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

更新时间:2023-03-06 10:23:15 阅读: 评论:0

教师人文读本-晚上洗头好不好

中国老龄化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5年规划)

工业工程课题研究报告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组长:学号:

组员:学号: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背景: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2011年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2012年10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日前发布消息称,2013

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

界关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

数量控制上,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

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

因,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不仅是世

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各项科学研究得出的数据显示: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

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

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由于人们少生孩子而产生的老龄化。这是人们

生活压力加大和国家政策即计划生育的实行所决定的。所以老龄化问题的来临是必然的。尤

其是在不发达的中国这一问题显现的更加严重。21世纪中国出现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

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一、我国人口政策对老龄化的影响

计划生育自上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我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

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我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

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但是我国人口多土地少,

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发展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

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随之计划生育这一基本

国策从20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鼓励增长、放任增长和严格控制增长等几

个阶段,这既有历史的必然因素,也有主观决策的失误。计划生育也是造成我国现今人口老龄

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政策一一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

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

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

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

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

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

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

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

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

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

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

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

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

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

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

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

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的公开信》发表,由此定下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基调:“一胎化”,表面上是“提倡一对夫

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在计生实践中,“提倡”往往变成了强制。

3、稳定完善的生育政策继续抑制生育率反弹与出现转机的第三个十年

1991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实际生育控制能力与政策间的差距,实事求

是地做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切合实际地将1991~2000

年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定在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2.50‰以内,即总人口2000年末控制在13

亿以内。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要完成这一人口计划,非得尽最大努力不可,否则,

该计划仍会落空。90年代末期,全国生育水平已低于更替水平,自然增长率已降低到10‰

以下。可以说:90年代是在耗用10多年时间下大力气抑制生育率反弹后,控制能力才逐步

回归到久违了的1980年生育水平,然后,继续有所下降,最终呈现转机的十年。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

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测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

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

占亚洲老年人口的50%。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

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

国。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各国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时间

法国115年瑞士85年

美国60年英国45年

日本25年中国18年

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

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

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中国

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

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三)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的65岁以上老龄人

口达到7%时,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

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仅为800美元,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属于“未富

先老”,目前位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的经济实力还比较簿弱,人口老龄

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

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

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

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

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2005年底,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

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

城镇的老龄化水平面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

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

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

因此城乡老龄化程度正在接近,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益突出。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

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人,占总人口

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人,占总人口的32.7%。2000年北京老年人口

为188万人,占总人口的14.6%。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人,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

大大超过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东

部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和最迟2012年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西部宁夏

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在人口学中将老龄人划分为三种:

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

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

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

除老年人口正在逐年增加,如前所述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67亿,且绝对数字正

在迅速不断增加。同时,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正迅速向高龄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正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以7.1%

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总数,1997年为800万人,2000年突破1000万人,2010

年则已超过1700万人,2020年将增至2780万人。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

长,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几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不仅

需要经济上的供养,更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

(一)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增加

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

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

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我国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下降

到20世纪80年代的5.2‰。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90年的69.82

岁。人口平均出生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42.2‰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9‰,1998年

下降到9.72‰。2000年以来进一步下降到9.0‰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0‰左右。人口

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

剧下降到两位数,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

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

及74岁。

(二)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建国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一五”时期,许多城市市大规模经济建设,迁

人大量青壮年人口,这包括外省市的人口,也包括县城和大量农民等寻求生存的人,这是导

致20世纪50年代人口机械增长的原因之一。在此之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

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我

国人口出生率处于40‰以上的高水平,死亡率在10‰以下,自然增长率保持在30%o以上

的高水平。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七个,这些人口群体绝大部分在20世纪

90年代步入老龄人口行列,从而增加了老年人口比例。

(三)“文革”期间人口生育的无政府状态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负责计划生育的机构取消了,人口生育又处于无计划、无

控制状态,在此期间出生率基本处于30%以上的较高水平。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的低水平,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20‰的较高水平。这期间出生的人口数量极大,到目

前其年龄结构基本在40—50岁左右,为我国今后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步伐打下了深深的

