”
可知,这是作者与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时所
见,所以此句集中写景,表现了月色的澄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
树的交错的影子比作水藻、荇菜等各种水生植物,生动形象地点染出一幅空灵澄澈、疏影
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侧面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文段(二)中,
“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漱;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
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
,意思是: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
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
而有节奏。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风吹拂松树的声音比成扬波涛、振鼓、泉水流过石
滩、古乐的声音。从
“
暗泉飒飒走石漱
”“
奏雅乐
”“
扬波涛
”“
振鼓
”
几个喻体可以看出,风吹拂
过松树的声音各有不同,而且非常动听,给人一种美感,流露出一种喜爱之情。故这里这
些句子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风吹拂松树声音的动听,突出了松风阁独特风声。。
【点睛】
参考译文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
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
(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
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二)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
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
低沉而有节奏。
5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
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
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
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
诚:同
“
成
”
,实行。
②
廪丘:齐国地名。
③
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
丘:孔子名丘。
⑤
趣:同
“
驱
”
。
⑥
: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
显扬。
2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凡可以辟
.
患者何不为也辟:同
“
避
”
,躲避
B
.万钟于我何加
.
焉加:虚夸
C
.动必缘
.
义缘:遵循
D
.孔子辞
.
不受辞:推却
2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
.
君子之
.
自行也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
.
受之令弟子趣驾,辞而
.
行
C
.为
.
宫室之美景公致廪丘以为
.
养
D
.是亦不可以
.
已乎吾闻君子当功以
.
受禄
218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论证了
“
舍生取义
”
的观
点。
B
.甲文中第
②
段
“
乡为
”
和
“
今为
”
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有力
论证了
“
舍生取义
”
的观点。
C
.甲文中的乞人虽然饥饿却仍将
“
义
”
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也不肯接受别人的赐
予;乙文中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
“
义
”
,在取舍上更应该做到
“
义
”
不苟且,所
以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
D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
“
义
”
,但内涵有别。甲文中的
“
义
”
指人的羞恶之心,乙文中的
“
义
”
指
仁爱之心。
219
.翻译下列句子。
(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2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答案】
216
.
B
217
.
B
218
.
D
219
.(
1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
2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
【解析】
216
.
B
.高官厚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加:益处,好处。故选
B
。
217
.
A.
代词,指乞人
/
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B.
表顺承,不译
/
表顺承,不译;
C.
介词,为了
/
动词,作为;
D.
动词后缀,无实际意义,不译
/
介词,凭借;
故选
B
。
218
.
D
.甲文中的
“
义
”
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乙文中的
“
义
”
指道义。故选
D
。
219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
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
种心;丧,丧失;皆,都;
(2)
之,主谓之间,不译;缘,遵循;诚,同
“
成
”
,实行。
【点睛】
译文:
[
甲
]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
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
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
厌恶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
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
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
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
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
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
(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
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
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
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
(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
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
乙
]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廩丘邑,
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
“
我只听说,君子应
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廩丘邑,他太
不了解我了。
”
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
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6
.阅读下面两段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失,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
‘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朕始寤③
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
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④,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
上:这里指唐大宗李世民。
②
太子少师:官名。
③
寤:觉悟,明晓。
④
中书内
省:官署名。
239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诚:臣诚
.
知不如徐公美
/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
大丈夫哉
B
.闻:闻
.
寡人之耳者
/
一老河兵闻
.
之
C
.若:门庭若
.
市
/
徐公不若
.
君之美也
D
.间:时时而间
.
进
/
又何间
.
焉
24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41
.语段(甲)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请以第
②
段为例简要分
析这一特色。
242
.齐威王、李世民都是历史上的明君,结合语段(甲)(乙)内容,具体分析他们共有
的可贵品质。
【答案】
239
.
A
240
.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严重啊!
241
.对齐威王纳谏的态度描写得简洁明了,仅用一个
“
善
”
字便概括出;对齐威王发布的政
令内容及纳谏效果描写得详细具体。这一详一略既使得文章重点突出,又使得齐威王的形
象生动鲜明。
242
.广开言路,行事果断。齐威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
“
下令
”
分上、中、下三种赏赐以
广开言路;唐太宗李世民由工匠对弓的评论联想到执政,立即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
夜班,并亲自接见他们,询间民间疾苦和朝政得失。
【解析】
239
.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
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
确实
/
确实;
B.
使
……
听到
/
听说;
C.
好像
/
比得上;
D.
间或,偶尔
/
参与;
故选
A
。
240
.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关键字词: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甚:严重。
241
.
