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上帝的笔误
北京消息:1993年2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秘书
长罗干会见了克莱特夫妇,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授予他们最
高贵的礼物――“友谊奖”。
我们都自称为正常人。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为精神病患
者提供一个正常的生活氛围,那么,我们又正常在什么地方
呢?
――海因茨?克莱特
圣诞节,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南路356号二楼,一个近百
平方米的娱乐室,60多名男女穿着节日的服装围成一个大圆
圈,收录机播放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屋顶斜拉着的
彩花纸球,以及四周漂亮的装饰,让人感到节日的欢乐。
吹蜡烛,说故事,演小品……每个人都那样开心,那样
生气勃勃。会唱的,献上一曲《让世界充满爱》;不会唱的,
请大家猜一个谜;既不会唱,又羞于说的,便沿着圈子给大
家鞠上几个躬。掌声,笑声,赞叹声,更有一些控制不住自
己情绪的,眼泪顺着双颊淌了下来。
我坐不住了。我实在不敢相信,在这些圣诞节联欢的参
与者中,竟会有16位精神病患者。我离开击鼓传花的圈子,
来到了海因茨?克莱特先生的身旁,他身旁正好有一个空位
子,那是他的夫人的座位,此时,他的夫人罗莎?克莱特正举
着照相机,频频地摄下她的病人那欢欣愉悦的镜头……
克莱特夫妇的中国之行是一本书,一本充满传奇色彩而
又给人以无数启迪的书。
7年前,刚退休不久的克莱特先生与他的夫人罗莎告别
了自己的4个女儿,踏上了中国这块向世界开放不久的土地。
他们应聘担任了武汉水运学院的外语教授。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友好,克莱特夫妇领略了中华
大地这块古老国土的风情文化,渐渐地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了
感情。上课的任务并不重,闲暇时,这对德国夫妇时常到街
上散散步。有一天,他俩被眼前的一个情景拉住了脚步:大
街上,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姑娘不停地向路人舞手蹈
足,她的身边已经围了好大一圈看热闹的人。
克莱特夫妇的心被刺痛了。多少年来,他们最不愿意见
到的,就是眼前这种场景。他们开始反省自己中国之行的初
衷。
他俩都是精神病学的专家。
克莱特是德语国家的知名人士。这位出生于德国历史名
城德累斯顿的男子汉,在青年时代就以其仁慈之心和专业特
长投身于精神病者的康复工作。60年代末期,他升任一所卫
生院校的副校长,而后又担任了德国《教育论坛》“慈善”
专栏主持人。70年代,他凭卓越的才华和在德语国家的声望
出任德国联邦政府“改善精神病人状况”规划委员会委员。
此后不久,德国开始筹建“德国社会精神病学联合会”,他
积极参与了这一团体的组建工作,并出任首任主席。卓越的
成就是与难以想像的艰辛困苦为伴的,从事精神病康复的职
业工作者更是如此。克莱特夫妇为治疗精神病患者度过了人
生最美好的年华;为了为精神病患者争取一份应有的社会权
利,他们又历经了人间的艰辛。跨上中国的国土后,这对夫
妇曾决定:不再从事与精神病康复有关的工作。
可是,自从见到武汉街头那些精神病患者之后,他们的
“决定”动摇了,职业的冲动和仁慈的本性使他们再也无法
平静。他们开始走访武汉的精神病医院,并参加有关部门组
织的街头心理咨询活动。
1988年,克莱特夫妇为武汉江岸区精神康复中心捐款
1000美元、1000马克。同年,他们接受了该中心“名誉院
长”的聘书。与此同时,他们在水运学院的工作合同到期,
鉴于他们的出色工作,学院要求他们续聘两年,但他们已经
有了新的使命。他们为学院介绍了两位接自己班的德籍教
师,之后,这对夫妇立即返回了德国,他们要为中国的精神
康复事业募捐。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国际残疾人运动的先驱海伦?凯勒
曾经说过:“残疾人事业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这是超越
国境的爱心。”返回德国后的克莱特夫妇辗转数千公里,自
费上万元,跑遍了各个大中城市,找到了几乎所有有名望的
慈善机构。他们的诚心感动了异国他乡的慈善人员,从1989
年至1992年,武汉市的精神康复机构不断收到来自德国、
香港、德国驻华使馆以及克莱特夫妇个人捐助的款项和物资
设备。1993年2月27日,新华社报道:克莱特夫妇为武汉
市精神康复事业募集的资金达240万元。
早在70年代中叶,克莱特在担任德国社会精神病学联
合会主席时,就与夫人罗莎创办了数家为失业的精神病患者
提供就业机会和“工疗”的工厂。这种“克莱特式”的精神
病社区康复模式很快在德国许多城市推广。
如今,克莱特夫妇要在武汉来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了。
“我们要致力于消除导致精神病发病的诸多因素……”
克莱特夫妇在武汉逢人就说。不论是聊天、授课,还是演讲
甚至包括为政府官员在内的听众作报告,他们总要说到这同
一个主题。
――贫困、失业、失学、愚昧、迷信、吸毒、人际关系
紧张,还有歧视和偏见,都是导致精神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自称是正常人,就应该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个正常
的生活氛围。否则,我们又正常在什么地方呢?