伏笔。

(四)“文革”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1973年我国恢复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群众对计划生育有了新的认识,我国人口自然

增长率于1979年首次降至8.9‰,受人口惯性作用的影响,出生率始终在20‰左右,死亡

率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

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口出生率保

持稳步下降,1991--1999年人口出生率在9‰~12‰之间。2000年以来,人口出生率进一步

下降到9‰以下,自然增长率更降至5‰以下,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

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四、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经济还不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

前来临无疑会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强大的压力,人的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人

养老费用要占据其一生收入更大的比重,家庭要为养老支付更多的财富,社会要为养老提供

更多的资源,这些都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变。具体说来,人

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升高,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我国

人口红利时代正逐步走向过去,因此必须改变原有单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也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多年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客观的看,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难题,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充分发

挥了我们的比较优势。然而,这种发展方式的弊端却是产品的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产业链

条短,同时需要足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在我们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力

资源正将逐渐变为稀缺时,我们就必须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

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发展

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的幅度较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小,甚至小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幅度。由此可

见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越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越来越小。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萎缩就

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

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滞后,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表现的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

重要因素,对于中国来说,现阶段劳动力资源还是丰富的,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来临势必会

造成中国劳动力数量的下降,进而会影响劳动生产率,最终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储蓄、消费的影响

当社会中老年人比例上升,国民储蓄倾向降低,资本形成能力下降。而且,人口老龄化

改变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相对价格,劳动力相对资本变的稀缺,因而资本的价格相对劳动

力不断下降,这会降低人们的储蓄动机,增加消费,使得储蓄减少。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

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

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

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

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

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人口老龄化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老龄人口的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下降,患病率上升,创新能力下降。因此不利于

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许多年事已高的科技工作者仍奋斗在技术创新攻关第一

线,掌握核心技术,另外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中坚力量多为1962—197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

出生的人口3亿多,他们在2022年陆续进入60岁;又由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青少年人口比

重下降,某些科学技术领域面临新老人才断层,应付老龄化挑战局势严峻。

(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

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

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必然导致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的上升。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变

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7.26)到1970年(7.68)经过短暂的增长后开始了平稳的下降。

然后从1970年(7.68)开始,老年抚养比开始了不断上升的阶段,直到2050年的38.88%,此

时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还不到3:1,即平均三个劳动年龄人口要养活一个老人。

从微观层面上看,当我国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

提高。未来我国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虽然个

人养老金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但这一模式的高家庭抚养比仍将影响年轻劳动力

的收入支出。

(五)、人口老龄化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我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一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三是以

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事实上,年轻的一代也已缺乏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政府便承担了更多社会养老方面的压力。随着人

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政府对于养老的财政支出占得比重越来越大,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

而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多少。由于人

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劳动人口比例的减少,给我国的财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六)、区域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

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

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

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

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

增大。

(七)、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和社会矛盾频发

由于赡养老人问题导致夫妻、兄弟姐妹间矛盾不断,关系紧张。同时许多年轻人在赡养

问题上与老人分歧巨大,出现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竞争,甚至虐待老人。由于各种社会压力不

少核心家庭中的夫妻都会将“养子女”作为一种仅仅是繁衍家庭后代的工作,而“育”的工

作往往交回给自己的父母,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也是的两代人之间的产生了诸多的矛

盾。近年来,老年人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新特点,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

题。

(八)、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

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

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

出。此外,

(九)、医疗、保障体制的影响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

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

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

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

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

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

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

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

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

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

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

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三是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增长的要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

独居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约有3250万老人需要不同

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的总数只有0.84%,,而发达国家约

为7%。这表明,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加强。

四是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

的转换,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都将进入社区,

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已成必然。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健全老年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

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老年活动项目、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

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任务,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但我国的

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亟待快

速提升。

五、面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

(一)政府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

我国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等内容。这是对我国老龄工作的总结概括,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

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

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

精心设计和构建我国老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同时要求各级政府高度

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工作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