本题考查写作特色。
听了邹忌的劝谏,齐威王没有拖延,而是直接表示邹忌的建议很好,只用了一个字
“
善
”
简
洁明了表达出齐威王的态度,把一个贤明果断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接着详细地写
了齐威王发布命令的内容,并不厌其烦地列出了
“
上赏、中赏、下赏
”
三种奖励的评选标
准,并且写出了
“
群臣进谏
”
和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
“
皆朝于齐
”
的结果。这一详
一略,使文章重点突出,又刻画出了一个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形象。
242
.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
“
善
”
(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
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
“
令初下
”
,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
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广开言路,行
事果断的开明君主。
唐太宗在跟臣子谈话时提到自己因为工匠的话
“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不直
”
引起对治国的思考,并在之后
“
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
事得失
”
,这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
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
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
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
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
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
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
齐威王说:
“
你说的很好!
”
于是就下了命令:
“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
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
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
命令刚下达,许多
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
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瑀说:
“
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
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
‘
都不是好弓
’
,我就问他原
因.他说:
‘
木心不是直的
,
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
’
我
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
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
”
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
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7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
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
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
·
烈女传》)
【注释】
①
趋:快步走,
②
捐:抛,
③
亡:同
“
无
”
,不足
④
懿:美好
29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见
.
往事耳(了解)
B
.及
.
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C
.当日
.
知其所亡(每天)
D
.遂
.
七年不返(才)
299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大兄何见事之
.
晚乎
A
.曲肱而枕之
.
B
.晓之
.
者亦舍然大喜
C
.而两狼之
.
并驱如故
D
.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
300
.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妻跪问其
/
故羊子曰
/
久行怀思
/
无它异也
B
.妻跪问其故
/
羊子曰
/
久行怀思
/
无它异也
C
.妻跪问其故
/
羊子曰
/
久行
/
怀思无它异也
D
.妻跪问其
/
故羊子曰
/
久行
/
怀思无它异也
30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蒙辞以军中多务。
(
2
)何异断斯织乎?
302
.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甲乙两文告诉我
们什么道理?请分别指出。
【答案】
298
.
D
299
.
C
300
.
B
301
.(
1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由推辞。
(
2
)(这)同割断这丝织品有什么不同呢?
302
.甲文段孙权指出
“
学
”
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
“
学
”
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解析】
298
.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D.
错误,句意:于是七年没有回来。遂:于是,就;
故选
D
。
299
.
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例句意思是: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之,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代词,指代胳膊;
B.
代词,指他;
C.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故选
C
。
300
.
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
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本句
句意是: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
“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
特殊的事情。
”
二人一问一答,两个主语,要分开成两句。
“
久行怀思
”
主谓结构,不可断
开。故断句为:妻跪问其故
/
羊子曰
/
久行怀思
/
无它异也;
故选
B
。
301
.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
“
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
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注意重点词:
①
辞,推托;以,用;务,事务;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译时移到
“
辞
”
前。
②
何,什么;异,不同;断,割断;斯,这。
302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
容,从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中可知,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
“
学
”
的必要性,即因其
“
当涂掌事
”
的重要身份而
“
不可不学
”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
“
学
”
的可
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
乃始就学
”
。据此可知孙权指出
“
学
”
的必要性;
结合乙文内容,从
“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
中
可知,乐羊子妻以割断织物比喻
“
中道而归
”
,用眼前事物作比,规劝丈夫学习要专心致
志,持之以恒,否则就不会有成就。据此可知羊子之妻指出
“
学
”
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的
道理。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
推托。孙权说:
“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
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
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
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
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
吕蒙说:
“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
了,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
”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
“
出行在外久了,心中
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
”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
“
这些丝
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
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
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
‘
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
’
,以此成就自
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
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
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没有回来。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
·
告子上》)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
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
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②?“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
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注】
①
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汉桓帝的义士。
②
止:停留。
338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死亦我所恶
.
恶:
___________
(
2
)故惠有所不辟
.
也辟:
___________
(
3
)友人语
.
巨伯曰语:
___________
(
4
)子令吾去
.
