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王昌龄的从军行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从军行七首·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
神。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
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
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
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
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
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
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
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
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
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
种误解而生。
诗人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
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
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
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
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
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
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
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
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
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
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
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
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有关王昌龄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
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
不已地加以歌颂。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的信心、力
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之境,也难以
改变。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年,只是把学道当
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
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
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
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
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
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
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
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1: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73858127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昌龄的从军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昌龄的从军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