(二)认真贯彻“积极老龄化”的思想

“积极老龄化”是2002年4月联合国在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由世界

卫生组织向大会提交的一份“积极老龄化”书面建议书,被大会所接受,并写进大会的《政

治宣言》和《行动计划》中,成为大会最突出的成果。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应对21世纪

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提出的老龄发展战略。“积极”一词,是指人们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

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残疾人仍对其家庭、地位相同的人、社区和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积

极老龄化”就是指人到了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

得最佳机会的过程。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体力、社会、精神

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

使老年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预期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社会做出贡献,保障

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三)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尊老、爱老、敬

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敬老年人的良好道德风气。从老年保障的方式上

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要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与此同时,要加大社会

供养的比重,健全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系统。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并

根据城乡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城乡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而乡村则要进一步完善供养

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老年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

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

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

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年情况,

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养老水平。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

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四)充分利用老年人才,加快经济的发展

老龄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老龄人群蕴藏着经验、技能和智慧,老龄人是中国

的一个重要人力资源,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老

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

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

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因此,我们要积极挖

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

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

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老龄人在构

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作用。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也是人的基本需求,老龄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渴望继续工作,

参加社会公共事务。在老龄人这个特殊的人群里,有相当多的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事业

有成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受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锻炼,感受过艰苦创业的艰辛,对

人民、对国家、对社会有深厚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对事业具有执着的追求和忘我奋斗的奉

献精神。同时,鼓励、支持老龄人参与社会事务,既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减少社会对老龄人

的供养成本,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也是对老龄人群社会价值的尊重,消

除部分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健康长寿。

(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人是要消费的,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人口老龄化

的发展,客观要求社会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与之相适应。因而也要求社会调整产业和产品结

构,发展老龄产业和涉老服务业,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

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在探索和发展老龄产业的实践中,进一步对发展

老龄产业和涉老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在各级发展计划部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投资项目时,

要逐渐加大对老龄产业特别是老龄服务业的投入,积极推动老龄产业和老龄服务业的不断形

成和健康发展。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老龄产业和老龄服务业的发展模式。鼓励和

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

或机构按市场化的要求自主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在税收、投

资、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和老龄服务业以必要的优惠政策。

六、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些启示

(一)、各具特色的养老模式

(1)、完善的养老配区套设施与功能区划分

欧洲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

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建筑元素的集合

处理,让老年公寓不显孤独。

世界上较早进入“银发”时代的国家——英国,对老年人采取的社区照顾的模式,取得

了相当不错的成效。这一模式,对于逐渐步入老龄化的中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现在,

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

万。英国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已增至71岁,女性更是增至77岁。如今英国已出现了一些“老

年人城市”,如贝克斯希尔、海斯汀、伊斯特邦等,这些度假城市风景如画,退休的老年人

纷纷迁入安度晚年,城市中老龄人口已占20~50%。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对老年人采取了社区照顾的模式。

在丹麦,目前最流行是自助养老社区(DIY)。在那里,老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可以约上老友,或是志趣相同的伙伴住在一起,一块儿钓钓鱼、养养花,共同建设属于他们

自己的家园,独享的公寓,共享的餐饮、花园,个性化的小手工艺车间、小农场等,老人们

只要想到的,在这儿都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他们还可共同租用特别的照料服务,这种社区在

哥本哈根郊区每月要1000欧元。旧的养老方式的打破,意味着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

遇。一些国际大公司已经嗅到了世界养老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一家大型投资公司计划沿西

班牙海岸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将配套建设商场、剧院、医院、24小时安保等,每月费用在

2000欧元左右,将于2008年正式开业,建成后不仅能吸引西班牙老年人,而且能吸引北欧

国家众多喜欢阳光的老人。

在日本,据日本总务省2001年6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2227万,

占总人口的17.5%。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方式也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其中,把居家养

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是目前日本流行的养老方式。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

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

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

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企业在养老方面也在做出各种尝试,

松下国际电子公司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养老院部门,准备在大阪建造一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