去:
___________
339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2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40
.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孟子认为是
“____________”
,荀巨伯认为是
“____________”
。(用原文词句填空)
341
.甲文阐述的观点和乙文表现的主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
338
.(
1
)讨厌,憎恨(
2
)同
“
避
”
,躲避(
3
)告诉,对
……
说(
4
)离
开
339
.(
1
)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本心),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
2
)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舍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意思对即可)
340
.苟得败义以求生
341
.相同点:人在
“
生
”
与
“
义
”
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或:舍生取义)。
不同:甲文还表达了
“
义
”
人皆有之,应保有
“
本心
”
(
“
是心
”
)的观点。乙文还表现了
“
义
”
很
可贵,能感化他人,(或:讲情义的人受人尊重)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338
.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
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
1
)大意:死也是我所讨厌的。恶:讨厌。
(
2
)大意:所以祸患有不去逃避的。辟:通
“
避
”
,躲避,逃避。
(
3
)大意:朋友对荀巨伯说。语:对
……
说。
(
4
)大意:你让我离开。去:离开。
339
.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作答时,坚持
“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词语:
(
1
)独:只有。是:这。丧:丢失,失去。
(
2
)疾:疾病。委:丢下,舍弃。宁:宁可,宁愿。
340
.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题意
“
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
”
可定位至甲文的
“
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由此可知,孟子自己想要的东西有超越生死的,所以他不去苟且偷
生,那么相反的
“
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
”
的行为,则就是苟且偷生了,根据原文可以填
入
“
苟得
”
二字;第二空,可以同样由题意定位至乙文的
“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
所行邪
”
,由此可知,荀巨伯认为抛弃朋友而追求活下来这个结果,其实是
“
败义以求生
”
,
由此可得出答案。
341
.
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甲文的观点由文章中的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可知,甲文主要是论证了舍生取义和人皆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只
是君子能够不丧失而已;由乙文
“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
全
”
可知,乙文主旨为强调我们做人对待朋友应该讲究义气,同时也是表达了高贵的品质可
以感化他人。综上所述,甲文和乙文相同的点在于它们都认为义重于生死,不同的地方在
于甲文还强调了君子能够不丢失这种精神,乙文表达了精神能够感化他人。
【点睛】
甲文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
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
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
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
,
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
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
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
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
义
”
);厌恶的有比死
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文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
“
我如今就要死
去了,你赶紧离开!
”
巨伯说:
“
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
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
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
“
大军到了,整个城
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
”
巨伯说:
“
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
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
胡贼相互议论说:
“
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
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
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9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判论战》)
【乙】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
欢喜,赵人畏惧。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
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
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
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选自《战国策
·
中山》,有删改)
【注释】
①
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②
武安君:秦国名将白起。
③
长平之事:公元前
260
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发生的战争。
④
克:战胜,制服。
⑤
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
夫,官职。王陵,秦国大将。校,军队编制单位。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
.
入见乃
.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可以
.
一战去以
.
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C
.长平之
.
事已而之
.
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
.其
.
国内实其
.
真无马邪(《马说》)
(2)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肉食者
/
鄙,未能
/
远谋
B
.彼竭
/
我盈,故
/
克之
C
.昭王
/
既
/
息民缮兵
D
.乃
/
使五校大夫王陵
/
将而伐赵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4)
【甲】文中,曹别论战
“
论
”
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5)
在【甲】文中,弱鲁战胜了强齐;而在【乙】文中,强秦却败给了弱赵。请简要概括影
响这两场战争胜负的共同因素。
【答案】
(1)B
(2)C
(3)①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②
秦昭王想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声称有病不去。
(4)①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
——“
取信于民
”
;
②
论开始进攻的时机
——“
彼竭我盈
”
之时;
③
论
开始追击的时机
——“
辙乱旗靡
”
之时。
(5)
语段【甲】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而取信于民,曹刿在战争中则运用战术、把
握战机,使鲁国取得胜利。
语段【乙】中昭王没有听取武安君的劝告,坚持攻打财力充实、盟邦众多的赵国,遭遇失
败。共同因素:国君能否听从正确意见,能否把握战机。
【解析】
(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副词,于是
/
副词,竟然,居然;
B.
都是介词,凭借;
C.
助词,的
/
动词,到,往;
D.
代词,代赵国
/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句子节奏。
C.
有误,句意:秦昭王在百姓已经得到休息,武器已经修缮之后。
“
既
”
是已经的意思,之
后要断开,
“
息民
”
与
“
缮兵
”
是并列关系,之间要断开,故断为:昭王既
/
息民
/
缮兵;
故选
C
。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
安,安身;弗,不;专,独自享有;必,一定。
②
欲,想要;使,派;疾,病。
(4)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甲】第
①
段的语句
“
公曰: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对曰:
‘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
保佑,而是决定于
“
取信于民
”
。可得出:论战前的政治准备
——“
取信于民
”
;
结合第
③
段的语句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鲁军按兵不动,养
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
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
“
敌疲我打
”
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可得
出:论开始进攻的时机
——“
彼竭我盈
”
之时;
结合第
③
段的语句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鲁军
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反映了曹
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
敌情,发现敌军
“
辙乱
”
、
“
旗靡
”
,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
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可得出:论开始追击的时机
——“
辙乱旗靡
”
之时。
(5)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根据【甲】文第
①
段的语句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分析,首先政治上要取信于
民。曹刿
“
取信于民
”
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
“
公与之乘
”
,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
与器重。
根据第
③
段的语句
“
夫战,勇气也
”
和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分析,其阐明
“
鼓舞
将士的士气
”
、细心观测是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军事上抓住有利的时机,还有鲁庄公能听
从曹刿的正确意见。
根据【乙】文第
①
段的语句
“
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
,第
①
段的语
句
“
武安君曰:
‘
不可
’”
,第
②
段的语句
“
王曰:
‘
寡人既以兴师矣
’”
分析,昭王没有听取武安
君的劝告,坚持攻打财力充实、盟邦众多的赵国,遭遇失败。王陵作战失利,连军营都丢
了。可以看出国君要善于纳谏的重要性。强秦败给了弱赵,是因为秦昭王不听信武安君的
正确分析;没有抓到有利的时机。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
公。他的同乡说:
“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
曹刿说:
“
当权的人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
“
您凭借什么作战?