――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一份工作吧!如果他们没有工
作――即使是一半患者没有工作,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治疗等
开销,也足以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无事则生非,无
所作为的患者难以抵御心头的空虚,便会滋事扰乱,这种损
失就更加难以估量……
克莱特夫妇身体力行。他们用募集的捐款购机器、添设
备,让精神病患者在康复中心像健全人一样地参加工作,参
与游戏,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重新塑造新的灵魂。
仅有20张病床的康复中心的工作已难以使克莱特夫妇
满足;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类型的多发性也使江岸区
精神康复中心显得难以适应。克莱特夫妇决定创建一所全新
的医院,这所医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格
局,它设有门诊部、心理治疗部、职业治疗部、医务社会工
作部、社会康复护理部以及关怀精神病人联合会。
克莱特夫妇将这所医院命名为“中德心理健康白天医
院”。
1992年6月6日,“白天医院”正式宣告成立。面对100
多位来客,名誉院长罗莎?克莱特夫人激动万分。她颤声说道:
“这家医院是中德友谊的结晶。我们的责任,是要让精神病
患者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并最终回归于社会。”克莱特
先生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意味深长地向全体与会者呼
吁:“让我们一起来做修正上帝笔误的人!六根弦既然断了
一根弦,那就用余下的五根弦来弹奏,只要认真弹,一样能
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克莱特夫妇并不是崇尚空谈
的“传教士”。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给武汉市的民众树立了最
佳的榜样,书写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动人故事。
这一天,罗莎夫人下班回家,突然听到楼旁水塘中有响
声,走近一看,是一位妇女在水中挣扎。罗莎不顾一切地将
她拉上岸。这位妇女衣衫破烂不堪,表情呆滞。罗莎凭直觉
判断出她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急忙将她带回自己的房间,帮
她脱下湿衣服,亲自烧好热水让她在自己的浴缸里洗了澡,
最后又取出自己的衣服给她换上。这位患者姓肖,果然是个
发作期的精神病人。她的丈夫将其接回家不久,又把她送回
罗莎身边,请求罗莎再救一次他妻子的命。他说:“有您这
样的好心人给我的妻子治疗,我绝对放心!”
那一天,克莱特先生大发其火,他骑着自行车经过张公
堤时,发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衣不遮体,浑身是泥,
左眼还有大面积的化脓伤口。他急忙将小伙子用车推回医
院,并给他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护士为小伙子作了伤口消
毒处理后,克莱特问值班医师:“您准备对他如何安排?”
医师根据小伙子的症状和当地的有关规定,如实回答说:“先
作治疗,而后将他送收容所,由遣送站将他送回原籍。”克
莱特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医师答道:“医院无权收留来历不
明的患者,再说治疗费用也无处着落。”克莱特一下子就来
了气,大声说:“不行,我要让他住到恢复正常为止!”言毕,
从口袋里掏出300元钱交给会计,说:“这些钱是他的医治
费,不够再向我算!”紧接着,克莱特挂通了区民政局分管
局长的电话,高声说:“如果没有我这个名誉院长的同意,
你们让这个患者离开了医院,我就跟你没完!”
谁还敢拒绝他的决定呢?患者住下了。事后,他高兴地
对那位医师说:“你注意到他(患者)的笑没有?这种笑是
心灵纯洁的人、毫无敌意的人才会出现的。”
武汉市江岸区精神康复中心发展了,壮大了,康复治疗
的网络从小到大,从郊区到市区,形成了一种院内院外相结
合的全新医疗体制。“白天医院”的建立,又使这种社区康
复网络上了台阶。
尽管克莱特夫妇从不提起自己的功绩,然而,他们的奉
献精神和全新的康复治疗手段还是得到了海内外同行的赞
誉。民政部、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研究会分别介绍过这家中心
的经验。香港、德国精神康复学界称克莱特夫妇在武汉开创
的事业是“伟大而又成功的创举”;法兰克福电视台将这对
夫妇在中国的无私奉献当作日尔曼民族博大情怀的典型事
例加以介绍;德国驻京人员专门为克莱特夫妇和他们的患者
组织了几次盛大的聚会,让他们介绍在武汉开创的人道主义
事业,家庭主妇们在聚会上高价义买患者们精心制作的糕
点,并为克莱特夫妇的事业慷慨捐款……
克莱特夫妇的奉献精神和行善之举在德国政府中也产
生了反响。政府官员们将这对夫妇的高尚行为视作中德友谊
的结晶。1992年5月,德国总统魏茨德克将联邦德国十字勋
章授予克莱特夫妇,这是无数德国人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克莱特夫妇最感到满足的是病人们对他们的报答。有一
段时间,克莱特夫妇清早开门,总能见到门口放着新鲜的鱼
肉和蔬菜。经过多次查询,终于“逮”住了送菜人。原来,
这位送菜人曾求助于克莱特夫妇,她痊愈后无以相报,便采
用了这种独特的报答方式。在以后的每次演讲中,克莱特都
用上了这个例子:精神病患者完全懂得接受别人的关怀和
爱,并且懂得如何予以回报。
1992年12月20日,是克莱特夫妇终身难忘的日子。这
一天,他们最大的愿望实现了――武汉市副市长和市公安局
负责人亲自将两份“永久居住证”颁发给他们。这意味着克
莱特夫妇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走完自己的人生之旅……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9:0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100418127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笔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笔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