合型养老院。在那里,老年人可以和机器宠物玩耍,还能通过互联网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韩国三星等公司也在积极开拓针对不同消费层的老年公寓。

新加坡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

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标准的特殊化考虑。从国

外的以上产品来看,它们建造养老社区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表现都值得我们借鉴。在建造中

国特色的养老社区上应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区必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

硬件配套,社区乃至老人居住的空间必须是特别为老年人设计、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

施和服务;另一方面,提出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以及为老年人配套的软性服务。

(2)、异地养老、跨国发展养老产业在欧洲渐成潮流

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贝鲁姆等市已经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

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老年人。北欧其它国家的老人到西

班牙养老,看中的不仅是那里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

务、保险服务等。与此同时,西班牙的实业家们也盯紧了那些希望来西班牙养老的北欧人的

“钱口袋”,异地养老实在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好事情,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老年

人所认可。欧洲养老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不仅仅吸引了欧洲的企业,许多欧美一流的大公司

也开始抢滩登陆。全美最大的老年人生活服务提供商加国安老院,已在德国开办9家联合企

业,在英国开办了15家,正在开发西欧市场。

独居老人增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强盛,多数为私人控股公司所掌握。据欧盟和美国退

休者协会2006年的一份报告,在挪威、荷兰和丹麦,96%的老人独居,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巨大。在英国,居家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最活跃的一个因素,价值110亿英镑的居家养老服

务产业,多数被大公司控制。这个市场在德国也很强盛,目前有10000多家养老院为体弱的

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近8年内上升了23%。

(3)、美国“以房养老”

在美国,社会非常发达,还是家庭养老为主。真正进入机构养老院的只有20%,其余

都是家庭养老。很多美国老人都有拿着退休金到风景优美、适宜养老的国度、地区养老的人

群,如美国的退休老人到佛罗里达、夏威夷、墨西哥海滨购房长住,安度晚年.。此外,目

前在美国一些地方,“以房养老”已被许多美国人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养老方式,美国,是

“以房养老”模式的鼻祖。许多美国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为了自己养老而购买了房

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给年轻人使用,利用年轻人支付的房租来维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

由于美国的房屋出租业比较发达,美国人支出的房租大约占个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

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较可观的。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一些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出了“以

房养老”的“倒按揭”贷款,至今已有20多年的经验。“倒按揭”发放对象为62岁以上的

老年人,有三种形式,前两种与政府行为相关,后一种则由金融机构等办理,不需政府的认

可手续。除美国之外,加拿大也是倒按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

(二)、瑞士和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瑞士是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是亚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日趋严重。面对日

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两个同属于世界首富之列的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

调整和改革了各自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

瑞士和日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都以国家的基本保险为核心。这种单一的公共支柱

虽然解决了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却难以同时肩负储蓄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险即保障退

休工人的基本生活的功能。两国的做法都是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各自负责的多支柱制养老

保险制度。在原有国家的基本保险基础上,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同时,国家给予一

定的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个人通过储蓄为退休积累一定的养老金,将个人多余的资金以储蓄

的形式进行融资。

(二)规范原有养老保险体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规模

日本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来规范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增加

养老保险的收入,同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收益规模。而瑞士则更多地通过复杂的收益与缴

费的精算关系,确保贡献与收益的平衡。

(三)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面对人口老龄化,瑞士政府以建立养老金补偿平衡基金的方式,依托此项基金的稳定

的投资回报,来弥补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缺口,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而日本则更多地

依靠政府财政的直接支出的增加。

(四)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调整和改革后的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养老基金通过私营公司

的管理进入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回报为目的。这样也就避免了现收现付

制下,政治因素对养老金投资的影响,避免了将退休者的保命钱投资到或借贷到濒临破产的

企业中。

主要参考文献

1、马英:“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黑河学刊》【j】,2006(6).

2、张绍和、贺建林:“从抚养比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其政策取向”,《当代经济管理》,

2007(4)。

3万克强、夏国强:“中国老龄在业人口状况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07(6)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0:2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69395126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老龄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老龄化.pdf

上一篇:雅思英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国老龄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