”
鲁庄公说:
“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
曹刿
回答说:
“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
鲁庄公说:
“
祭祀用的猪
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
曹刿说:
“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
鲁庄公说:
“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
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曹刿回答说:
“
这才尽了本职
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
军。曹刿说:
“
现在不行。
”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
“
可以击鼓进军了。
”
齐军大
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马追逐齐军。曹刿说:
“
还不行。
”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
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
可以追击了。
”
于是
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
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
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
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乙】秦昭王在百姓已经得到休息,武器已经修缮之后,又要攻打赵国。武安君说:
“
不
行!在长平大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然而赵国从长平之
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派出使
节,结交盟友,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处心积虑,同心同德,把防范秦国
当作最紧要的事情。赵国国内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现在这个时候,对赵国不可攻
打!
”
秦昭王说:
“
寡人已经起兵了。
”
于是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去攻打赵国。王陵作战失利,连
军营都丢了。秦昭王想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声称有病不去。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乙亥北行日记(节选)
戴名世
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
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
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
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
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
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247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
1
)崇祯
..
五年十二月
(
2
)湖中人鸟声俱
.
绝
(
3
)乃
.
抵旅舍主人宿
(
4
)薄
.
暮,独步城外
24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详细记录了作者清晨天不见亮时游赏西湖的事。
B
.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
“
痴
”
,为下文
作伏笔。
C
.甲文与乙文都是写景的名篇,这两段选文都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
D
.乙文中作者在山顶俯视云彩,认为这些云的形状
“
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
树,倏忽万状
”
。
24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2
)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250
.【甲】文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重点,景中含情,遇到两个赏雪人的意外惊
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感伤,因为志趣相投又释然,情绪的变化可谓一波三折。据此,
试分析【乙】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
247
.
①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②
全,都。
③
才。
④
临近,接近。
248
.
B
249
.
⑴
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⑵
(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没有人应声。
250
.下雨时焦虑,天亮时兴奋喜悦,傍晚时流连忘返。
【解析】
247
.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
1
)句意:崇祯五年的十二月。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
2
)句意: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俱,全,都。
(
3
)句意:才回到旅店休息。乃,才。
(
4
)句意:傍晚,独自在城外散步。薄,临近,接近。
248
.
A.
根据甲文中的
“
是日更定矣
”
可知,作者去湖心亭是在晚上八十左右,本项
“
清晨天不见亮
时
”
有误;
C.
根据乙文中的
“
是时隍中荷花盛开
”
可知,本文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甲文是冬季景色;
D.
根据乙文中的
“
仰观云气甚佳
”
可知,作者是在地上仰头望天,本项
“
在山顶俯视云彩
”
有
误;
故选
B
。
249
.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
拏,撑(船);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独,独自;
(2)
叩,敲;逆旅。旅店;皆,都;应,回应。
250
.
考查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根据乙文中的
“
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
”
可知,作者路上遇雨,又找
不到住宿的地方,心中焦急。
根据
“
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
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
可知,作者雨后抬头望天,看到天上各种形状的
云,心中兴奋愉悦。
根据
“
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
可知,作者傍晚于
“
隍中
”
赏荷,闻着荷花的清香,流连
忘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
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
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
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
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
(他们)拉着
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
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乙】于是在三更启程。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
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急急忙忙地披上雨具,然而衣服已经淋湿了。走到总
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
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
人,有的像狮子大象,像山,像怪石,像树,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
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这一天只走了四十里,抵达临淮;让
人进城拜访朱鉴薛,恰逢他外出到别处去了。傍晚,独自在城外散步。此时护城河里的荷
花盛开,凉风轻轻吹过,香气袭人,我徘徊流连很久,才回到旅店休息。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9:5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0348415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游惠山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游惠山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