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共阅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
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
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
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
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
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
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
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
缺少的角色。
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
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
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
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
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
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
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
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
之情。
欢迎共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
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
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
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
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
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
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
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
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
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
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
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
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
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
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
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
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
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
欢迎共阅
《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
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
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
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
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
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
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爱情的死亡,对翠翠爷爷的怨怼,使滩送选择远离小
山城,远离翠翠,不能再爱。而翠翠,依旧在等待那个把她灵魂轻轻浮起的年
青人的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就这样无止境的等
待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2:5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78413127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边城全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边城全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