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更新时间:2023-03-06 09:22:14 阅读: 评论:0

父亲节贺卡-阅读1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十大电器)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

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

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

等相唱和,名动一时。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

其中《凉州词》和《登雀楼》等尤为大气,韵调优美,皆可列入盛唐

代表作中。

登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鉴赏

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上,共有三层,

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

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

隅,而是从远及鸟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山绘水,

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的风发

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

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

图画中,落日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

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

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

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

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

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

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

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

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

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

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

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

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

既是诗人深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

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

凡响的登楼远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

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

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

王之涣的《登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

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

力量。

《登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

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

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

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

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

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

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

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

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

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

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9:2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8065734126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